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本文关键词:制图,土壤,实习报告,资源调查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本文简介: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指导老师:李道林专业:09农业资源与环境小组编号:第五小组小组组长:王家宝资料主管:车威财务主管:李玲玲全体组员:王家宝、车威、李玲玲、罗超、殷涛、王晓波、葛亚平、朱力毅、康英霞编写报告:李玲玲、康英霞报告日期:2012年11月14日前言一、大蜀山区简介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本文内容:

土壤资源调查与制图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李道林

专业:

09农业资源与环境

小组编号:第五小组

小组组长:王家宝

资料主管:车威

财务主管:

李玲玲

全体组员:

王家宝、车威、李玲玲、罗超、殷涛、王晓波、葛亚平、朱力毅、康英霞

编写报告:李玲玲、康英霞

报告日期:2012年11月14日

一、大蜀山区简介

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境内,距合肥市中心约10公里,面积8500亩,海拔283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系大别山余脉,山势东南高,西北低,呈椭圆形,由火山喷发等地质运动形成的残丘。古火山应有的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至今保存完整。

1962年,安徽电视台在山顶上建发射台,合肥市最高的标志物,成为游人参观游览的一个新景点。此后,大蜀山周围相继建成了“雪霁山庄”、“玉兰大道”、“蜀山画廊”、“十二生肖园”、“合肥野生动物园”等新的景区。80年代初,大蜀山南麓建成一座宏伟壮观的烈士陵园。1989年,大蜀山东麓建成一个70亩的樱花园,栽植7个品种3500株樱花,其中日本久留米市赠送的有300多株。1995年,“蜀山春晓”被评为新“合肥十景”之一。

二、实习内容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是以1:10000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根据大蜀山区的地形地貌进行的乡级土壤调查。

首先是由富有经验的李老师带我们了解地形地貌,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后,我们再分组实地考察,然后进行内业操作,由草图转绘地形图,再用透明纸描,最后制成图。具体的工作安排按照工作性质可以分外业工作和内业工作。

第一阶段:(

外业工作)包括踏查和详查,了解记录实习地的地形,成土母质,地表水、地下水,植被及农业生产活动等情况。第二阶段:包括外业工作内容和材料的整理和内业工作,在这个阶段进行比土评土,制定土壤分类系统,确定上图基本单元,制作土壤草图定界勾绘,拼图,清图,并完成编写实习报告及土壤调查说明。

(2)实习目的:

1、学会修复土壤剖面,认识和分析土壤结构和土壤分层。

2、了解土壤质地,松紧度等。

3、学会用比色卡辨认土壤颜色

4、学会分析土壤性质及成土母质。

5、学会土壤性状的野外观察

包括成土条件的调查了解,对土壤剖面形态的特征的观察,深入了解土壤的性状,综合评价土壤肥力及生产性能。分析土壤形态各种演变过程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6、学会认识及运用地形图,正确掌握土壤调查制图的原理和方法。

7、学会识土、辨土、诊断土壤性质,掌握土壤分类。

(3)实习工具包:剖面刀,米尺,剖面记载表,土壤比色卡,PH

比色卡,白瓷盘,铁锹等。

大蜀山区的自然概况和土壤性态综述

一、成土因素分析

(一)气候

1、气温:平均在

15.7℃,元月平均气温2.1℃,七月平均气温28℃。具有冬冷夏热春秋适中的特点。全年≥10℃的积温为4885.9~~5052℃,持续225.6~~232天,无霜期227天左右。

2、降水:平均降水量982.6㎜,最高降水量1541.9㎜,最少降水量573㎜。不同季节降水量变化量也很少,夏季占全年的42%,冬季占全年的,月降水量以11%,其中秋、冬,甚至春季也常常出现缺水现象。

3、日照与辐射: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218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平均为119.1kcal/cm2

/a。

4、灾害性天气:地上最常遇旱涝和低温等,大的洪涝灾害大约5年发生一次,大旱灾大约六年一次,干旱洪涝同时发生相当5年一遇,低温主要是“倒春寒”和“秋分寒”危害作物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合肥西郊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其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但是由于气候的过渡性和水热资源的变异性,也带有旱、涝、连阴雨、低温等自然灾害。

(二)地形地貌

1、残丘:海拔283米,山麓海拔为60米。由于受地形影响,从山上往山脚依次分布着粗骨土、黄棕壤性土、普通黄棕壤及粘盘黄褐土,在山谷中与山坡上还分布着粗骨土及黄棕壤,其中辉绿玢岩和红色砂岩较多。

