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

日期:2021-03-26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必修,设计方案,新课标,人教,芙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组韩霞15107902670「学情分析」本诗选自《必修2》阅读鉴赏板块的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学生在《必修1》中没有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相对来说,诗歌阅读鉴赏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显不足。正因为这样,《必修2》第二单元的每一首诗歌对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中语文组

韩霞

15107902670

「学情分析」

本诗选自《必修2》阅读鉴赏板块的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学生在《必修1》中没有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相对来说,诗歌阅读鉴赏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显不足。正因为这样,《必修2》第二单元的每一首诗歌对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分析鉴赏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古人真挚的情感。

方法目标:1、学生能够学会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寻找关于主旨的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

2、培养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敏感性。

3、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主人公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分析意象。

2、理解本诗中体现出的乐景衬哀情和“对写法”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通过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中的画面。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总体设想」

以情为主线,关于诗歌鉴赏的方法贯穿在讲解中,使同学们更深切地体会到古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特别说明」

这首诗在《古诗十九首》里有它特殊的地方,就在于这首诗在男女主人公方面可以做多种解读。教者会就着其中的一种着重讲解。但是所谓“诗无达诂”,而且无论是哪一种解读,最后的情感都会落实到思念,做别的不同的理解反而会使思念加浓一倍,所以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意见提出,并且正好体现了“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新课标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十九位无名诗人的作品,梁萧统把它们合收在《昭明文选》中。这十九首诗之所以能够穿越动荡的岁月流传至今,并且在后世被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它们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十九首诗都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一起体悟主人公寄予其中的深沉而浓郁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

听读设问:一是注意其中某些字的特殊读音,二是揣摩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学生听录音后,老师明确两个字的读音——“遗”(wèi)和“还”(huán),顺便简单补充汉字音形义结合的特点。

2、学生齐读。

学生带着对整首诗感情基调的把握齐读这首诗。

三、问情

1、教师设问: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是从哪个诗句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发言,必要时老师进行引导。

教师准备: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可以直接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忧伤的原因是“同心而离居”。古代的男子由于种种原因离家在外,夫妻二人天各一方,相爱却不能相守。从题材上来说判断这是一首情诗,抒情主人公抒发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启示一:可以从直抒胸臆的句子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设计说明:本环节让学生在听和读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从感情基调入手,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情感,并学会诗歌鉴赏的第一种方法。)

2、教师设问:

本诗中有没有出现游子的形象?你能看出游子什么样的感情?从诗中找到依据。

学生积极讨论,发言。

教师准备: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句诗给我们呈现了男主人的形象。他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他的心因为望不到日思夜想的妻子而忧愁和憔悴。这两句诗中我们看出了游子对妻子深深的思念。

要求学生带着对游子思念之情的理解自由诵读这两句诗。学生的声音明显地凝重了许多。

四、问表现手法

1、教师设问:

本诗中妻子形象出现的背景是哪几句诗?妻子此刻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发言。

教师准备:

妻子同样对游子充满了深深的思念。妻子形象出现的背景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一“江南采莲图”。

要求学生揣摩前两句的情绪齐读前四句诗。

2、教师设问:

请同学们用散文的语言把前两句的“江南采莲图”再现出来。

教师准备:

材料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采莲的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这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材料二: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学生积极发言自己摹写的“江南采莲图”。全班同学甚至可以感觉到江南采莲的热闹场面和采莲女子的欢乐。

3、教师设问:

同学们用非常精彩的语言给我们再现了热闹而且欢快的江南采莲的画面,可是在这么欢快的氛围下,却有一个因为思念而忧伤独自落泪的女子,大家觉得这样的景和情协调吗?

