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日期:2021-03-29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关键词:美术,设计方案,民间,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简介: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分析: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

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本文内容:

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美术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一。欣赏民间美术作品首先要搞清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

民间美术是在我们劳动人民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品种,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品种浩繁,本课选取了年画、风筝、玩具、剪纸、编织、地方民间美术作品--常熟花边等几类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介绍,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初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我国民间美术的辉煌成就,理解学习掌握民间美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

二、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上课前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出示的物具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请大家看书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代表。[上台评价]

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

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泥塑等。

1.民间美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的节日用品--年画

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十美放风筝》。画面描绘的是初春时节,12位美丽的女子放飞凤筝的场面。人物表情有别,姿态各异。人物是按当时的审美时尚塑造的--柳叶眉、丹凤眼、瓜子脸、樱桃小口一点点。再看看放飞凤筝的女子们的衣着:服饰鲜艳浓重,颜色搭配得当,在淡色建筑、树木和天空背景衬托下,整幅画面的色彩“艳而不俗“,极为引人注目。俊秀婀娜的女子轻闲欢快地放飞着风筝玩耍。舒缓高翔的风筝,扑面而来初春的轻风,一片舒心祥和的景象。这不正是终年劳作的人们热望和祈盼的心境吗?这正是这幅年画寓意深刻之处。从中我们也看到民间年画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传说发源于17世纪初叶。杨柳青年画刻工精丽、绘制细腻、色彩绚美,虽为民间木版年画,却犹存宋元绘画遗风。杨柳青年画;受北方雕版插图和版画传统的影响很大,其特点是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与理想。取材多戏曲故事、胖娃娃和美女,寓喜庆吉祥之意。作品通俗易懂、构图饱满、造型简练、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趣味。杨柳青年:画的制作,以木版套印与手工彩绘相结合为其特点,人物头脸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别具风采,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强烈地方特点的画种。

在我国南方影响最大的木版年画是苏州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早在明代已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清代中叶为盛期,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南北齐名。桃花坞年画受传统木版书籍插图的影响颇大,线条清秀,用色淡雅,题材广泛,构图饱满,形象鲜明,风格秀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桃花坞年画《上海火车站》一画。①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情景?②这幅画是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和环境的?③这幅画寓意的思想内容是什么?④概括一下这幅画的艺术特点。(这是一幅反映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上海火车站情景的风俗画,画面围绕着火车站这一特定的环境,展示了不同身份人物的各种活动;这幅画中人物活动明确,场面热闹。人物的衣着浓重、鲜明。背景不着颜色,但借用树木、阳伞、人物,点明了夏日炎炎的热闹气氛;这幅画通过表现热闹、新颖的火车站--以在当时十分新鲜的事物为内容,表达了人们在辞旧迎新之时,除了求吉利之外,也多喜换新画样、新内容,向往新事物,歌颂新事物的心理;整个画面采用散布的构图手法,产生一种平铺直叙的观赏效果。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变形(如洋房子、火车等),增加了趣味性、装饰性。

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强调画中要有情节性、故事性,使人回味无穷,即“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强调画面完整匀称的构图,和气吉祥的可喜气氛,柔丽动人的悦目色彩,笑容可掬的人物表情,顺口动听的美好题词等。在色彩方面,民间年画十分讲究色彩的配置,并总结出一套经验如:“红靠黄,亮晃晃“,“粉靠绿,人品细“,“黑靠紫,色发死“等。以上也是我们欣赏分析民间年画时应把握的方面。

2.风筝

风筝是同学们熟知并喜欢玩的民间游戏品,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风筝在我国起源较早,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南北朝时期。开始用于传递书信,唐以后花演变成为玩具,又在上面加竹笛和丝弦,风吹后发出的声音如筝一般,故名风筝。风筝又是集科技与艺术于一身,融运动和娱乐为一体的艺术品。在我国南北广为流传。其中,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等都是扎制品风筝的著名产地。

《沙燕》是北京风筝。北京风筝已有300年的历史。其风筝扎制工艺精细、构思奇巧、型匀称、式样繁多,极具特色。北京沙燕风筝,造型夸张,强调燕子双翅的力度与尾翼的舒展,强调燕眼与爪的尖锐捷。其图案装饰丰富多彩,头部、腹部为固定的样式,胸部可绘以多种纹样,如蝙幅纹、云气纹、牡丹纹,取其吉祥之意。其设色艳丽,注意风筝高飞后的远看效果,同时也注意细部描绘技艺和色彩的表现。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3.玩具

[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

产于陕西凤翔县的泥玩具《挂虎》。书中挂虎属于挂片类,是馈赠亲朋礼品。在当地至今还有小孩过满月、生日时,外婆家送挂虎或坐虎给孩子们挂在家中的习惯。据说有避邪、吉祥的作用。为什么人们藉以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寓意驱邪,表达保佑平安吉祥的祝愿?传说虎为兽中王,可籍虎威驱赶一切恶兽。另外,“虎头虎脑“、“虎虎有生气“等又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表述。

传统的泥、布玩具,在造型上也充分地考虑到其形式、制作技巧等因素与物品的实际用途有机地结合。玩具多重手感的要求而为团块造型。即将虎的腿、尾等处理得很短小,孩子们玩耍时不易损坏。在造型上形成了一种憨态可掬、稚拙可爱的审美趣味。

4.