2、大蜀山周边:除去残丘其他地区多是波状平原,海拔高度在30~50米之间,相对高度5~15米,坡度2~5度。因流水切割剥蚀,形成岗、塝、冲依次降低。因此,岗上多为旱地,也有少量水稻田及菜园地;塝、冲一般为水旱轮作。

(三)成土母质

1、下蜀黄土:除护岸大蜀山山麓有少量分布外,所有波状平原地区几乎全被该母质所覆盖,该类型母质层次深厚,质地粘重,透水性差,且自上向下粘性增强,该母质发育而成的粘盘黄褐土,土体内常形成一层坚硬紧实的粘盘层,呈明显的棱块状或棱柱状结构,结构体表面被棕色的铁锰胶膜或结核所覆盖。又有人称之为“黄泥板子”、“死黄土”或“马肝土”。另一些岗地坡地的下蜀黄土,经流水冲刷,表土层中的粘性,铁质等淋失,质地较轻,粉砂含量相对较高,形成了黄白土,死白土等。在塝和冲里的下蜀黄土,现有绝大多数已发育为不同亚类的水稻土,只有岗上仍为旱地。

2、辉绿玢岩风化物:这种岩石与辉绿岩有所不同,它可看到明显的斜长石斑晶。它的风化物可进一步细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残积—坡积物。

残积物:主要分布在大蜀山山顶与山脊,由于雨水的冲刷作用,使得层次浅薄甚至于基石裸露,一般多为发育石质土,土壤中砾石含量较高。

坡积物:主要分布在大蜀山山麓或缓坡地带,有从上而下层次逐渐加深,质地由轻变重的趋势,砂粒与石砾的磨圆度不高,一般发育为粗骨土。

残积—坡积物:分布在山麓和缓坡地带,在树林茂密的地方可能发育为黄棕壤。

3、红色砂岩风化物:面积较小,分布在环大蜀山山麓或山沟处,多呈暗红或棕红色,土层稍薄,质地偏砂。无石灰反应,微酸性,矿质营养元素缺乏,多与辉绿玢岩风化物一起,发育成SI-AL质粗骨土或黄棕壤性土。

(四)植被

由于上述特定气候条件的作用,产生了相应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1、自然植被: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大蜀山上有部分针叶林,还有野生草丛,主要种类有白茅、蒲公英、狗尾巴草等。自然植被除野生草丛外,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主要为此生植被。

2、人工植被:

(1)木本类:主要有泡桐、杨树、椿树、刺槐、桑树、核桃、柳树、梨树、枣树、葡萄、石榴、法国梧桐、水杉、马尾松、黑松、麻栎、香樟、杉木等。

(2)栽培作物

①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山芋、蚕豆、豌豆、大豆等。

②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花生、芝麻、麻、药、杂、蔬菜和瓜果等。

③水生作物:主要有芦苇、莲藉、菱角、蒲草、荸荠等。

(五)地表水与地下水

本区除降水外水源并不充分,穿波状平原而过的仅有一条蜀山干渠。冬秋季节干渠基本干涸,田塝、冲地一般此时为旱作,岗、塝地地下水位很浅,冲地受塘池水影响,地下水位偏高,常形成浅马肝田,即青马肝田。

二、大蜀山及其周围地区土壤形成过程和特点

(1)弱脱硅富铝化过程

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发生的硅和盐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聚积的过程。

含钾矿物的快速风化,二氧化硅开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1或1:1型的粘土矿物。

(2)腐质化过程

在多种植物作用下,土体中特别是土体表层进行着腐殖质的积累,由于植被类型、覆盖度及有机质的分解不同,腐殖质的积累特点也不同,结果形成一些暗色的厚度不等的腐殖质层存在。

(3)旱耕熟化过程

它是指耕种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耕作层性状的改变是重要的熟化内容,包括土体构型的改变、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的消除,土壤水、气、热状况等养料的协调与补给。

(4)水耕熟化过程

它是指耕种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耕作层性状的改变是重要的熟化内容,包括土体构型的改变、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的消除,土壤水、气、热状况等养料的协调与补给。

(5)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质由粗变细而形成颗粒的过程,一般在土体深度20—50CM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分解和次生粘粒矿物的形成或表层粘粒垂直向下淋溶淀积,使下层土体中粘粒含量明显增加,形成粘盘。

(6)白土化过程

由于垂直水流与侧面水流对土壤粘粒、铁锰等的漂洗,使铁锰粘粒矿物发生侧渗,从而造成渗透性差、土表滞水、上层土壤变白的过程。

三、土壤类型与分布规律

1、主要土壤类型有:石质土、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

2、土壤分布规律:

(1)石质土:分布在大蜀山海拔145米以上的近顶部,土壤呈酸性反应,母质为辉绿玢岩残积物,土壤亚类为硅质石质土。土壤受雨水冲刷严重,土层浅薄,A层小于30㎝,土体结构为A—R型,有的地方甚至于基岩裸露,目前利用困难。

(2)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大蜀山东北面中下部斜坡地带,母质为辉绿粉岩坡积物,属于硅质粗骨土亚类,因地表流经冲刷,表土流失,剖面层发育不全,没有B层,土层结构A—C—R

型,A层以下即为红色砂岩风化物,土层平均深度在17厘米左右,有薄、中、厚三层,分别以30㎝、60㎝为界,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土壤质地较粗,养分缺乏仅适合多种树木的生长。

(3)黄棕壤:分布在大蜀山坡麓及和树林茂盛的缓冲地带,母质为绿粉岩风化物及红色砂的残积—坡积物,多发育为普通黄棕壤亚类。土体内砂石含量多,砂土至中壤,土体结构A—B—C型,目前大多为林地。

(4)黄褐土:分布在坡状平原的岗土上及位于大蜀山海拔90米以下的山麓地带,母质为下蜀黄土,粘盘黄褐土亚类,此类土壤,一般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地下水位低。在心土层部位所形成的粘盘层,以棕褐色为主,呈棱柱状或棱块状结构,结构体表面有褐色铁锰胶膜和数量不等的铁锰结核,粘盘层影响地下水的上升和下渗,使土壤储水能力降低,不利于抗旱,在剥蚀严重的岗坡上,粘盘层往裸露表面,影响耕作和作物根系的伸展,对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土壤微酸性至中性,土体结构A—B—C型。

(5)水稻土:分布于波状平原,本次实习没有深入研究,水稻土所在地必须种植水稻10年以上,分为耕作层、犁底层、水耕熟化层(W)和G层,母质为下蜀黄土。

四、土壤分类系统、原则与命名

高级分类系统以发生学观点命名,基层分类命名(土属土种)主要以群众名称为主,从群众的命名中提炼出来,消除同土异名、异土同名现象,力求简练规范。

此次分类系统分四级: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其分类原则如下:

1、土类:是根据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由此发生的土壤属性来划分,同土类的土壤应该具有相同的成土条件及主导的成土过程。土类之间,不论在发展过程上或形态和属性上,都有质的区别。因此,土类是土壤分类系统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分类级。

2、亚类:是反映土类范围内较大的差异性,它可根据在该土类的主导成土过程的基础上,突出次要的,或新发展的成土过程来划分。

3、土属:是亚类和土种两级的接应单位,有承上启下的分类学意义,划分土属的标准须根据亚类或土类的某重要条件而定。

4、土种:是以土类的特定“土体构型”为基础的基层分类单元。土种土体构型反映了主导成土过程作用和重要属性,从而规定了土壤特定的发生类别,但在土壤发育程度上,则因母质、地形、水文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可形成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淋溶程度等方面的不一致,而明显影响土壤利用,可划分土种。

土种的分类指标

(1)同一种土种土壤其基本形状、改土培肥措施一致,同一土种具有类似的土种构型,土壤发育程度和肥力特征,以70厘米以上土层作为重要划分依据,70厘米以下是次要划分依据。

(2)对于地带性土壤就看土体构型的差异,即土体构造中是否有异质土层。

l

按特殊异质土层:下蜀黄土下的粘盘层、白化过程形成的白土层和水稻土中的潜育层,若土层厚度小于10厘米可忽略不计。

l

按其出现部位的不同:上位(0~30㎝)、中位(30~60㎝)、下位(60㎝以下)

l

按耕层土壤肥力划分:肥力高等、中等和低等。对于连续种植蔬菜5年以上的土种称菜园土,土壤肥力高,通体颜色深。

l

对于丘陵山地按土层厚薄(A+B层):薄土层(﹤30㎝)、中土层(30~60㎝)、厚土层(60㎝以上)。

l

水稻土中按潜育层氧化还原程度分强、中、弱。

土种的命名:

(1)旱地:分为耕地(某某土)和自然土(某某壤)

(2)水地:某某田如马肝田

七、剖面土壤特性

1.