学生积极发言。

教师准备:

王夫之的《姜斋诗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运用,使女主人公的形象饱满而且生动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甚至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她眉间的一蹙,脸上的泪水,更能体会她在热闹背景下独自落泪的凄惶和心伤,使女子的思念显得更加浓烈更加厚重,更让人心碎。

(设计说明:本环节学生通过摹写“江南采莲图”,一方面锻炼了当堂写小作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描写感受到江南采莲的欢快氛围,更重要的是对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有了更为感性而且深刻的认识。这样我们就学会了学会了诗歌鉴赏的第二种方法。)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前四句,特别注意体会乐景与哀情之间的巨大落差。

4、教师设问:

游子思念家乡的妻子,为什么要写想象中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呢?这样的抒情方式有什么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发言,必要时教师进行引导。

教师准备:

运用“对写法”,同样的意思经由对方表达出来,使感情表达不那么直白,显得婉曲有致。

启示二:鉴赏诗歌保持对表现手法的敏感性。

五、问意象

教师设问:

本诗中的重要意象是芙蓉花。女子想要送芙蓉花给丈夫,到底代表什么情感呢?

学生发言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教师准备:

(1)芙蓉花代表女子的美

外在美:年轻貌美

——崔护《题都城南庄》

王昌龄《采莲曲》

内在美:高洁,纯洁的爱情——周敦颐《爱莲说》

(2)芙蓉

代表爱

《西洲曲》“莲子清如水”

启示三:通过分析意象,把握主人公情感,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说明:意象是诗歌情感非常重要的载体,最后意象讨论环节使同学们更加理解了本诗中思念的分量,更加理解了两人之间“同心而离居”的无奈与忧伤以及二人同心的情感的美好。)

六、学生讨论活动

关于古人“花草赠亲朋”的传统。

本诗的送芙蓉花,其他如红豆表相思,折柳送别,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甚至只是一句话。

礼物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真挚的感情最动人。

七、诵读并背诵

八、结束语

希望大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体会在《涉江采芙蓉》里古人在1800年前拥有的真挚动人的情感。希望大家拥有生命中的每一种美好的感情,希望大家珍惜并且经营好它们。

「板书设计」

二人同心

妻子对游子

——思念——

游子对妻子

忧伤

6

篇2:2020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本文关键词:工作计划,人教,数学教学,小学六年级,课标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本文简介: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编辑寄语】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工作计划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一、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本文内容: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

【编辑寄语】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工作计划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

一、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人,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

1、双基情况

大部分学生本册应掌握的知识基本掌握较好,尤其是分数计算方面准确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类,如应用题,还有个别学生对题目难以理解,解题困难。

2、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主动,能自觉进行课后复习、课前预习,课堂上发言较积极,但有个别学生依赖性较强,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较差,听课时较易分神,学习成绩较不理想。

3、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大多较好,课堂听课认真,作业基本上都能按时完成。只有少数差生学习上仍有惰性,完成作业较应付。

三、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③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④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⑤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⑥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⑧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⑩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点

①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③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④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⑤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⑥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⑦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⑧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⑨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4、教学难点

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④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由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站提供,更多工作计划最新信息和免费资源欢迎访问【工作计划】。

实际距离。

⑤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⑦通过对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熟练掌握和运用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5、教具和学具

三角板

直尺

圆柱、圆锥的实物及模型方格作图纸

四、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学的轻松快乐,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效率。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作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

4、抓好单元检测,把好单元教学关。

5、加大培优辅差的力度,以激励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对后进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做到课堂上多提问,课下多关心,作业做到面批面改。使他们进一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全班教学

质量的提高。

6、继续写数学学习周记,以培养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以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执行情况

备注

第1周

负数

第2周

圆柱(一)

第3周

圆柱(二)

圆锥(一)

第4周

圆锥(二)

整理复习

第5周

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第6周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意义

第7周

比例的应用

第8周

整理与复习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9周

统计

清明节

第10周

数学广角

【20XX人教课标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由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站提供,更多工作计划最新信息和免费资源欢迎访问【工作计划】。

篇3: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关键词:教学计划,下册,八年级,教案,人教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简介:学生情况本学期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美术教学。所教班级学生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重视不够。2.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多。3.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