刺绣

民间美术的寓意象征的特点,还大量表现在广大劳动妇女的刺绣品之中。这些刺绣品多绣于鞋、枕头、肚兜、袜底、鞋垫、荷包、香包等小件物品上。这些刺绣纹样大都隐喻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祈求子孙万世、幸福长寿之意。如前所述,民间美术的纹样大都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如:鱼、蝶、鸟、鼠喻男子,花、莲等植物多喻女子。“鱼戏莲“、“蝶恋花“即隐喻男女的爱慕。这种用凤、牡丹、鱼、莲等组成的图案是先民对繁衍崇拜的延续。

5.

编织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各种编织工艺。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编织品就有

100多种。织法种类多样,造型美观、大方,实用结实,粗中有细、净中有色是我国传统编织品的特色。编织品可分六大类:竹编、草编、藤编、柳编、棕编、葵编。产品可分篮、盘、萄、篓、提包、帽、鞋、玩具等等。欣赏课本上的图例,我们从这些编织品精巧的构思、合理的结构、巧妙多变的织法,就可领略到这些蕴含着劳动人民丰富智慧的民间工艺品之美妙了。

6.剪纸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

通过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畅谈感想]

篇2:美术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哪些作用

美术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哪些作用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美术,作用,有哪些

美术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哪些作用 本文简介:一、学习任务概述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一)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美术绘画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的了解美术

美术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有哪些作用 本文内容:

一、学习任务概述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

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对象特征分析

(一)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

掌握了一

定的美术绘画方法,

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

但是还不够深入和全面的

了解美术。

(二)教学背景

本课是初中一年级的一堂美术基础知识课,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有关绘画中线

条的一些知识,

根据幻灯片展示出的一系列美术作品,

提出线条的概念,

总结线

条的规律和实际运用。

(三)知识基础

本节课是主要介绍一个线条基础概念,

学生在学习了画中的线条之后,

通过

具体作品赏析来学习线条的概念,

并通过练习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总结出线条的

规律。

(四)能力基础

1.

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先要自己思考一下,如果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去请教别人。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五)学习风格分析

1.

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并积极去探索新事物,发现新现象。

2.

和别人的比较,得出强有力的结论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心,推动学习。

3.

想得到老师的好评,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情感态度

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画面的趣味性,并对线条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美术基础

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出合理的解释。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新知识。

三、学习目标分析

(一)显性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

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

通过仔细观察,

认识不同动势的

线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

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二)隐形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

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

感。

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

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

认识人类

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学习画中的线条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的同时

开动脑筋发挥想象。

2

、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3

、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

(二)教学难点

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

五、评价量规

初始水平

--1

发展中水平

--2

完成水平

--3

范例级水平

--4

课前预习

和搜集信

没有预习和收集

与该课题相关的

任何信息

简单预习,收集少量信

息,和课题部分相关

基本预习,

收集一

些基本的信息,

部分和课题相关

认真预习,收集

大量的信息,所

有的都跟课题相

分组讨论

交流

不做任何讨论交

流,依赖性强,

不与同学合作

少量的交流,经常需要

别的同学来提醒,很少

与同学合作

能与同学交流自

己的观点,

相互沟

能很好的与同学

交流讨论,而且

自己的观点也很

完整正确

展示理解

几乎不能提供任

何建议或理解,

只是观看

对提出的问题能给出部

分信息,

参与少量展示,

显示对问题

(

包括教师

提供的各种现象或错

)

的初步理解,

对综合

性或概括性问题不理解

或理解有错误

能给出足够的信

息或解释以使听

者了解问题的意

图和内容,

表明对

问题基本理解,

有少量错误

非常简明,讲解

清晰,

原理正确,

触类旁通,表明

对问题的深刻理

课程结束

后学生的

错误非常多,几

乎没有理解本节

错误较多,知识结构不

完整,理解问题有一定

错误较少,

知识结

构基本合理,

基本

几乎没有错误,

知识结构严谨规

篇3: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也谈,美术,初中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简介: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摘要】创造力对学生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制作、表现、设计类的美术课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欣赏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根据欣赏教学的需要,打破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

