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范文 内容页

展望“十二五”产业制度

展望“十二五”产业制度 本文关键词:展望,二五,制度,产业

展望“十二五”产业制度 本文简介:展望“十二五”“十一五”产业规模以逼近10万亿收官,“十二五”行业增速必将再创辉煌。然而,行业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的思路仍在迷茫之中,有待继续探索。机遇无限,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发展关键字篇关键字一:产业制度产业制度是全部产业环境中最大的一块,对改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的产业问题的影响是

展望“十二五”产业制度 本文内容:

展望“十二五”

“十一五”产业规模以逼近10万亿收官,“十二五”行业增速必将再创辉煌。然而,行业问题依然存在,转型升级的思路仍在迷茫之中,有待继续探索。机遇无限,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发展关键字篇

关键字一:产业制度

产业制度是全部产业环境中最大的一块,对改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的产业问题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十一五”中安全质量和管理问题愈益严重,达到了全社会所不容的程度。仅2010的南京大爆炸、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中铁建沙特轻轨项目亏损41亿,就让行业和社会难以接受。比较严峻的现实是作为产业制度的建设者,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和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上海胶州路大火即是一个典型代表,政府部门参与了利益分包,裁判员、运动员一起兼了。

“十一五”期间主推的几项制度建设,如清单招投标、电子招投标系统、特级资质重新就位,都在各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下,甚至走向了初衷的反面。利益方博弈的情况相当复杂,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央企与地方国企、国企和民企使产业制度建设越来越割裂,地方主管部门画地为牢,自建标准愈演愈烈,电子招投标、清单计价莫不如此。

产业制度建设另一困境是行业内没有强力的、中立的研究机构在深入研究产业制度的设计,既适合中国国情,更能推动产业进步的制度安排并不容易看到,执行过程中更被各利益部门肢解、曲解得不成样子。

“十二五”在产业制度安排有哪些创新和有效执行,对“十二五”建筑业的发展仍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一定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在中国当前的产业环境下,我们在抱怨各级政府在产业制度建设不力的情况下,一定要反思企业家、企业自身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和推动力大小。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不理想的整体产业环境下,仍有很多产业已经进化到由大企业主导行业游戏规则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如家电连锁、房地产、家电制造、互联网等很多产业,还不包括几个行政垄断产业(移动通信、能源、交通等)。而建筑业几百亿、上千亿巨型企业已然不少,但对产业游戏规则的话语权仍很小,一个重要原因是除了产值规模和资质资源,大企业没有其他的核心竞争力了,项目管理水平与小企业、个体包工头也无太大区别。行业门槛太低,新进入者凭关系拿项目很容易进入,导致恶性竞争严重,产业集中度难以进一步提高,就只能永远处于恶性循环之中。

企业家精神在安全、质量、诚信经营的层面,更应是中坚力量,责无旁贷承担责任,这是职业良心之底线。重视不够,重要的是如何在自己和企业的掌控之中,真正改变不是在去公关的路上,就是在去救火的路上,这样一种生存和发展状态,真正从赚钱的境界上升到做品牌、做产业的境界,承担发展产业的责任。

“十二五”要发展好,企业家精神重塑必须被寄予厚望。

关键字三:信息化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运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促进建筑业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007年3月13日,住建部发布《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等级标准》(建市【2007】72号),其中科技进步水平第⑤款规定了信息化要求,并配套了

“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信息化评审表”,以及仍处于出台过程中的“考评细则”。2009年7月3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通知,原定于2010年3月起实施的施工企业特级资质新标准过渡期延长至2012年3月。

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落后于国内其他行业。新的特级资质标准对信息化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建筑业的信息化建设,然而这种需求并非企业自身管理提升、利润最大化的驱动,更多的是行政力量的驱使。这也造成技术创新跟不上,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或者纯粹为了创新;而中国建筑软件市场又存在着无序竞争的现象,研发投入不足。需求与供给的双向缺陷造成了中国建筑业信息化的落后。

即使特级资质新标准过渡期延迟了两年,但信息化建设已是迫在眉睫,建筑企业需要加紧步伐,利用特级资质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真正将信息化作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

关键字四:转型升级

在气候变化、能源消耗量上升的巨大压力下,我们不仅要推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全面创新,我们的产业也要跟着转型升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的大事。企业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是根本。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赢利能力、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都不能与产业规模相提并论。目前,建筑业仍处于粗放式管理,呈现高成本、高能耗、低效益的特点,节能减排压力巨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也是老调重谈,关键是要辨明转型升级到底路在何方。

