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关键词:转化,结题,实践,农村,小学
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简介:《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村镇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组批准号:学校:山阳县中村镇中心学校课题组:1、组长:吴成柱2、成员:薛忠涛陈妍黄青瑞周传娥彭文荣程宏田进平摘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学校学习风气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养
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内容:
《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中村镇中心学校课题研究组
批
准
号:
学
校:山阳县中村镇中心学校
课题组:
1、组长:吴成柱
2、成员:薛忠涛
陈妍
黄青瑞
周传娥
彭文荣
程宏
田进平
摘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普遍不太好,学校学习风气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成绩普遍偏低,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我校虽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正式形成课题,有组织的研究还是首次,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到一条适合我校,也能适合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路子,为改变学困生学习习惯、改变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学习风气、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劳动技能,尽一点力量。
关键词:
农村小学
学困生
转化
研究
前言: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学困生问题一直困扰和影响着农村教育工作,也是影响农村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学困生比例逐年扩大。目前在农村,学困生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因此,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的策略,既是贯彻国家教育形势的需要,又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我校“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体现素质,培养特长”的办学理念和“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办学思想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1、了解现状,摸清原因,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2、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促进我校教师改变观念,提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认识,加强教研,从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时间
2009.2——2010.9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开阔研究思路,创新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寻找学困生共性。
3、行动研究法:观察学困生的在校表现,记录其异常的心理和行为,分析其心理与性格特点。
4、个案研究法:收集和整理学困生的个案,分析对比寻找成因。
五、研究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
(2)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4)少先队成立心理辅导室,辅导员大队委成员配合班主任做好学困生的辅导、教育工作。
正文:
一、课题的提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最头疼的莫过于“学困生”,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感到自己采取的教育手段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产生困惑、迷茫等情绪,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发出“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出10个优秀学生更难更艰辛”的感叹。同时,从某些角度来说,转变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学生更有意义。
所谓“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思想或行为方面存在偏差的学生。目前,学困生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新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困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这不仅给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而且对于每一个家庭和学生自身来说,将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纵观已有对学困生的研究,仅从家庭、学校或社会等孤立的方面进行探讨,虽然指出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但是,这仅仅看到了学困生产生的表面现象。同时,相关研究由于长期以来受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影响,因而缺乏对学困生生成的复杂性、社会性、动态性的认识,从而使得这一研究仍未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二、课题界定
学习困难学生,是一种特殊群体,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成功教育研究中将其定义为“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
这样给学习困难学生下定义,是有其事实依据的:
我们曾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制的团体智商量表对一百多名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为:IQ平均值为95.93,低于上海市常模、但所有被试的智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只不过偏于下限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成绩最好的前十名学生,井不是智商最高的前十名学生;成绩最差的后十名学生,并不是智商最低的后十名学生。这就意味着、成绩的优劣与智能的高低并不完全成正比。
说到这里,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残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不是弱智学生。
还有一种学生属于慢智思维型学生。他们平时作业成绩还可以(不是由于抄袭),但考试成绩不佳,其主婴症结在于思维速度慢。这类学生往往有一个特点:作业要么不做.凡是做了的.其正确率都比较高
只要时间充裕,他们一般都可以正确完成全部作业。思维速度与可用时间的矛盾,导致他们平时作业成绩尚可而考试情况不佳——平时时间余地大、思维速度慢的问题不突出;考试时间很紧张,思维速度慢便难以适应了。严格地讲,慢智思维型学生不能归入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群体一当然,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难度的提高,他们有可能愈加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有可能会成为真正的学习困难学生,这是值得引起重视并需要采取预防措施的。
当然,学困生的产生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包括社会因素(文化影响)、家庭因素(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因素(教育目标、职业道德);内因包括自我因素(成熟度),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让学生成为有问题的学生,当他们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帮助时,这些学生常常在无助中逐渐变成了学困生。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困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各种不良的学习习惯,而从这些不良习惯折射出的是学生心理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从转变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入手,对他们的心理加以引导、各种能力进行培养,避免这些问题的恶化。
本课题研究重点是从学困生在校表现和存在的缺陷,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研究,探索其形成的原因,探寻学校教育干预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加以矫正和转变。
三、理论依据
1、科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的先天遗传条件是差不多的。人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决定于遗传,而主要决定于后天的环境,特别是他所受到的教育。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
2、心理学研究表明,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感情,都有要求自己获得成功的愿望。
3、调查和有关测试证明,“学困生”和一般学生相比智力差异小,而在动机、兴趣、性格、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及基础知识方面差异大,他们具有一般学生同样发展的潜能,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经历了反复的挫折和长时间的失败以后形成了失败的心态;而成为“学困生”。他们有很大的潜能,关键是能否开发这种潜能。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1)揭示小学阶段学困生现状
包括我校学困生的数量、年级分布、学生主要问题描述、教师现行教育教学措施等。
(2)寻找成因及成因分析
从自身、家庭、学校、教师、教材等方面寻找成因并分类分析成因。