也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本文内容:

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内容摘要】创造力对学生美术学习不仅体现在制作、表现、设计类的美术课程中,同样也影响着学生的欣赏活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是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应根据欣赏教学的需要,打破以往单调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本文着重探讨通过联想、探究、对比、临摹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来激发和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

欣赏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

问题的提出:

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从新的思维角度、程序和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产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独创性:是具备超前的、新颖的、不同于任何一方的意识,并且能够衍化出符合人们接受的杰出创意的思维能力。(2)牵连性:是从一种现象想到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方向发展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事物不断深入的认识和发掘,具有横向和纵向性的思维方法。(3)发散性:是一种利用思维意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可分为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4)跨越性: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大跨度地、纵横交错地转换思维方式。(5)综合性:以创意者的思维方式发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中的新含义,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开拓性地发挥出创意与说服力。在新课程改革中,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传统教学对学生造成的思维桎梏,让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解放思想,发展创造性思维。根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这样的事实: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逐渐减弱,从学习中体会到创意乐趣的人微乎其微,厌学情绪普遍。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而培养学生思维兴趣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因此如何打破以往美术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思维训练,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正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当代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已肯定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通过对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的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从而培养出其对美术欣赏的“终身兴趣”,即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个性、想象力、情感倾向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审美对象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力印记。初中时期的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这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一时期,他们使用抽象逻辑思维,通过概念、推理、判断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但初中生仍然比较感性,仍存在思维上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大多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停留在粗浅的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而很少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赏析!卡西尔说过:“为了冥想和欣赏艺术作品,他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它,我们若不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和重构一件艺术作品得以产生的创造性过程,我们就不会理解或感受它”。无疑艺术作品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一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因此艺术欣赏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在传统欣赏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把一幅作品展示出来之后,认真的老师一般要对作者及作品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为了显示作品的价值,常常会加入自己和评论家的观点。此时的学生只有听的权利,结果学生听后很崇拜,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云亦云。就像基督徒对圣像的崇拜,学生成了作品的忠实信徒,教师却扮演了传教士的角色。但我们不能忘记,每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人,并且由于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觉都是不同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上欣赏课时,教师应避免对作品作结论化的评价倾向,应创设个性化的学习氛围,多提供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眼睛”、情感来看待大师的作品,积极尝试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二、教学的策略:

(一)、联想——在想象中创造审美形象

“想象是艺术的生命。离开了想象,艺术就难以生存。”科林伍德认为:“我们所倾听的音乐并不是听到的声音,而是由作者的想象力用各种方式加以修补的那种声音,其他艺术也是如此。”人们常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画处皆成妙境”等就是艺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艺术作品的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对欣赏者想象力的一种召唤和等待,通过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施展,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在欣赏《断臂维纳斯》时,有的学生联想到当今选美大赛中模特的身材并加以对比,这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讨论可得知模特的所谓“魔鬼”身材并非自然长成,也不一定健康。“维纳斯”形体是丰腴饱满、健康自然之体,她有一股旺盛而成熟的生命活力,有一种青春和理想的永恒魅力,也是人们对美的理想追求和典型塑造。也有的学生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美神非要裸体呢?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并启发学生联想已学习的西方文化知识进行探讨,让学生知道古希腊悠久的历史渊源,明白古希腊肯定、歌颂人本身的力量与精神,他们崇尚体育运动,公民可以裸身参加竞技运动,悠久神话传说中的神是被赋予更为理想更为完美的艺术形式,古希腊人把情与理、美与真糅合在一起了。至于有学生联想到“维纳斯”失去的双臂该是如何放置呢?为什麽说残缺也是一种美?这其实就是艺术美与生活美的问题。也许从雕像的完整性来说,最大的遗憾是失去了双臂,其断臂历来众说纷纭,几乎是千古之谜。后来许多雕塑家试图将他的断臂复原,但各种方案后来都失败了,最终得出结论是:保持断臂是最完美的!那栩栩如生的姿态,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某种统一而富有变化的美。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想象更大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对比,提出不同的想法,说明他们在观察生活,在积极思考,有创新意识。

(二)、探究——在问答中完善审美形象

美术欣赏中探究讨论教学法,就是采取探求、讨论的方法,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问答、解说,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且由于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她们特别乐于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帕内斯曾指出:“没有积极参与评价,不大胆改造自己的想法,就不会有创造力”。在教学中,学生普遍能对美术作品泛泛地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往往浅尝辄止、流于表象。通过探究问答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与探讨,教师要把权利和机会交给学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火花得到点燃和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启迪新知、获得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有主见、勇探究、能创新的学习品质。

