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寒假读书心得苗会

寒假读书心得苗会 本文关键词:寒假,心得,读书

寒假读书心得苗会 本文简介:用知识提升自己——读书心得体会书籍是我们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沟通的最便捷的途径。故与书为伴,就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这个寒假,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教师成长

寒假读书心得苗会 本文内容:

用知识提升自己——读书心得体会

书籍是我们与古今中外圣人贤达沟通的最便捷的途径。故与书为伴,就犹如与知识为友,以智慧为师。左拉说,“我们不必羡慕别人的聪明,如果也要像别人那样聪明,那就是读书。”这个寒假,我过得充实而快乐,因为我利用空闲时间拜读了好多教育专著为我新学期的工作充电。我读的书有:《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现在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读完了著名教育学者李秀香的《教师成长寻求自我超越》一书,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好久没有这样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教育专著了。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应付什么。只是原始的,单纯的,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感悟阅读、品味。

书中“在教育责任中求解生命意义”、“生命跨越:从自我发现起步”、“自我反思:从教学实践入手”等等。书中这六个直抵人心的话题,把我引入了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学的视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写道:古代《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萌,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如果还能算是学习的话)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读完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籍。合上书本,犹自沉醉在书中30位优秀教师的一件件案例情景中,

心中感到无比的振奋。

书中一段段故事用真挚朴实的语言来描述,表现了这30位教师由普通教师转化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足迹,在他们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有成功有失败,有痛苦有欢乐,有迷茫有清醒。象朱国红老师初上讲台执教就差点被家长哄下台,到后来在网络上一炮打红;贺杰老师从一名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变为一名优秀教师,一直在网络上“行走”并取得最后的成功;万玮老师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失败教训后深刻意识到“一个好老师除了有爱心之外更要有方法,而这个方法是不断反思之后感悟总结起来的。于是,我下定决心,绝不犯相同的错误,绝不向困难低头,也绝不做一个平庸无能的教师。”之后他经过努力果真的成了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写成了《班主任兵法》等文章;……。

谁说每一位优秀教师背后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他们不也和我们一样,终日与平凡单调的教书生活相伴,默默无闻地耕耘在属于自己的那片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

就象张曼凌老师说:“想想,生活虽然平淡了些,但的确每天有每天的精彩,每天有每天的难忘,也每天有每天的收获。这样的日子虽是平凡的,但如果拒绝平凡,那么平凡的快乐也会远离我们。所以,我愿意成为这样一个平凡的,但却也是快乐而充实的教书人。”朱国红老师“在寂寞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认识了陶行知,了解了朱永新,读懂了李镇西,爱上了教育在线论坛,写出了百万字的随笔和札记。”他们虽甘心平凡,却绝不甘平庸,成功的信念和获取知识的渴望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而与网络的相识更满足了他们渴望交流、获取更多知识,得到强大精神支柱的愿望。而且让在教育事业中志同道合者的思想的火花随着网络碰撞,把网络作为平台来让自己的教育才能、智慧得以充分展现。在网络里他们找到了使自己专业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且学会了如何让自己的教育生活过得更快乐和精彩,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正象常作印老师所说的“网络让我的“教”更加活泼、民主;网络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加自主自觉;网络让我的课堂精彩纷呈。”网络竟然有着如此大的魔力,让无数教育工作者神奇地运用它获得成功,并在它面前充分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再看自己的教学生涯,也已经有了几年,这几年也有工作的快乐和幸福,也有对教育的困惑和不解,可我却很少把它们诉诸笔间,或与人分享。只是在这两年,我才真正有点感受到了网络学习的意义,知道了它的重要性,也开始拿起了笔,进行艰难的写作实践,收获甚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和书中的人们一样满怀抱负和理想,从不曾气馁过,尽管屡遭挫折,我还是满怀爱心地对待学生。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不熟悉,我就每课认真备课,查翻资料,向其他老师请教,反复钻研教材,尽力上好每一堂课。可是做了这些就行了吗?认识了书中的这些网络名人、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后我自惭形秽。我所做的其他老师不也都在做的吗?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埋头苦干,只能算是教书匠,新世纪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多的知识和能力,需要更多地运用教育智慧来教孩子,只有教师成长了,学生们才会得到更大的成长。而我现在只看了几本教育专著,没有开创一条适合自己能使自己快速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道路,在教学上没有任何创新和发展,我现在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没有任何作为的教师,我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如何改变呢?我想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和一些有关专业教学的文章,向名家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育智慧,并形成自己的心得智慧。象魏智渊老师说的那样:“是的,我希望在自己的一生中,哪怕是晚年,都能够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我的教育生活才会有可能更精彩些,因为教育是我一生不变的梦想。读完这两本书后受益非浅,下面谈一谈自己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下面再谈谈读《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的心得感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语言表达朴实、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是开启教师思维的一本佳作,也是一本新教师、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指导读本。