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和教学计划(人教课标版全册) 本文内容:

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任教初二年级的美术教学。所教班级学生美术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学生思维的激发,问题探讨重视不够。

2.有囫囵吞枣现象。以本文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多角度分析总结概括上欠缺较多。

3.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是关键。

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养成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利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并积累一定的绘画能力和创作能力。认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良好的学习和创作习惯。

提高质量的措施:

1.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并结合具体实际运用,采用竞赛、多媒体等,形象、直观、大容量,扎扎实实上好美术课

2.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经验,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将学习美术富有时代生活气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不断吸纳先进的美术教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挖掘文本,借助资料分析教材,驾驭教材,对文章把握有自己独到见解,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实,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带给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

4.欣赏课部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去感知美术作品的艺术风格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5.技能技法课部分,本学期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地,将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学会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进度:

期中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1--3单元;期末授完初级中学美术教科书第四册4--6单元。

2010.3.6

教案

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

课型:欣赏、评述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1)

认识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的宝库。

过欣赏敦煌石窟的彩塑,认识敦煌彩塑是我国数千年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风格的彩塑,注重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充分认识我国石窟艺术的伟大成就,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了解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散失的过程,了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为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认识到艺术品的珍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

生:《中国地图册》、《历史与社会》教材等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教学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

1、播放中日合拍电影《敦煌》片段

2、引出课题

观看影片,注意观察影片背景。

通过电影片段引入课题,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对本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深入展

问:敦煌在我国版图的哪个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通过查找现代地图以及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回答。

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对进一步了解、认识敦煌有重要意义

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重点是敦煌莫高窟)

1、彩塑:

北朝:第275窟

交脚弥勒第432窟

菩萨像

隋朝:第419窟

菩萨

阿难像

第420窟

菩萨像

2、壁画:

隋朝:第244窟

说法图

唐朝:第112窟

反弹琵琶伎乐

请学生比较分析各个时期的造型艺术的特点。

让学生感性认识敦煌艺术,激发对敦煌艺术的认识热情。

多媒体演示

1、《行道天王图》(唐)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2、《观音像》(五代)现藏与大英博物馆

引出藏经洞的沉痛故事

学生查阅回顾《历史与社会》教材,描述190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思考藏经洞的遭遇的历史根源。

认识敦煌作为石窟艺术宝库的价值,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布置书面思考题

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思考,答题

小结本课学习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运用。

课后延展

对敦煌有浓厚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或到图书馆等地继续了解

《敦煌莫高窟》思考题

1、填表

石窟

名称

创建

时间

地理

位置

洞窟

数量

造像

数量

壁画

面积

艺术

特色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2、北魏和唐代的石窟造像各有什么特点?反映了各自什么样的审美标准?

3、藏经洞遭受的劫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意外的发现了文物,你会怎么做?谈谈我们该怎样尽到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义务?

课艺术与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认识到现代科技对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的性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了解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经历,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

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物品和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看到雨过天气晴后出现的虹和霓,小时候看到虹和霓都会说它太美了,等长大以后如果你会做实验,那么你就可以测量出那个虹和霓是多少度,量了以后发现虹是42度,而霓是50度。如果继续观测你知道虹是红色在外紫色在内,霓是相反的红色在内紫色在外。这都是观测到的一个非常美妙的现象。

进入理论中才知道为什么会有虹和霓,这是因为太阳光在水珠里一次全反射出来的是虹,两次全反射出来的是霓,并且通过计算,算出来一个是42度,一个是50度,这就是科学找出其根源。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象两片树叶是独立的两个个体,但是在根部结合出有共性。

2、列举与讨论:

自人类文明萌生以来,艺术与科学就在互动中发展,这种互动是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的,成为人类向前跃进中试图获得平衡的一的一对翅膀,但是由于人们追求科技发展,导致科学与艺术分离带来许多弊端。

(1)、

请列举出只重视科技发展,忽略与艺术融合而出现的社会弊端吗?