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悬念式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探讨、解答。如“画面里没有飞机、炸弹,用什么来表现战争的?”答:“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频死长嘶的马匹”。“这幅画让你感觉到什么?”答:“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黑白灰表达了什么感情?”答:“表达无尽的阴郁和恐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答问,又可进一步体会:灯泡画的象眼睛一样,可以传达“睁大眼睛看清楚”的意思,明亮耀眼的光可以体会到“曝光”的含意。战士旁边生长着小花可以理解为“祭奠”或是“新的生命的诞生”等含意。此时可结合二战飞机轰炸的视频,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去理解、分析欣赏这幅作品的精神内涵。

因此,探究答问教学,符合英艺术史论家艾瑞克的剥洋葱的比喻,先剥开“再现层”之表皮,之下是“诠释层”,再往里是“审美层”。此时教师要对学生思维“阻塞”现象适时点拨,对学生发言要准确评价,使整个教学活动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使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受到别人的与自己不同的或相同的理解和感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美术学习的创新能力。

(三)、比较——在对比中理解审美对象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美术欣赏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鉴赏教学法就是艺术比较法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的运用,一般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调动横向和纵向的思维能力,使有关内容作综合跨越式归类,围绕作品的题材主题、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风格流派等方面进行纵横交叉的比较分析,促进加深理解作品,此类活动为欣赏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难得机会。

把作品做横向比较,能更加鲜明的看出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不同艺术流派的风格特征。比如将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相比较,将中国的花鸟画与静物画相比较,让学生将老师事先下发的表格通过查资料等途径补全答案,并加以分析理解,不仅知道中西绘画常识性的差异,而且在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方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方面都显示出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见附表)。纵向比较主要是在鉴赏过程中,对对象作纵向比较分析而展开,探讨同一主题、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代环境中,艺术家所采用的手法及表现形式等。比如把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与他早期写实作品以及“红色时期”、“蓝色时期”作品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毕加索的艺术探索是如何从写实走向抽象的。其作品随着他艺术思想的变

化与情感的波动而表现出不同的面貌,从而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感悟。

在运用比较欣赏法时,教师要事先做好主体引导,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找寻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对问题挖透,不明白的可和同学讨论,通过提炼、整理、选择、交叉等方法,发挥出自己的卓越创意从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名称

项目

西

国画工具材料

西画等工具材料

不注重

注重光线造成的明度上的差异和变化

主观超然的,单纯而不失凝重,趋于非理性

系统、科学的再现自然中的色彩

散点透视,讲究黑白、左右空间关系处理

注重前后虚实,近暖远冷等空间关系

展示笔墨纸等工具材料的表现力,发挥笔墨情趣

颜料厚实,有遮盖性与透明性,表现力强

以白计黑,注重分朱布白及多视域的构图处理

讲究焦点透视,注重光影,构图重科学的合理性和真实感

追求神似,重言志抒情,尚虚空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崇尚科学、自然和理性,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

附表

中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四)、临摹——在体验中深化审美感受

欣赏时的临摹不同于单纯为学习绘画技艺的临摹,它主要是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并从中生发出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这样做避免了传统欣赏教学中看和说的窠臼,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作者高超的技艺及表达方式,容易对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而只有大胆地用临摹去和大师对话,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彻底的解放和生发。这时的临摹不仅仅是对原作临摹了,也可以在大师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比如在欣赏毕加索《哭泣的女人》时,可先让学生比较作者不同时期人物的画法,认识作者画风的转变,感受作者独特的技艺及丰富的情感。然后学生模仿画家的作画方法,可先做快速的临摹,相互交流自己的临摹体会。再变换内容、色调、构图进行再创作一幅图画。这种创作性临摹的欣赏方法,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不但能从中学到新的表现技巧,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总之,“百看不如一临”,通过临摹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美创新精神。

三、结束语:

新课标已明确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我们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可我们从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比之艺术制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创造性的欣赏活动能培养学生以自己的眼睛看作品、看世界。因此,美术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欣赏的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其次就要求教师本身应有良好的审美素质,因为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美国著名美育家罗恩菲德指出,教师的教学任务是:激发学生更多的思维、扩大参照、培养学生设疑、善问、多思、深思的习惯,成为审美的主动者和支配者。教师不能以唯一的标准和模式去教导学生,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不然就会在不经意中埋没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欣赏目的,有侧重的选择,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并探讨新的更适合的教学方式,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一永恒主题放在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构建创造性思维开发模式》

刘建

中国美术教育2005第5期,P6

[2]《裸体艺术论》

陈醉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11.

[3]《美术欣赏中需要创造力吗》

杨衍

中国美术教育2002

第3期,P21

浅谈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姓名:

周路远

作者单位:

诸暨市海亮外国语学校

编:

311814

话:

15068560343

箱:[email protected]

    以上《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美术欣赏中的第十六讲《民间美术》教学设计方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