落实到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具体化为:提升建筑产品品质,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建筑行业效益,减少碳排放,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五:建筑企业竞争力

依托我国建筑业的规模飞速增长,我国建筑企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这些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长上,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虽然我国建筑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核心的项目管理能力却与十年前无多大差别。仅以基础的工程量为例,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甚至还有大量施工单位停留在手工计算的阶段。

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实现“质”的增长是“十二五”期间建筑企业的关键任务。

要实现这一转变,建筑企业必须将战略重点从关系竞争转移到内部核心能力的建设上来,在品牌、技术、资金运营、采购、成本控制等方面建立竞争优势。同时,各级主管部门需要大力扶持,建立透明开放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建筑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关键字六:节能减排

2008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4.6万吨油当量/亿美元,是德国的5.8倍,印度的1.3倍;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总体的1/4,是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全球气候大会上,各国代表纷纷剑指中国,中国被迫作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中国建筑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最大的产业必然处在漩涡中心,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l

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已经初步拟订了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总量控制目标。到2015年,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10%,而COD的排放总量将比2010年减少5%。

l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十二五”期间将开征环保税。

l

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北方城市所有集中供热的新建建筑和完成改造的既有建筑,都必须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力争2011年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超过97%,有条件的地区要执行65%节能设计标准。

l

2011年1月1日起,《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开始施行。民用建筑投资项目需要审查建筑节能专项内容,若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审查通过,已审批的民用建筑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l

2011年1月1日起,厦门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其设计方案要先通过节能审查,否则将无法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l

……

关键字七:建筑安全

2009年是国务院确立的“安全生产年”,并出台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三项建设”,201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然而,“十一五”期间,建筑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的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2010年全国共发生建筑生产安全事故463起、死亡684人,其中较大事故28起、死亡122人,同比增长33%和34%。

建筑安全事故不仅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国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来提高建筑违法施工成本。2010年年底,人力社保部对新《工伤保险条例》的三部配套规章公开征集意见:

l

新《工伤保险条例》缩短了工伤认定时间;

l

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造成死亡的,按照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并按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0倍支付丧葬补助等其他赔偿金。

l

新《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实行以建筑施工项目为单位,按照项目工程总造价或建筑面积折算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计算缴纳工伤保险费。

不让政策及检查流于形式,关键在于执行得力。建筑企业需要加强企业公民责任与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而各地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建设与执行,将建筑事故减至最少。

关键字八:工程质量

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与英国建筑132年的平均寿命相差甚远。建筑质量是影响我国建筑短命的重要因素之一。竹签钢筋、瘦身钢筋、央视大火被曝保温板不合格等新闻轮番轰炸着人们的神经;新西兰南岛发生7.1级地震,而房屋鲜有倒塌,死亡人数为零,汶川地震,一些县城全部毁灭,死亡六万余人,差距之大令人汗颜……

建筑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是一项民生工程,建筑质量必须承载生命之重。相关企业部门必须提升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责任感,从设计、施工、监管等过程严把质量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比良心更重要的是制度,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建筑质量监督机制与相关的法律体系,为建筑业提供一个更健康的行业环境。

机遇篇

“十一五”期间,建筑业经历了金融海啸依然保持高位增长,取决于国家巨大的投资拉动效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上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市场规模,近年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促进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增速在20%的高位波动,景气持续高位。

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已经达到46.6%。而未来五年,中国城镇化进程更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将突破50%。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进一步达到58.7%。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固定资产投资仍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虽然四万亿计划已经结束,但预期“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仍能保持年均20%左右的增速,五年内累计将超过250万亿元的规模。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二五”要坚持适度超前,继续保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规模和速度,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建成并发挥效益,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

公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公路建设方面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为龙头,加强省际连接线(“断头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修订国家公路网规划,强化国省道改造,力争“十二五”末路网整体结构优化升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部2011年的投资计划已经定案,其中公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将超过7000亿元。

按照交通部已经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2020年以前的具体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省际间公路通道,45个公路主枢纽和96个国家公路枢纽;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因此,未来5至10年是我国路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