学生历数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2)、请列举生活中设计体现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实例?

埃及金字塔是世界的顾问物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一座陵墓会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就因为它们的造型独特、美观,让人看了由衷发出赞美感,而并不是产生恐惧感。在金字塔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艺术与科学两种伟大能力的完美结合。还有巴黎艾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以及我国古代的安济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

讨论结果:艺术和科学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不可偏废的双翼。

3、欣赏与评述:

探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与科技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课件介绍分析:金字塔、安济桥、长信宫灯、编钟、等设计实例。

探究结果:艺术与科技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自远古时代,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就已经自觉地使之融会贯通了。

4、感想与思考:

为什么当今社会需要艺术与科学双翼齐备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与科学对人类来说,科技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领域,艺术想象为科学带来灵感和广阔空间。

一个好的科学家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懂得自然科学、化学、数学、历史、艺术以及世界文学知识,只有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科学家才能创造出另人瞩目的创举,从而也使人类认识到,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双翼,也正因为具备这双翼才能把握和推动社会完善的发展。

5、教师小结:

艺术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也是人类所具备的独特能力.有些人会问:“两者有关系吗?”这是不懂艺术的个人见解。当今社会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采,人们的审美情操也日益提高。如果科学家们所发明的产品少了一份可欣赏性,那么就抑制了观赏者的欲望,变成了美的遗憾。

课后反思:现代的人们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包围中,已经产生了厌倦情绪,渴望清新、自然、和谐的环境。人们在物质需求满足以后,开始转向对和谐美好的人文环境的需求。例如,汽车造成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空间和主观自由度。摆脱汽车的约束,回归自然,放松自我,成为新时尚。人们对钢筋、水泥、玻璃等物质造成的单调枯燥的生存环境产生了新认识、新思考,逐渐认识到了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理念从提出、倡导到普及,已经深入人心。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设计艺术界所应当吸收、遵循的。”美术教学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新构建设计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在学科体系的构建和专业设置上进行一系列整合,突破单纯侧重艺术,以及侧重技术的设计艺术教育模式,而是从“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理念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力图向艺术与科学融合的方向发展,使设计艺术学科借助艺术的表现,人文科学的素养,以及技术的手段,得以升华和发展,形成艺术学科、人文学科和工科相互依托的交叉学科体系。设计艺术已不是纯粹为了艺术而设计,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关注经济发展、关注人文环境。比如,建筑近年来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前的楼房建筑多是“火柴盒”,现在的建筑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和改善。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美化环境的重要性,开始追求更加美好的环境。

在生活当中,我们大家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的分支和门类虽然很多,

就像调色板上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而不是单一、单调的。

在过去,“科学”

活动一定程度上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而“艺术”活动则是在解决了生存问题以后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人的生命短暂,一个人不可能既当科学家又当艺术家。但是,科学家需要艺术家的灵动与智慧、艺术家也需要科学家的严谨与务实。

拓展研究

科学和艺术有着“和谐的、互动的关系”,但是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与科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各自的特点和客观的现实实在不违背各自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寻找融合的可能和契合点,使艺术与时代同步,使科学借助于艺术能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欣赏。

教学反思

因为欲望可以产生积极性,它是实践的动力,因此本课的关键是实物情境的感知,包括图象、实物与亲身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性还不够。并准备的多媒体、材料还不充分,要求学生准备了与科学艺术相关的事例、资料,可学生只重视文化课没有响应。,最终是靠讲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较为枯燥。

第二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的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过程与方法:

尝试选用(或创作)一首小诗或散文,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或散文。

通过查找,收集有关山水画家及作品资料,使自己对我国古今著名的山水画家及艺术风格有所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的。