这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主要是以问答形式出现的,主要是全国各地的老师在博客上问王晓春老师一些问题如何解决,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语言通俗易懂又是那么的实在,平实的分析丝丝入扣,切中要害,令人信服。看完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四个观点,现在我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育者和管理者问题

作者提到,我们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但是,一个老师,归根到底是以教育为目的的。

我们日常教学离不开管理,如作业怎么样上交,课堂秩序怎么维持。但是,过分注重管理,管理中毒的话,容易造成事半功倍的现象。教育是引导,是帮助学生成长,管理是手段,是起辅助作用的。

那么我们想,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把自己当一个教育者呢?是为了眼前还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呢?结合我们的实际,我想以下三点是值得我们探讨或学习的。

1.学生犯错误了停留在认错层面,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我们似乎有这样的习惯,学生犯错了,批评一下,然后学生说,老师我错了。老师问,那你以后还会不会这样了,学生说,我再也不会了。于是让学生回去了。过了几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同样认错一遍。周而复始。其实,我们可以帮他分析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会怎么样,不这样做又会怎么样,进入深层次的对话,把他的心理路程重新翻一遍,从而帮助学生少犯错,这跟魏书生的让犯错的学生写自己心理过程日记是一样的道理。

2.

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讲三个例子。每个老师在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可能或多或少会碰到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老师。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位,那是我的一个中专语文老师,关于他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节语文课刚开始时,会给我们诵读《读者》,或《杂文选刊》上的文章,多年来从不间断。他其实没怎么管我们,只是通过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是非观念。那时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是最好的,班风民主融洽。受他的影响我们看书很多,班上同学看上去都比较文化。而与此相反的是一个英语老师,就班级管理条例不知道有多少条,常常黑着脸训这个训那个,不是这个不对就是那个不对,据说班上男同学不服管,还跟他打了一架,他跳上桌子满教室追着那个男孩子,死命地要把班上的学生压下去。其实,我觉得,一个班,王晓春老师说的很对,班主任是什么样的,带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影子,尤其是小学生,心智不成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他模仿了。说到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个观念很抽象,可是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就是这么被老师影响下来的。

第二个是我们学校每周的国旗讲话,每周的主题都不一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

3.一个教师的心胸

现在当老师都很难,各校有各校的情况,我想说的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很辛苦!其实,社会大环境这样,我们看着我们的孩子天天被这么点分数折腾来折腾去,搞得两眼呆滞,也觉得不忍心。我们拼其一命,几十年如一日地干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小学就这么点知识,会了也就会了,不会的你压死也就这样,我们纠结来纠结去的是,这道题你会了吗?这个知识点你懂了吗?照这样看,我们工作一辈子,就追求了这些东西。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孩子,自私的,有没有变得无私一点?骄傲的,有没有变得谦虚一点?品德败坏的,有没有变得有品一点?学生的生活常识,我们有没有教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除了解题能力,我们有没有帮他们培养?乐观的心态,热情的性格,我们有没有帮助他们培养?又比如我们学生现在近视情况这么严重,我们有没有从他们以后的方便出发来帮他们?我觉得,一个教育者的心胸,把孩子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

二、显性问题与隐形问题

关于这本书的第二点是显性问题与隐性问题。大家请看这个案例:

案例:

A,一个成绩很好,各科都很优秀的女孩子。但是,不愿意帮助别人,比较孤立,有点自私。

B,女孩子的同桌,上课爱说话,爱吵闹,经常受老师批评。但是比较诚实,比较热心。大家觉得A和B这两个孩子谁的问题重呢?

反思:教师如果是一个教育者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管理者,就会明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女孩子的危险性甚至更大。我们是否忽视了隐性问题,关注的只是显性问题?

三、对每个孩子尊重

1.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有点意思的是,很多教育类的书都提到了,对孩子要尊重。要我们说说,其实大家也都会说的,可是,做起来,每个老师都能做到吗?

2.

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有幽默的,有亲切的,有鼓励的,但是也有打击的,讽刺的。我觉得当老师的会不会说话很重要,说什么话也很重要。记得有一个人说过,好的老师,就是能够让学生莫名其妙兴奋一整天的人,不好的老师,就是能让学生时不时痛苦一整子的人。

四、完美主意是很危险的,一味赏识也是不对的。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人的脸皮太厚不好,太薄了,却也降低生命力。洋思中学的刘金玉校长上次提出的一句话:脸皮厚也是一种素质,不无道理。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对于我们所谓的好学生,我们在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

再有一个是一味赏识也是不对的。大家都知道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的故事。有一个罗杰.

