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评分析观后感 本文关键词:入殓,观后感,影评,分析
《入殓师》影评分析观后感 本文简介:你在那边,我在这边——————浅析《入殓师》大提琴那悠扬又漫长的声音徐徐的传来,里面的忧愁、担心、对未来的无谓都已融在朦胧的天空中了。或许大提琴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地乐器,而是小林那来不及完成的梦想,是他对生活的向往。而那淳淳流出的音符,是他对待接下来工作的坚守和信任吧。入殓师并非谁都能做的了的职业,
《入殓师》影评分析观后感 本文内容:
你在那边,我在这边
——————浅析《入殓师》
大提琴那悠扬又漫长的声音徐徐的传来,里面的忧愁、担心、对未来的无谓都已融在朦胧的天空中了。或许大提琴已经不再是一件单纯地乐器,而是小林那来不及完成的梦想,是他对生活的向往。而那淳淳流出的音符,是他对待接下来工作的坚守和信任吧。入殓师并非谁都能做的了的职业,然而,小林却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深爱的妻子反对他,甚至全世界反对他又如何,他做到了战胜自己的心境,他爱上了这个职业,这个神圣且无比高尚、重要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他发现,身边那些曾经鄙夷这份工作的人,渐渐地对‘入殓师’这一职业肃然起敬了起来。
“我或许败北,或许迷失自己,或许哪里也抵达不了,或许我已失去一切,任凭怎么挣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许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废墟灰烬,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许这里没有任何人把赌注下在我身上。无所谓。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值得寻求的东西。”村上春树的一席话,像极了小林的内心独白。‘入殓师’这个职业在普通人的眼里,并不是一个体面的工作。毕竟一个整天跟尸体打交道的职业,称不上是一个好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详的职业、一个晦气的职业。然而小林并没有因为众人那不解的态度所放弃,而是用自己对待工作的真诚的态度,以及怀有一份对待每一次工作时的虔诚的心境,终于赢得了所有人的理解,也让大家重新对‘入殓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
影片《入殓师》是泷田洋二郎导演的作品,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其中影片中的音乐作曲也尤被人关注,因为其作曲人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久石让所担任。影片一经上映,便受到广泛热议。而入殓师这一个并不被众人所熟知甚至认可、接受的职业,随着影片而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因此,《入殓师》这一影片,给予了观众对这神圣的职业一个完整且又正确的态度和理解。
固然,影片的情节内容是该影片成功之所在,但其中的许多细节也必是将整部影片推向成功的关键之处。
语言,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入殓者》,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仔细追究一番,别有一番意义。
“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小林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颇有些许无奈吧。自己的从小以来的梦想——当一名大提琴手破裂,这是自己童年时期就早已播种在内心的一颗梦想种子,在努力了半辈子之后,非但没有离梦想距离接近,反倒是逐渐变远,直到最后,直接挥手再见。当然,这句话不仅能看出小林内心的惆怅,也能看出这是自己在与一直以来的梦想说再见之后的另一段生命的新旅途。这也算是小林对自己面对新工作之后的乐观心态。这与之前他对自己事业上失败、梦想破裂的失落心态以及自暴自弃的放弃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两者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预示了在影片接下来,小林的生活会因为剧情的发展进行了巨大的改变。