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中国画所需用具。

学生准备:风景图片,中国画所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人们形容风景美,喜欢用“风景如画”来比喻,形容人长得漂亮,说“向从画上走下来的;形容文学作品场面描写生动具体,说它象”壮丽的画卷“。如此看来绘画似乎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2、欣赏与比较:

比较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风景画成熟阶段,是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成熟的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阳光,广阔的天空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康斯太勃尔的艺术宗旨就是忠实于自然。

中国画作品《渔庄秋霁图》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的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固定一点的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忠实现实。

中国山水画大师,他们善于把客观的再现与主观的表现对立统一起来。因为绘画不应是物象的单纯写生,而应当渗透着画家的情感。欣赏中国绘画我们既要留心画家对物的形象的刻画,又要注意画家对人的情感的抒发。

我们不能用欣赏西方绘画的眼光去欣赏中国画,也不能用欣赏中国画的眼光欣赏西洋画。两者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传统和流派,各成体系,别具一格。西洋画的时间和空间性是鲜明的,而中国画却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如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从时间上包含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从空间上,既有江南景物,也有北国风光,东边日出西边“雪”。而西方绘画若照此办理就会失真了。

结论:中国画的这种特点为欣赏者提供了充分想象的余地,使之更耐人寻味,遐想无穷。

3、讨论与思考:

你了解中国山水画吗?对于山水画的意境是如何理解的?

(1)

画家生活的时代与背景?

(2)

画家的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品有那些?

(3)

作品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4)

作品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中国画更多地强调“抽象美”,当你欣赏作品的时候,可以体味其中的“神韵”,努力地去把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境。中国画注重意境,手法独特。所谓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思与境偕”不但是“诗家之所尚”,也是画家所追求的。我们要善于想象和联想,才能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在欣赏中国画时,还应了解各种风格流派的基本常识。

例如,中国绘画史上,山水画在中唐时期,可以称得上奇峰突起,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山水画,竞相争妍,千姿百态。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派;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派;以晚唐王洽为代表的“泼墨山水”派等等。

又如,北宋的山水画常常表现的是大山大川的全景;而南宋,因为山河沦落,山水画则常常剪取山川奇秀的一角。

明朝

的“浙派”、“吴门派”、“松江派”、“水墨写意派”、“勾花点叶派”……

清朝的“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等。只有初步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领略其中的意境情趣。

结论: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意境是画面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4)、教师小结: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把握于手中,使我们清醒地自觉地去学习,辨别,借鉴,扬弃。

课后反思:

众览中国山水画史,会发现历史上每个朝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对山川景物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受,对于形与神各自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由于每位画家对自然有着不同的内心感受,形成了每位画家不同的笔墨形式。如,同是画北方山石的荆浩、关仝、范宽、郭熙等人,彼此都有着不同的笔墨语言,对于山石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再如,同是画南方山石的董源、巨然、黄公望等人也有着不同的表现。绘画史上正是有着无数的不同,才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各异的山水画。

山水画的基本意义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它一方面以绘画艺术来表现我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认识,同时也是我们以自然山水来表现精神与生命境界的绘画艺术。以山水自然情节为依存,以绘画意境为表现。这种意境以及画家的心境相关。通过视觉印象把这种意境传达给每一位观者,由此而产生一种心灵上的沟通。也对作者的素质与修养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而要求,崇尚写实的画家,把客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主张抽象的画家,则把主观认识摆在第一位。而更多的画家则是用自己的语言在诉说二者之间的微妙关系,于是便有了水墨画的意境,西洋画的写实等等。自然和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造就出各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才会有“艺无止境”。

第三课中国画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绘画中形式美感与内容的协调统一,是构成作品艺术美感的重要两个方面。认识中国画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以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品艺术生命之树的根系,必须深植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体现形式美探索的多样性,以及鲜明的时代性,有时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变革与升华,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并化为对祖国热爱的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中国画的笔墨美感。

教学难点:

对中国画形式美的判断与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图片、中国画作品。

学生准备:中国画所需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一个音乐家听到几个音节以后,就能辨别出来是莫扎特、贝多芬、还是舒伯特的音乐,同样每一个画家、音乐家、作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每种艺术都有独特的形式美感。

2、中国画的行象之美:

通过作品展示谈谈自己对中国画形式美因素的理解?