大蜀山山顶(主剖面5-4):

C层有大量结合物Si-Fe质,白土化过程,铁锰侧渗,薄层硅铁质酸性粗骨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5

10YR2/2黑棕

潮湿

砂壤

微聚团体

稍紧

少量

根系

6.0

C

15-60

7.5YR3/4暗棕

潮湿

轻壤

核状

稍松

少量

有(Fe、Mn)

石块

少量气泡

6.5

2.

大蜀山接近山顶(主剖面5-5):

未发育完全的粗骨土,辉绿玢岩,中层硅铁质酸性粗骨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35

7.5YR3/2黑棕

潮湿

砂壤

微聚团体

稍松

少量

根系

6.0

C

35-120

7.5YR2/3极暗棕

潮湿

砂壤

块状

紧实

少量

石头

少量气泡

6.5

3.

大蜀山山腰(主剖面5-9):中层硅铁质酸性黄棕壤性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B

0-50

10YR3/4暗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根系

少量气泡

6.0

C

50-70

10YR3/2黑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石头

6.5

4.

大蜀山西北山脚(主剖面5-1):B2层出现粘盘层,为下位粘盘黄褐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0

10YR3/4暗棕

潮湿

砂壤

微聚团体

稍松

少量

6.0

B1

10-60

10YR3/3暗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中量

少量气泡

6.5

B2

60-70

10YR3/2黑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少量气泡

6.5

C

70cm以下

5.

(主剖面5-14):B1层与B2层相似接近,所挖剖面深度还未到达C层——下位粘盘黄褐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8

10YR4/4棕

湿润

轻壤

微聚团体

稍紧

少量

6.0

B1

18-65

10YR5/5黄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紧实

少量

少量气泡

6.0

B2

65-80

10YR7/6亮黄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紧实

少量气泡

6.0

C

80㎝以下

6.(主剖面5-16):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20

10YR5/3浊黄棕

湿润

轻壤

微聚团体

稍紧

少量

5.5

B

20-70

10YR4/2灰黄棕

湿润

中壤

块状

极紧实

少量

有(Fe结合)

少量气泡

6.0

C

70-100

10YR6/6亮黄棕

湿润

中壤

块状

极紧实

少量气泡

5.5

7.(主剖面5-18):中位马肝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20

10YR4/4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5.5

B

20-50

10YR4/2灰黄棕

湿润

中壤

块状

紧实

少量

石块

少量气泡

6.0

C

50-70

10YR6/6亮黄棕

湿润

中壤

块状

极紧实

少量气泡

6.0

8.(对照剖面5-8):

厚层硅铝质酸性黄棕壤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5

7.5YR3/2黑棕

潮湿

砂壤

微聚团体

稍松

少量

5.5

B

15-65

7.5YR3/4暗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石块

6.0

C

65以㎝下

7.5YR4/6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少量

6.0

9.

(对照剖面5-2):B层和C层之间有大量石块,黄棕壤,中层硅铝质酸性黄棕壤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2

7.5YR2/2黑棕

潮湿

砂壤

微聚团体

稍松

少量

5.5

B

12-55

7.5YR3/4暗棕

潮湿

轻壤

微聚团体

稍紧

中量

石块(辉绿玢岩)

6.0

C

55-70

7.5YR4/6棕

湿润

中壤

微聚团体

稍紧

少量

6.5

10.(对照剖面5-13):

中位粘盘黄褐土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20

10YR3/4暗棕

湿润

轻壤

微聚团体

稍紧

少量

少量气泡

6.5

B

20-50

10YR6/6亮黄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紧实

有(Fe)

少量气泡

6.0

C

50-70

10YR8/4淡黄橙

湿润

重壤

核状

紧实

大量气泡

6.0

11.

(对照剖面5-15):上位马肝土(人为耕种旱地)

发生

深度(cm)

湿度

质地

结构

松紧度

植物根系

新生体

侵入体

盐酸反应

PH

A

0-10

10YR4/4棕

湿润

轻壤

核状

稍紧

中量

少量气泡

6.0

B

10-30

10YR5/5黄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紧实

少量

少量气泡

6.0

C

30-50

10YR6/6亮黄棕

湿润

中壤

核状

紧实

少量气泡

6.0

通过本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实习,首先我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巩固了课堂基本理论知识,引证、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提高我们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其次增强了我们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土壤调查与评价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土壤调查问题;最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掌握了实际应用中土壤调查方法和步骤。

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分工明确,特别是在第一天分组单独实习时碰到大雨天气仍一起冒雨爬山,坚持完成当天任务,通过集体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实习的工作任务,同时深刻了解到学以致用和团结精神的重要性。

最后,在这里要感谢李老师在实习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帮助和指导。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