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本文关键词:陶艺,中国,心得,欣赏,制作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本文简介: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中国陶艺欣赏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同时也以陶瓷而闻名于天下,我经过一学期对陶艺的学习,了解到了在古代我国陶艺技术超越了世界上其他的国家,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远近闻名的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
中国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本文内容:
陶艺欣赏与制作心得
中国陶艺欣赏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着灿烂文明的五千年历史,出土的文物数不胜数,同时也以陶瓷而闻名于天下,我经过一学期对陶艺的学习,了解到了在古代我国陶艺技术超越了世界上其他的国家,而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远近闻名的宜兴紫砂陶,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紫砂陶的起始,根据一些史书记载,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如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其中有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此句不仅说明宋元间已有紫砂器,更显示了文人也给予了紫泥以诗意的颂赞。明万历年前的供春,是紫砂艺史上第一个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创始篇〉记载金沙寺僧是第一个制作紫砂器的人,但并非专业陶工,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供春活动的期间自十六世纪初期至中期,与此同一时期稍后也起始了一些紫砂名家,如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人,促进了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发展,陶艺也日臻完善,董翰始造菱花壶式,以自然植物花卉图案,配合筋纹线条,用写意手法而成。赵梁则匠心于提梁式茶壶,起始了气势大方的造型风格。此后又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蒋伯荂等名家出现。时大彬制作从大壶到小壶各种不同风格造型茶壶。李仲芳擅于书法,徐友泉、欧正春与同期的陈仲美同以仿古铜器见长,仿各种古玩器,如花杯、酒壿、祭器等。从供春开始到此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已不仅是生活日用器皿,而开始实用与艺术并蒂的发展,百花壶风,百家争鸣。
到了明末清初,宜兴紫砂进一步发展,技艺也更加提高,如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他们的作品不限于壶,也以各种风格的技艺制作了其它文房摆件、花瓶及盆类,并开始了我国陶瓷史上的外销。从康熙中期开始到干隆晚期,紫砂艺术的发展得到了一度的繁荣。此间名家有陈鸣远、史继长、陈汉文、王南林等,尤以陈鸣远为代表,其作品从壶类、文房类到自然果类,都赋诸了一定的艺术心脉,从而推进了紫砂艺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陈汉文作品侧重于仿古而见长,如杯型器、商周祭器,其工艺表现着重于条线的起伏结构,表现出了沈稳而厚重的气势。咸丰年间,砂壶开始商品化,参加一些国际博览会,如程寿珍的掇球和仿古壶。此期间自俞国良之后到三○年代相继名家有︰冯桂林、程寿珍、任淦庭、蒋燕亭、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邵全章等,他们使历代紫砂艺术进一步的推进发展至今。
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我们今天听见的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按其不同形态特征,可分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纹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圆器: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以顾景洲的井栏壶为代表。
方器: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以潘持平的方钟壶为代表。
自然形体: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筋纹形体: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因此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筋纹器形体是从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筋纹器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数这类壶艺均要求口、盖、嘴、的、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壶艺和壶体与壶盖结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机械。每一等份、每一壶口半圆线、弧线等都要计算得十分精确。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半菊壶等。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着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造型;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紫砂器成型的主要方法有手工捏作。先拍打成器身,然后挖底、开口、加底片、口片,最后加把、嘴、盖、钮(的)等。从明代至清康熙年间,多用拍身筒(园器)和镶嵌(方器)的方法,清雍正、干隆时期出现了模制产品。嘉庆、道光年间,陈曼生重倡古法,又盛行手作。李景康、张虹说得好:“就印模与捏造而论,印模之法易精,在工业为进步﹔捏造之法难精,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捏造之法则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壶俱以捏造见长,坐是故耳。“手工成型方法: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是(明初至今,是紫砂特有的;独一无二)古老的手工制作工艺。