“形”的目的是为了“神”,“神”的基础是“形”。无论工笔画或写意画,必须以一定的形象为基础。但是,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表现任何形象,形似仅仅是手段,神似才是目的。

3、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如何理解中国画的笔墨之美:

充分运用毛笔的性能、驾驭墨与色在宣纸上的渗化效果,表现不同物体的形状、质感、量感,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这种综合性技巧在中国画中统称笔墨。

中国画以线造型,墨分五色,以行笔的快慢、顿挫、提按与墨色的干、湿、浓、淡、枯、焦等,干湿、巧拙、涩畅互相交替使用,虚实相生。“笔为墨骨,墨为笔充”,从而表现出天地万物,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使观者得到美的享受。

4、中国画的色彩之美:

中国画用色有独特的特点。以画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没骨、勾勒填彩、泼墨泼彩等,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民族特色,使之成为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世界绘画重要品种之一。

5、中国画的章法之美:

中国画的形制有多种,如中堂、条幅、横披、手卷、斗方、册页、扇面等,在大小、长短、方圆不同的形制中合理安排表象的物象叫做章法。

每幅画面上有主次,疏密节奏变化,并可以留白,有笔墨处为实境,无笔墨处为虚境,可以是天、地、云、水、烟、气、雪等,给观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中国画上的题款与印章,也是画面构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好的书法与篆刻可以为画面增色。款与印的大小、位置、文字也很有讲究。

另外中国画的装裱也很讲究,使形制的外在结构形式更加完美。

6、教师小结:

通过体验中国画的形象、笔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们能够运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对中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中国画精髓,更热爱祖国的民族艺术。

课后反思:

任何造型艺术都以形式首当其充,中国画也不例外,但我们在注重强调形式美的时候,要以清醒的头脑对形式美在绘画中所起的作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估。形式虽然对绘画成败举足轻重,但它永远只是绘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绘画的全部。中国画创作讲究全过程总体上的完善性,如:形式、用笔、用墨、用水、用色、印章、题字、甚至纸质及装裱等,而这些尚未包括作品的内涵意义。

由此可见,绘画要解决的不单单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形式是视觉审美的第一大效果,而笔墨等则是组成这个第一大效果的“原材料”。它们之间的完美作用没有轻重从属之分,我们如果忽略或放弃了“原材料”的作用,而片面固执地强调单纯意义上的形式美,就会落入到为形式而形式的肤浅游戏之中去,其结果是使作品走向简单化、表面化。它除了空有一张形式美的外皮,其他如作品的技法、风格、思想内涵等一切都荡然无存。

拓展研究:

中国画是不断发展进步的艺术,现在的中国画百花齐放,比传统的中国画更具有艺术性,已达到一个顶峰。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之林的瑰宝,中国画和西方绘画相比更具有艺术性。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应怎样看待自己的国粹呢?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比还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类、构图、用笔、用墨、上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兼工带写等三种形式。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究粗细、疾缓、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古人总结出了十八描的线条运用法。用墨讲究勾、皴、点、染互用,干、湿、浓、淡、黑合理调配。中国字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有灵活用笔的特色。中国画与书法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因此古人早有“书画同源”

之说。

中国画笔墨之美,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是中国画形式美魅力所在。

第六课:明暗与立体表现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道利用明暗色调来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对优秀素描作品欣赏,了解创作方法及艺术价值。

隐性目标:通过欣赏、学习、实践,了解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和素描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创新、设计意识,表达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观察、创新、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上节课制作立体陶器,本节课用手中画笔学会用明暗法表现立体图象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欣赏同一幅名画,原作与去光照作品的差别。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差别。