(3)形成学困生转变策略、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寻找加强家校合作、利用学校教育转变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转变策略、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
2、研究内容:
(1)留守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2)单亲家庭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3)迷恋游戏、网吧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4)有其他不良习惯的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
(5)学困生智力与性格的差异实践研究。
(6)影响学困生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五、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针。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主体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尊重、引导“学困生”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加强师生沟通,建立互信机制,通过教育、引导和心灵的感化等,促使其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最终使“学困生”自求进步,达到自然转化的目的。
六、研究措施
1、对我校学困生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掌握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和各自的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2、实施关爱教育,学困生需要教育者倾注更多的关心和呵护。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情操、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4、开发家庭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
七、研究过程及步骤
研究年限:三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
2月)
确立课题组成员,明确职责,申报课题,在专家组指导下确立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
3月至
2010年
6月)
主要工作是在观察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确立本校学困生名单,建立学困生名录(对外保密),设计个案表,教师学习有关理论。课题组成员深入学困生,做好个案记录工作,撰写《学困生行为观察记录》、《学困生教育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分析并掌握学困生类型、缺点和倾向,进一步探究其心理和行为异常的表现特征、撰写其异常发生发展的轨迹,从而寻找利用学校教育积极干预,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撰写《学困生不良学习习惯成因初探》、《学困生学习习惯转变策略》等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9月)
整理和规范一年多来的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小学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认真修改完善,并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结题,确保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如期结题。
八、小学阶段学困生现状
在教学中,每个班都会有较多的学困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是教师最为头痛的事。这些学困生很少是因为智力原因造成的,他们学习差大部分是由于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学困生的转化需我们老师付出很多的艰辛。因此,了解和研究学困生,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现代中专教师的必备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转化学困生呢?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想学。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会学。有些学困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在学习方法上,
有的学困生学习毫无计划;有的学困生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有的学困生不能形成知识结构,这样的学生往往平时的表现还可以,但一到关键就不行了;有的学困生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有的学困生不能将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动手能力差,不关心现实生活,往往只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不是有效的学。有的学困生主观上有进步的愿望,也表示在行动上会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到有效的学习中,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九、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影响,导致学困生较多。主要形成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镇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镇,留守儿童较多,在我校有1/3以上;
2、当地的社会环境对孩子教育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我校所处的中村镇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赌博成风,打架、闹事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自小耳濡目染,骂人、打架等恶习无师自通。家长对教育不重视,学生自然对学习没兴趣。
3、我校坐落在中村镇,有一批学生迷恋上了、网吧游戏,这使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他们学习起来也很吃力;
4、由于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缺少方法,大多数也不懂得教育心理学,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遵循“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理念,对孩子轻则训斥,重则大打出手,狠揍一顿了事,忽略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他们的子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目前农村离婚率也比较高,加之其他因素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也比较多;
6、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十、具体实施措施
1、建立我校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方案。
(1)学困生研究组织机构
课题督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配、指导)
吕学义:中村镇中心小学校长
吴成柱:中村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薛忠涛:中村镇中心小学教导主任
课题负责:(全面负责课题的研究、整理、归类工作。)
陈
妍:中村镇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程
宏:中村镇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课题研究组成员
周传娥:学生心理辅导员(负责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分析,搜集网络资料,反馈教师和学生研究信息。)
彭文荣:中心小学教师(调研员,负责材料的整理分析和社会调查。)
黄青瑞:中心小学教师(调研员,负责材料的整理分析和社会调查。)
田进平:中心小学教师(调研员,负责材料的整理分析和社会调查。)
杨根良:中村镇中心小学教师(负责材料的物资供应和经费。)
朱成俊:中村镇中心小学教师(负责学生调查表单填写、收缴。)
(2)为便于操作管理,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导处、后勤处、办公室、德育处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
教导处(薛忠涛)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教师培训等工作;
德育处(田进平)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
后勤处(杨根良)的主要职责是:装备及硬件实施;
办公室(朱成俊)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组织等。
(3)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制度,课题组通过会议订出课题研究的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人员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1)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
(2)教师自学,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3)定期学习,“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
十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等)
(一)人员结构
实施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是我校第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小学高级教师7人,小学一级教师6人。人员充足,有多年从事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有的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行家,有的教师在市、县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为该课题的成功实施与具体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资料准备:广泛收集各种有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与兄弟学校多联系,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