铁路建设。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方案》,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1.6万公里以上,西部铁路5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成为快速客运的主要装备,全路投入运营的动车组达到1500列以上。快速铁路客运网覆盖省会及90%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铁路建设将维持大规模投入,投资额将保持在每年7000亿元左右,共计约3.5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增加了1万多亿元。其中,按照“十二五”将建成16448公里高铁、高铁平均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高铁的总投资约为1.875万亿元。届时,以高速铁路为骨架,总规模5万公里的快速铁路网将基本建成。在投资方式上,铁路建设将从铁道部主导转变为地方政府主导。“十一五”期间铁道部平均出资60%左右的比例,在未来5年将被颠覆,地方政府的投资占比可能达到60%。

2011年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新增4715公里,总里程将突破1.3万公里,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将于6月通车;而一条从中国出发,经过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最终到达新加坡的高铁线路也将开建。2011年全国铁路安排基本建设投资7000亿元,新线铺轨7935公里,复线铺轨6211公里,新线投产7901公里,复线投产6861公里,电气化投产8800公里。

水运港口建设。未来五年,将有序推进沿海港口建设,完善煤油矿箱等主要货种港口布局,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以临港工业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我国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适应度达到1.1∶1。加快推进长江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实施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工程、荆江河段治理工程、西江航运干线和京杭运河扩能工程等重点项目,到2015年,内河高等级航道达1.3万公里。

城市轨道建设。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经有10个城市33条城市轨道线路开通,运营里程达到933公里,有800多公里是过去10年间建成的。“十二五”城市轨道交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巡视员李国勇今年3月份曾透露,全国有33个城市正规划建设地铁。2020年全国规划地铁总里程将达6100公里,2010至2015年地铁建设投资规划额将达11568亿元。中金公司最近的报告刷新了上述数目。该报告统计,中国已有36个城市上报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9~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营业里程将达到6560公里。预计到2020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累计营业里程将达到7395公里。以每公里5亿元造价计算,2009-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将投入3.3万亿,年均达2700亿元。

上海轨道交通领域专家王振信表示,仅京沪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十二五”期间规划的地铁和轻轨里程就达1000公里,考虑到很多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都在积极规划,“十二五”期间城市轨道交通的总建设里程可能远超2500公里。

保障房建设。伴随我国城镇化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住宅建设量需求巨大,保障房建设成为“十二五”发展热点。国家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城镇住房建设规划和中长期建设规划》,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透露,“十二五”期间全国住房建设总量比较大,估计每年商品房建设大概在600万套左右,保障性安居工程500万套左右。

2011年,中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将达1000万套,相比2010年的590万套,增长70%,保障房建设规模创历年之最。计划新增的400多万套住房中,公共租赁房将占主要部分。这意味着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占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将确保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2011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财政部日前也表示,2011年将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仅以上海和北京为例,“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建住宅1.3亿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约占新建住宅总面积的50%,保障性住房套数约占新建住宅总套数的60%,预计新增供应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廉租房、动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户)。“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建设、收购各类政策性住房100万套。其中包括公共租赁住房30万套、限价房和经济适用房20万套,棚户区改造的定向安置房10万套以及城乡结合部整治土地储备、重点工程拆迁的安置房40万套。

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为建筑业提供了建设大舞台。从国家规划战略层面看,国家先后批复了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横琴发展区、辽宁沿海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图门江流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皖江城市带、东北老工业基础、新疆区域等规划。

从国家调整行政区划决策来看,北京城区“四合二”,整合利用核心区资源、深圳特区范围扩至全市、厦门特区获批扩至全市、上海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天津撤三区并为滨海新区、重庆设中国内陆唯一国家新区、沈阳三区合署建大浑南,这些行政区划调整,给有关地区带来了最直接的政策资源,也增加了新的土地资源,并有“大兴土木”的建筑工程。

从地区来看,沿海地区继续占优势,同时兼顾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了“东部率先”、“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板块,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重庆的两江新区,东、中、西三路同步协调发展,同时带动一大批建设项目。

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形式来看,各区域经济固定资产投资“不差钱”,以下仅列举部分省市“十二五”固定资产投资计划:

l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在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作说明时称,“十二五”期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要达到3600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以上,较“十一五”实际完成总额翻一番半以上。

l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市委党校为市管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讲解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时表示,“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万亿元,其中市级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完成7300亿元,同时储备1000个具有战略性和带动性的项目。

l

山西省召开的重点工程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山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重点办主任赵建宏表示“十二五”期间省重点工程累计投资预计将达到1.82万亿元,年度同比增长率达到25%左右,使“十二五”末期省重点工程年度投资完成额达到6100亿元以上。

l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王正伟主持召开宁夏固定资产领导小组会议,确定宁夏“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达到1.44万亿元;力争年均增长30%,五年累计达到1.63万亿元。

l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海昆表示,“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在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

l

……

挑战篇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尽管“十二五”建筑业前景一片灿烂,但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原材料、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低成本比较优势难以为继。而资源和环境游走在可承受的边缘,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到来,也使我国由传统劳动密集的优势向新优势的转变更为迫切。