2、教师总结光与明暗的关系,明暗与立体的关系。

二、导学

1、利用课件具体说明三大面,五调子的含义和观察表现方法。

2、利用课件出示同一组事物,用不同工具、材料表现的明暗。

(1)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使用何种材料。

(2)学生评价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

(3)教师总结现代素描的表现,构成过程和方法

(4)师生探讨还可发展的素描表现方法

三、实践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简笔线描图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立体感绘画。

1、学生动手画。

2、教师进行巡视,在创意、构图、表现技法方面进行指导。

四、展评。

1、小组评价,评出较喜欢的作品。

2、班级展出优秀作品,教师点评,提出希望。

第七课: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A、应知:认识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解视觉传达需要进行怎样的色彩搭配,才能达到信息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的目的。

B、应会:运用已有的色彩知识,尝试进行视觉传达的色彩设计。

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视觉传达中的色彩能够表达情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产生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准备:水彩画颜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一)小鸟、溪水声(春的音乐)

(二)配乐诗《山行》

请学生谈谈听后脑海里呈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并用简单的色块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学生回答并展示)

三、讨论分析:

1、学生之间针对刚才的练习进行评说。

2、多媒体出示图例(三组:分别为色相、纯度、明度对主题)

请学生挑选出每组中认为最美的色彩搭配图例,并说明理由。体会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中色彩的象征和联想力量。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相关色彩知识,如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们怎么样的联想:黄—明快、活泼;深蓝色—宁静、深厚;天蓝色—湛亮明快。

3、四人小组分别从色相、明度、纯度、色性、情感方面来赏析课本P18、19页图例。

4、小组代表回答:你认为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设计制作。

从“秋色”、“生命”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简单的形象作色彩搭配练习,表达出你独特的色彩感觉。(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与展示:

1、教师总结。将学生完成的作品陆续贴在黑板上,或相互传阅分享。

2、学生评论,并评选3—5件优秀作品,且说明理由。

第八课: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

教学目标:

1、在前基础色彩知识点上进行拓展,对现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

2、尝试运用不同的色彩秩序,为自己喜爱的现代产品设计色彩方案。

3、感受和把握各种材料的色彩牲,提高动手能力。

4、了解现代产品应是形式美感及其功能的统一,提高生活中的审美评价能力。

5、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逐步养成好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

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不同的色彩秩序和组合关系会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气氛和艺术情调。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众多物象的色彩关系来建立和谐的色彩秩序,并创造出符合特定目的,要求的艺术情调。

教具准备:

课件,多种风格的现代产品的线描模板。学具准备:彩纸、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1课时

1、组织教学

1、检查学具,组织教学

1、准备学具、集中精力

2、导入新课

1、

旧课回顾,插入新课。

2、

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代产品设计,谈谈对身边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理解。

1、

回顾、讨论。

2、

讨论、总结对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重要性的认识。

3、讨论分析

1、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众多的现代产品设计,找出自己喜爱的现代产品的色彩搭配,并且分析喜欢的原因。注:重点理解,注重“现代产品”与其它现代色彩的区别

2、

色彩练习。A、准备上色产品模板多套;B、对各种效果进行具有发展性的评价,并提出设计中的一些问题供学生讨论。

1、

讨论自己对不同的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感想。

2、

分析并总结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3、

谈谈自己对现代产品设计的色彩搭配的理解。

A、上黑板自由配色练习。

B、讨论、听取意见。

4、设计与制作

教师发给学生产品线描模板,让学生进行色彩设计。

自由组队进行创作。

5、展示与评价

6、总结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创性思路。

总结、答疑

A展示作品

B小组之间进行充分评价

A谈设计中的困难

B谈交流后的改良方案

注:(1)侧重与现代生活中的其它色彩比较,突出了解“现代产品”的色彩特点。(2)课时安排紧,发放现代产品模板,用彩纸剪贴的方式表现作业,把本课教学重、难点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

    以上《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人教新课标版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方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