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份

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心得体会,领导干部,两会,学习

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份 本文简介:2017年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2份【2017年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1】继续提高民生水平“边际难度”加大,正需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品质上着力汇集民情民意,聚焦国计民生。历年两会,“民生”都是一个关键词。回望刚刚过去的10多天,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讨论互动,那些情牵民心

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份 本文内容:

2017年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2份

【2017年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1】

继续提高民生水平“边际难度”加大,正需在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品质上着力

汇集民情民意,聚焦国计民生。历年两会,“民生”都是一个关键词。回望刚刚过去的10多天,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建言献策、讨论互动,那些情牵民心的“真声音”“好声音”,让人印象格外深刻。

微笑询问湖南十八洞村“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关心赫哲族人的打鱼生活,详细了解黑龙江桦南县的玉米产销细节,仔细询问青海“拉面经济”的情况……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民生牵挂,传递着温暖与关怀。“我想为鞍山钢铁的下岗工人说几句话”“这是十余本特殊学生的作品,希望他们的教育和健康问题能被更多的人关注”“海外引进人才希望我能把他们的心声带到会上”……代表委员情真意切的发言,真实呈现了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与改善渴望。虽然关注的领域有所差异,提交的议案、提案也是各有侧重,但其中鲜明真挚的民生情怀,足以让两会充盈“暖色调”。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通过两会这个窗口,大家能感受到更立体、更强大的“民生气场”:既有毫不讳言的诚恳总结,也有直面现实的坚定回答,更有关于未来的铿锵承诺。从政府工作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的暖心表态,到“国家账本”里“重点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压缩其他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的自我施压,字里行间闪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弱势群体的扶助,这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感受到了经济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国的惠民工作不但发展迅速,而且注重均衡与公平,这非常令人钦佩”……正如海外专家学者的观察与评价,越来越多的中国老百姓,在见证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感受到了“与我有关”的进步质感与发展温度。

“共享”的繁盛,离不开“共建”的耕耘。依托于移动互联的便捷,为“我”代言,为“我们”代言,正逐渐摆脱年龄、学历、地域等客观局限,集合为一股自下而上的强大能量,多形式、多层面地融入国家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有46处与网民建议高度契合;还是“十三五”规划编制时“共建共想,同心同得”的问计求策活动,在短短3个月内收到2.9万条意见建议,数以万计的网友通过积极参与政治生活,表达了最紧迫、最具现实针对性的民生诉求。从政策制定,到具体落实,乃至监督反馈,日趋频繁的上下互动,不仅让国家决策更加准确务实,也在无形中唤醒了更多蕴藏于民间的伟大力量。这对于正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言,既是不可或缺的鞭策,更是难能可贵的激励。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只有“进行时”这一种时态。在民生指标长期全线飘红的基础上,今后几年要继续提高民生水平,“边际难度”更大。如何调整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缓解“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焦虑?如何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如何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对雾霾不再来的希冀,对物价低一点的渴望,对看病少折腾的期待,又该如何解决?擦亮“获得感”这块检验发展成就的试金石,需要的正是专注于提高生活质量、执着于提升“幸福品质”的民生改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急需补齐的“短板”,显然还有很多;那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只能比以往更强烈。

两会就要结束了,但民生蓝图的擘画仍将继续。“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要的是决心,看的是成效。善于汲取群众智慧,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民生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把责任扛在肩上、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幸福才有可能成为留驻千家万户的“常客”。

【2017年领导干部学习两会心得体会2】

“要让建筑有温度,使冰冷的建筑与热情的服务紧密结合”“城市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应当把更多的公共空间留给市民”“不断提高群众的舒适感、愉悦感和幸福感”……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话语中的城市治理,比以往更具含金量:谈“规模”的少了,谈“文明”的多了;谈“高楼”的少了,谈“治理”的多了。

这些建言献策,印证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经过3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在积累了蔚为壮观的“硬实力”之后,已经到了提升“软实力”的阶段。高楼大厦提升了城市的“颜值”,但人们同样关心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获得感。正如哲人所言: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过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不仅要看经济总量的力争上游,更要看治理水平的勇往直前。

百姓生活,无非这样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最为稀松平常的诉求,最是考验城市治理的水平。有这样一个故事:环卫工人将路面垃圾扫入旁边的绿化带,园林工人将绿化带中的垃圾倒入下水道,市政工人又将下水道中清掏出来的垃圾直接堆放到路面上,使得一堆垃圾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这背后,是九龙治水、各管一摊的尴尬,是缺少统筹、协调不力的无奈。而像难呼吸的“痛”、闹人心的“堵”、事难办的“难”,这些问题无不照见管理的短板、服务的欠缺,更说明城市治理体制机制需要改革创新。

从代表委员的讨论来看,“治理”正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消除空气污染,“需要多方合力,准确把握雾霾成因是治霾重要前提”;优化城市规划,注重“专项规划各板块的衔接,把空间布局作为重中之重”;延续城市文脉,“用健全的决策程序遏制‘大拆大建’的冲动”……这些两会上的“好声音”,都是在向城市治理者呼吁,要像重视看得见的硬环境那样,重视看不见的软环境。既要以法治思维完善治理机制,用制度管住权力的任性;又要让治理机制真正运转起来,避免相互龃龉、各自为政,从而形成城市治理的强大合力。

近些年来,城市的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托于软环境的提升,从投资者的视角来看,“创新创业软环境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要素”。北京“坚定不移地‘瘦身健体’,坚定不移地疏解功能谋发展”,武汉着力打造行政审批少、程序便捷、收费低的发展软环境,成都“以‘家园情怀’鼓励每个人参与城市治理”……可以说,在“规模优势”的基础上,中国城市发展正需要激发“治理优势”,以良好的秩序、良善的服务、良性的治理,实现城市发展的“骐骥一跃”。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说过,“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千百年来,城市都不仅是建筑与街道的排列组合,而是作为人类文明的容器,体现着人类对理想秩序的追求。今天,中国的城市同样肩负着“文明的使命”:在高楼大厦之外,更要以良政善治诠释何谓“现代文明”。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