“打身筒“成型法:先将练好的熟泥开成一定宽度、厚度、长度的“泥路丝“,
在把这些泥路丝打成符合所制器皿要求的泥条和泥片,用归车等工具划出泥条的宽度,旋出口、底、以及围片,然后把围片粘贴在转盘的正中,把泥条沿着围片围好,圈接成一个泥筒,再以左手衬托在圆筒内,以右手用薄木拍子,拍打成型。
“镶身筒“成型法:适用于方器皿制品:先将泥路丝切成所需方形泥块,把方形泥块打成泥片,按产品要求的尺寸配制样板,依样板裁切泥片,把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型制规格要求用脂泥粘贴、镶接成型。
手工成型的关键在于泥胚成型技巧的规范恰到好处及表面的精细加工。精细的刮平修正,可以使器形结构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囊文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的制作要求和艺术效果。
由于紫砂壶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使得独特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同时,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
在砂壶的艺术价值中,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砂壶的内涵,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神」砂壶的神意,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一切事物的「话」,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气」即砂壶的气质。「力」即砂壶的力度。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登峰造极。
陶艺制作心得
陶艺制作课总共有5节课,首先是泥塑课,其次是两节拉坯课,接着是修坯课,最后一节是上釉课。每节课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泥塑课和修坯课。
第一节课是泥塑课,这是我第一次进入陶艺工作室,感觉有点兴奋。首先,老师花了一段时间介绍了陶艺工作室的具体规定,接着讲了我们该如何去取用泥以及我们作品的厚度范围,之后,我们便正式地开始了陶艺制作课,也是仅有一次的泥塑课。我从老师手里拿到了一块泥,感觉和以前小时候玩的泥不一样,感觉比以前的泥要干点。之后,我用类似小刀的木制的东西,切了一小块泥下来,我做好了一个底部,这是用来支撑盘条的,这个底部,我做成了心的形状但并不像,厚度有点厚,但接近老师所说的那个厚度,然后,我又做了很细的几根长条,我要做一个由盘条构成的杯子,但是做这几根长条费了很长时间不是揉断就是不均匀,最终还是做出来了,但不知能不能烧成,为了避免烧坏我又做了几件作品,第一节课下来感觉做陶艺是需要耐心,只有耐心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二节是拉坯课。老师先开始给讲了拉坯的注意事项,接着给我们示范了如何做拉坯作品,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感觉很简单,我兴致勃勃的领了块泥,开始在老师要求之下先揉泥,揉的感觉差不多了(其实没揉好),就开始正式的制作过程。但在我做的过程中发现事实并不那么简单。我把泥土用力地甩在拉坯机的圆盘面的中心,按照老师的口诀“逆向发力”“由下而上”“由外及里”,将泥扶正,但我一直把泥土都扶不正,在接近下课的时候终于找到感觉了却是下课了,只好等到下节课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了印象。
第三节课仍然是拉坯课,首先慢慢地将新泥土扶正,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几个作品,但各有各的特点,不是歪的就是扁的,看起来都是病态的,怎么看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最后只好请老师帮忙做了个,真的感谢老师啊,要不就可能一个作品都没有。
第四节课是修坯课。老师仍然是讲了修坯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拿作品来修坯,也说了这是最危险的课,接着按照老师的要求,我加倍小心的将自己以前的作品取出来,将它们打薄。对作品进行修坯,就是刮、修、掏。虽然作品看起来都不具有美感,但我还是耐心的将它们修好,毕竟是我花心血做来的东西,不过并不是那么顺利,弄坏了一个,一个小碗的底部被掏空了(没想到,本来以为很厚),最终将病态修成了更病态,不过还是挺开心的。
第五节课是上釉课。我总共有五件作品,自己也没有那技术,就在上面弄了点简单的图案,甚至有的作品就没有图案,只是一种颜色,这节课我很快就做完了。最后就是等待进窑烧制,也就是对作品进行考核,如果过了这一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跨过了鬼门关,我的心情还是激动的想看看我的作品到底咋样。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对我以后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第一,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第二,往往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并不定简单,做任何事情都要踏实。在陶艺课上不仅收获了感悟,而且收获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