“5万、10万、30万。有这么大的差别啊。左边的是胶合板的,接下来是金属装饰两边雕刻的,最贵的是扁柏制成的。材料和装饰不同啊。是啊,虽然烧起来都一样,躺在里面也一样,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是由他人决定的。总觉得有点讽刺。”这句话,或许道出了导演自身的价值感和人生观。做着入殓师这样的职业,经常与往生者打交道,早已看透了所谓的人生。短暂的人生,即便一辈子过得穷困无措,又或者是过得骄奢纵横,最后都还是进了棺材。即便因人而异,买到的棺材价格不同、材质不同、品相不同,到头来大火一烧,化作灰烬,一切都化作尘土,了无差距。
“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他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在分别的时刻,送别故人。静谧,所有的举动都如此美丽。”这是入殓师给小林的第一次感受。这种感受,充满了尊重、理解以及内心对这种职业的一丝丝期待。小林在看到自己的老板做工作时的肃穆气氛,内心油然而生的尊重和骄傲。
“我第一次看到入殓,我想自己死时一定要让他来帮忙入殓,怎么说呢,那个人和别人完全不一样。”小林的这一句话,不仅是他自己个人的内心想法,也是所有看到真正的入殓师在工作的时候的人的内心最真实、最普通、也是最崇高的想法。同时,小林发自内心的这句话,也起到了预示作用,预示了这部电影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的走向和发展。
“我只想让你做普通的工作。普通是什么啊,谁都会死的吧,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本身就是很平常的事。”这是小林的妻子在得知小林的真实工作时的态度。这种态度很真实、很符合所有观众的心理。‘入殓师’在这一职业无论是在电影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是那么容易让观众接受的一份职业。在这一个影片里,小林的妻子是他在当真正的入殓师的路途中的一个阻拦。但也是因为小林的妻子,小林才会真正认识到‘入殓师’这个职业对他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这是那位焚烧员说的那句话,这也是整部电影最想通过大银幕告诉观众的一句话。不错,人的生命或许不像自己用肉眼看到的那样,就此因为死亡而终结。这其实又是另一段生命旅途的开始。
一部电影的语言是整部故事的灵魂,而音乐便是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而《入殓师》这部电影的音乐,就更值得一体了。
久石让音乐大师是这部电影的音乐负责人,应该是许多人较为关注的一件事吧。当看完这部电影后,大呼果不其然的人绝对大大有之。
唯美的音乐,加之唯美的画面,构建了一个完美的故事。无论是日本特有的清新小调,还是大提琴的低沉悠扬,都完美的渲染了整部影片肃穆的基调。
在整理过世者遗容时,略带沉重的音乐,使得画面整体肃穆、严整了许多。也正因为这些音乐的存在,也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更好的将自己溶于情景之中,将自己的情感更投入于故事情节之中。这也是为何该影片的音乐会引得观众共感的原因。《入殓师》这部电影请久石让大师为其编制音乐,果真是再明智不过的做法了。
《入殓师》这部影片,散发着浓郁且亲切的人情味。整部影片的主题极为理解。影片丰富鲜明的表现了多个家庭关系中的亲情,因此也获得了多数日本本土中老年观众的好感与喜爱。
尽管《入殓师》含有许多传统的成分,但同时,《入殓师》还是有许多新奇部分的,那就是日本独特具有的的文化美学。而在这其中最明显的,便是入殓过程。整部电影仅仅是单纯地入殓过程,就出现了3次以上。这也使得观众大体了解了入殓师的工作和入殓的流程。不得不赞扬该影片在这一方面下足了功夫,而成效自然有目共睹。
再者故事通俗易懂,有笑点有煽情,使得整部剧情不是无聊到了极点、单调到了极点的一部有关入殓师的教科书。
而且这部电影还有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关于这部影片的宗教信仰。《入殓师》自始至终,从未出现过一次与宗教有关联的剧情。这与剧中的社长这一角色声称自己不信‘三大教’有明显的前后呼应的成分。
影片《入殓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将入殓过程的一举一动加以艺术化呈现。这样一来,入殓师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不再是份不需要情感的一个冰冷的形象。入殓师与遗体之间建立了艺术处理的关系,是一个极需技术的手法。也是该影片能够成功地原因之一。
一位新手葬仪助手的成长历程构成了整部电影。按照常理而言,这种以叙述经历的影片,对一般的导演来说是极难驾驭的。然而导演泷田洋二郎,却将它拍得极富内涵与寓意、感伤和喜感掺杂的感觉,轻快且感人至深。影片以日本入殓师的日常工作为中心,并添加了爱情、生命、梦想等一串经久不衰的主题,将这些都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也不难想象该影片能够打动海外等众多观众内心的原因了。