罗尔斯的案例也差不多。可是,这些案例搬到我们这里行的通吗?比如说,我们的校长跑去跟我们班的某某说,某某,我觉得你将来就是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孩子可能听了一点反映都没。现在我们的教育理论很多,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下子说赏识教育很好要赏识教育,一下又挫折教育,口号一大堆。其实教师要有自己的想法,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对学生,最终做到:善而诱导之。

发觉自己越来越喜欢阅读书籍,一有空我就会捧着书,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近来喜欢读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此书给我在教学生涯中不少启发,少走很多弯路。

书本上大量的案例,王晓春老师都做出了详细的点评。王晓春老师的文字极其简洁,从思维方式角度切入,毫无文学的美感,然而教育的真谛——在他的笔下呈现。

书中的九十个案例都是我们身在第一线的教师经常碰到的事情,认真学习了之后,我懂得了

“认识自我”,这比我了解学生还要重要。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它是一种行为的艺术,绝不是单纯的嘴皮子功夫,教师必须得深入孩子的灵魂,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并且才能持久。正像书中所说的:“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

虽然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已多年,但我仍一直努力当一个聪明的老师。而这本书就犹如导航灯在指引着我前进。与学生接触的时候,我们只会用老师的权威来镇压着他们,以为这样子,学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关心,自然就会听你的话,不会犯错。但事实告诉我是大错特错,学生也许当时碍于教师的“权威”也就暂时不敢动了,可往往事过不久又重犯,我们也只能是周而复始地训斥。是王老师告诉我仅仅有爱是不行的,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总认为我爱孩子孩子爱我,孩子会对自己百听即从,这样省时省力省心!其实作为一个老师不探究孩子犯错的原因,不思考自己教学的方式,不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孩子们在你的教育下就不能真正的成长起来。

每个人都有过挫折,有过烦恼,每当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而灰心的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是为谁而工作?为同事的好评吗?为领导的表扬吗?为自己的生活吗?还是为奖金和职称呢?这些对我来说,当然也重要,我并未超凡脱俗,但如果这些与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冲突,我心灵的天平指针首先倾向于学生一边!因为教师因学生而存在。我需要经常不停地提醒自己,如果时时刻刻计较个人得失,想着名利,即使暂时得逞,最终也只会

“多情总被无情恼”,而“只管攀登不问高”“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尽可能做好每一天自己能做好的事,哪怕暂时遭遇挫折,最后也必将赢得人生的快乐,这叫“道是无情却有情”!

李镇西老师说过:“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多意味深长的描述啊!的确是,《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让我知道如何更好的面对问题,那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问题,必须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选择适当的时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虽然我不能说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很出色,但起码我也在不断的努力,因为我明白聪明的教师是特别受学生欢迎的。

教育是一种行动的艺术,而不是靠嘴巴吃饭的职业,我们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要时常重新认识自己,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向着做一名聪明的教师这个目标前进。

读完《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一书后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存和求知的能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范本之心得体会: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心得体会。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师就是要做到使这个幼小的人的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到压抑、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一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当容忍儿童的弱点,缺点,甚至不良的嗜好。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心灵去认识它们,那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紧要的,是每个孩子年龄阶段所表现出应有的特征时,你会为自己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的行为感到可笑。我们要理解儿童的行为,懂得儿童是一个经常在变化着的人。教师的心胸要宽广,做到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参与学生的活动,让学生感觉老师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懂得这些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我带着这种对孩子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去,前途不再迷茫,师生关系会比以前更融洽。

第二感受:尊重每位学生的特异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高瞻远瞩,很明智地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又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学生内心的财富。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正如文中提到的语文老师尼娜彼特罗芙娜的学生米哈伊尔一样。尽管米哈伊尔在平时上课中让尼娜彼特罗芙娜气得脸色发白、双手颤抖,但当这个“两分生”——米哈伊尔很潇洒地为她修理好电视机后,尼娜彼特罗芙娜感到非常的难受,甚至是久久地坐着,哭着……尼娜彼特罗芙娜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做教师的人,怎么会没有发觉,在我们认为无可救药的懒汉和毫无希望的“两分生”身上,在他们的心灵和双手里,还蕴藏着天才呢……

这一事例不禁促发我深思:既然是在学校的“两分生”,还能很快成为一个技术很高的电视机修理工,我们在今后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中是否应该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与此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在本文中也旗帜鲜明地指出: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者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因为上课、掌握知识、分数——这只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个局部,只是许多领域的一个领域。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也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应该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第三点:多读书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

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很多,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同行们,读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