(三)研究手段:采用“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四)经费保障:由学校教育经费投资70℅,参与人员承担30℅。
(五)具体分工
薛忠涛:负责本课题组的组织开展、督促等工作。
陈晓溪、穆
毅、李桂兰、赵卫华、黄青瑞:负责课题申请、开题论证、实践研究、撰写报告等工作。
本课题暂分四个子课题,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单位,具体安排如下:
1、留守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调查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组长-黄青瑞
成员-席晓莉、彭世梅、李桂兰。负责收集留守学困生的资料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2、单亲家庭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组长-陈晓溪
成员-徐
昕、程
宏、周秀珍。负责收集单亲家庭学困生的资料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3、有不良习惯的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组长-陈
妍
成员-穆
毅、薛忠涛。负责收集有不良习惯学困生的资料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4、迷恋游戏、网吧的学困生学习现状调查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组长-吴成柱
成员-穆
毅、程
宏。负责收集迷恋游戏、网吧的学困生的资料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想通过课题这个载体,抓住这个契机,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力求推动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转变与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到一条既能激发农村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农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的新途径,使我们油榨职高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十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课题是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教育科研相结合的角度,探索农村职业中学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以提高农村职业中学学困生的教育质量的一项科研尝试。因此,它强调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动态性、可操作性。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是向县教育教学研究室提供一项关于“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还要汇编数辑课题研究论文集,编印专著《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实践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最终要取得一批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和锻炼一支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的课题实验和教研基地学校。
(一)基本要求:
1、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工作的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使命。课题组全体成员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力合作,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认认真真地带头并带领广大教师搞好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理论学习,组建好课题实验队伍。本课题是一项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它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策略、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各个系统。课题组集中了教科研人员、学校的校长、教育教学管理干部、教研组长、班主任、各学科骨干教师构成的多层次调查、实验和研究群体,构建了一支由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教育科研部门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水平以及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课题组研究方向目标明确,课题实施方案较完善,研究任务落实,因此我们要确保如期完成省级课题研究任务。
3、要重视学困生教育实践研究即家庭教育实践研究(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会教育实践研究(良好社会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实践研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的教育实验经验的总结和研究。对学困生教育实践研究,全国各地已经创造了许多经验。这项课题的基础在实践,生命也在于实践。在研究过程中,在及时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要不断推出研究成果和典型范例。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通过课题这个载体,这个抓手,用科研手段带动解决学习困难学生问题的研究,用课题研究的成果推动和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水平。
4、要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把研究落在实处。课题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积极寻找新思想、新策略、新模式,是改革、发展、创新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课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更要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
5、我们应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力求推动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课题研究来转变与更新我们的观念,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来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教科研水平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中村镇中心学校2008-2010年教师论文、专著
发表和出版情况表
作者姓名
论文(论著)题目
刊载、出版的报刊、出版社名称及评奖主办单位
获奖、出版或发表时间
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
发表或获奖
黄青瑞
《为留守儿童营造感受亲情的港湾》
商洛市教研室
2010.6.30
市级三等奖
获奖
陈
妍
《补“心”,刻不容缓》
商洛市教研室
2008.6.26
市级一等奖
获奖
周秀珍
《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善待“学困生”》
山阳县教研室
2009
县级
获奖
徐
昕
《鲜花的开放离不开心的呵护》
山阳县教研室
2009
县级一等奖
获奖
陈晓溪
《学困生也是“宝贝”》
山阳县教研室
陈
妍
《童心未染》
山阳县教研室
2010
县级一等奖
获奖
十三、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时间不能保障,由于教学任务比较重,教师在研究中投入的精力有限,阻碍了研究的顺利开展。
2、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和探究创新,使研究成果层次不高。
3、科研指导不够,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现有的研究水平进行研究,使得研究的科学性不够。
4、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认为教师只要教好书就行,会不会科研影响不大,导致研究队伍较小,研究积极性不高。
十四、有待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科研水平,扩大研究队伍,加快研究型教师的形成。
2、营造环境,为教师参与教研提供理论指导和时间保证,确定每周三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并做到“五有”(有教研内容、有研究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责任落实、有研究成果)。
3、加强交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帮助教师从实践向理论转化,促进理论成果的形成。向外推荐教师优秀教研成果,结集出刊教师论文辑。
4、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检验理论,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使研究的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加强。
5、通过研究形成一套系统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能力的策略,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台湾刘弘白著:《学习能力的障碍》1989年版,《学习障碍100问》1999年版。
2.台湾郑信雄著:《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1988年版。
3.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儿童指导手册——感觉统合积极疗法》1996年版。
4.梁威:《学校课堂教学与学习障碍学生的矫治》,北京雨林学习能力研究中心1995年主办的研讨会上交流的论文
附录:
1、《学习习惯调查问卷》
2、《学困生辅导纪录》
3、《学困生转化记录》
4、《学困生帮扶计划及措施》
5、《学困生研究中的反思》
6、《迷恋游戏、网吧学困生的转化实践探究》
7、《关于留守学困生学习状况调查即对策》
8、《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学困生现状调查及转化方法的实践探究》
9、《为留守儿童营造感受亲情的港湾》
10、《鲜花的开放离不开心的呵护》
11、《学困生也是“宝贝”》
12、《补“心”,刻不容缓》
13、《用我的真心,换你的热心》
14、《让“爱”回家》
15、《童心未染》
16、《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应善待“学困生”》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