仔细想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却独生出了一种与正常的逻辑思维不同的角度——利用往生者的亲人对待自己的家属离世的态度,来体现生与死的意义所在之处。这就使得整部情节顺畅,生与死这两个极端的主题即使放在一起也不会有一点突兀和别扭的地方,反之觉得合适不过。
就算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故事,却依旧用细腻的情感把控,《入殓师》用小林这个刚入行的新手来塑造‘入殓师’这样一个神圣而又伟大的职业,在宣扬这一值得尊重的职业的同时渲染庄重、肃穆的气氛,但有碍于小林是一位刚入这行的新手,因此又闹了些许笑话,这使得故事气氛不会过于沉重,给庄严下的剧情带了一丝丝喜剧的填充,使得剧情饱满,而并非一个纯粹平静安详的电影。
死亡一直给予人们的是恐怖、可怕,是完全不想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终结,它一直是一个抗拒、阴郁的主题,是每当提起来都沉重的名词,也是一般电影都用此来打造一个悲伤地气氛的介质。然而在《入殓者》中,这却是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字眼。‘死’或许没有大家所想的那样可怕,倘若有这样的入殓师来为自己整理遗容,送上最后一程,大概自己在天堂也是最干净且惹人眼的吧。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温和的,尽管是以“死亡”为主题的一部电影,但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气氛。这也是极度考验导演功力的一份作品,毕竟,不是谁都能把这样的主题用温和的手法表现出来。导演在独创的新手法来表现‘死亡’的同时,又不失日本电影的传统的特点。将日本传统文化溶于现代背景的电影中,既不突兀,反倒是觉得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使得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和民族未因时代的进步,而遗忘先辈遗留下的传统文明。
起初看到《入殓师》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会看到许多腐烂、不忍直视的尸体。然而正当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看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这与自己的预想完全不一样。大家或许都认为日本惯有的那种习惯塑造丧尸之类的手法,也会毋庸置疑的运用到这部电影中。然而,整部电影没有一处这样的手法来塑造尸体亦或是其他的人物形象。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来描述身为入殓师,是如何行礼,如何避忌,如何清洗,如何穿衣,如何化妆……大量的镜头描述、多次且反复地剪切这些都做,再使得久石让的配乐穿插其中——《Beautiful
Dead》,就这样塑造了如此和谐且静谧的画面。
镜头下的入殓师,手中虽是做着送别的残忍之事,但却是如此的优美。无论是社长,还是小林,他们在工作的时候,仿佛他们面对的不是生死离别这样残忍而又痛苦地事情,而是如同面对一份工艺品、一份插花那般,轻柔且细心的面对那些实际上早已毫无直觉、冰冷的躯体。这也是别人在看完入殓过程之后,为何尊重这份职业的原因。他们将这份工作作出了艺术的价值,给予了美丽。
《入殓师》所蕴含的美,不单单是导演、编剧、演员所演绎出来的,而是完全可以上升到一个民族审美观的沉淀。影片利用缓慢细腻地用唯美的艺术方式贴近死亡以及临终的关怀。
还记得在影片即将结束之前,小林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他其实对这位陌生的父亲并没有多大实质的亲情在里面,毕竟小时候的分离还是在小林的童年中刻下了深深地印痕。但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或许起初的泪水只是因为那是他的父亲,那是一个在他记忆里十分高大的形象。但当再一次见到所谓的父亲时,却是穷困潦倒的一位陌生人。他无奈,想质问,却又无从质问。直到在父亲的手中看到了一块石头,小林的内心才真正的崩溃,也是在看到父亲之后真正的认识到,现在躺在自己面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是那个短暂的出现在自己一生的人,也是那个始终忘不掉的至亲。
死亡,只是一扇门,死去的人通过这扇门进入下一个旅程,而活着的人,有一天也会进入这扇门。没有什么可惜与否的,一切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犹然记得那位焚化员说的话——
“路上小心,还会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