更何况,目前建筑业在信息化刚刚起步,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就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原材料与人工价格上涨。2010年8月工信部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其中不乏钢铁、水泥、玻璃等与建筑行业密切相关的建材行业;2010年CPI、PPI屡创新高,中国经济进入滞胀的担忧越来越多,进一步推高了建筑原材料价格。

2010年12月13日,宝钢率先将2011年1月的价格上调150~300元/吨,总部位于英国的钢铁行业咨询机构MEPS

International

Ltd

12月22日表示,预计明年全球钢铁价格将平均上涨10%,主要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钢铁分销商补充库存等因素推动。该机构预计,2011年该机构的全球钢铁综合价格指数均值为每吨809美元,高于该机构此前预计的每吨795美元,也高于其对2010年的估算值每吨733美元。该机构预计,2011年全球粗钢产量将达14.6亿吨,2010年估计为14亿吨。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上半年,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同比分别上涨2.9%、7.3%、2.9%,其中,人工费上涨幅度最大。2010年底,在农民工高度紧缺的情形下,北京建筑工地工人工资不但日结算,甚至一些工人的工资涨至每天300元。建筑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安全事故赔偿的提高,中国人口红利正面临消失,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进行转型升级,依靠创新和品牌能力走向高端竞争。

人才瓶颈。建筑业的就业容量巨大,在解决人员就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有着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建筑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追不上建筑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建筑人才面临瓶颈。

首先是建筑业的民工荒。农民工是我国建筑行业从事一线操作的主要力量,然而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开始面临着“民工荒”的尴尬。尤其是建筑业农民工工作辛苦、工资拖欠现象严重、安全事故频发、权益保障不到位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改善,劳动力已经从结构性短缺,逐步演变成整体性短缺。

其次是建筑业的技术工人缺乏。建筑施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种繁多,工序复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作为支撑。长期以来,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环境差,中青年技术人才纷纷流失;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有脱节,建筑企业不够重视对技术工人的培养与储备,技术工人出现断层、青黄不接,工地出现“抢”工人的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了。

最后是高素质的综合型、专业型人才匮乏严重。建筑业的飞速发展、各地高精尖项目的出现、建筑业海外拓展的步伐加快以及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求需要大量的高端建筑业人才,由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造成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差距较大。人才学家指出,我国建筑产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约为25%~30%,而发达国家达到70%~80%。

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是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还是钢结构建筑体系,无论是主体结构施工,还是住宅全装修,均采用部品工厂化预制与现场装配,施工现场基本无混凝土现浇和钢材加工作业,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音的干扰以及有害气体与粉尘的产生,全过程体现了绿色施工的理念。住宅产业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得到了政策的强力支持。据《21世纪》报道,万科预计到2012年,将不再生产用传统施工方法开发的住宅产品,100%实现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改造了传统的施工工艺与流程,是房地产行业对传统建筑安装行业的合作与整合,对传统施工企业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挑战。全球化市场的逐步形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众多场馆中,都有国外施工企业及承包公司与中国建筑业企业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的合作成果,至于材料、设备的全球化采购则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一种常态。项目投资全球化、项目设计全球化、项目招投标全球化、项目建设全球化、项目运营全球化等等,全球化合作给中国建筑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的同时,给建筑业的技术、经济、法律等各个层面带来了各种挑战。

对于国内市场,由于准入门槛较高,外资建筑业巨头在国内拥有代表处或公司,开始小规模开展业务,但以与国内公司合作项目居多。目前这些外资建筑企业对我国建筑业并不构成威胁,但随着WTO对建筑业的放开,这些外资建企巨头会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投融资与承建的联动,参与部分大型项目的竞争,抢占高端市场份额,主要着力点在设计和工程管理上,也就是总承包(EPC)和项目管理承包(MPC)层面。

对于国际市场,我国建筑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在抢占国际建筑市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市场,很难进入成熟的欧美市场。建筑企业在走出国门时,不同的条件气候、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建设规范与制度等对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与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面对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关键在于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而信息化建设是投入产出比最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手段。

发表于《新鲁班》

7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