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制度 >> 人事制度 内容页

州温二十五中教师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

  州温二十五中教师工作目标管理评估方案

  一、设计本评估方案目的意义和原则

  ㈠评估目的意义: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完善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效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开展;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制订本评估方案。

  ㈡评估的原则:

  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来评价教师工作成绩为原则;

  ⒉以师德业务能力并重来评价教师素质为原则;

  ⒊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来评价教师工作态度为原则;

  ⒋以客观、公正、合理为要求来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绩效为原则。

  二、本评估方案的内容和确定评估内容的依据

  ㈠评估方案内容:

  本评估方案内容共设置四个方面主体内容,即师德、学识水平、履行职责、教育教学效果,再包括奖励指标。二级指标共设计了20项指标内容,三级指标共设计了22项内容,在二、三级指标内容中明确列出本指标的衡量标准。

  ㈡确定评估内容的依据:

  ⒈根据《教师法》第五章规定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考核应当客观、公开、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意见”,“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的要求。

  ⒉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对教师全面素质的要求。

  ⒊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三、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

  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工作特点的前提下,遵循方向性、同一层次指标的独立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末级指标的可测性等四项基本原则来编制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㈡确定评价的主体内容。根据《教师法》第五章考核要求,确定教师的师德(德)、学识水平(能)、履行职责(勤)、教育教学效果(绩)等四个方面为评价主体内容。

  ㈢编制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简易、可行、体现过程和注重实效的要求,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设置A、B、C三级指标,其中A级指标4项,B级指标18项,C级指标21项。

  ㈣本评估方案部分二、三级指标(具体见量表),需另立四、五级子量表,以体现全面性和可测性,(见附1)

  四、本评估方案采用技术手段和方法

  运用现代管理学、教育评价学、统计学的原理,采用泰勒目标导向评价为主的“定量--控制”评价模式,侧重对教师的工作过程和效果评价,首先根据学校实际和初中教师工作特点确定评价目标,分解成指标体系,并用具体行为加以界定、作出标准,随后考虑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加以加权。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原则实行二次量化(即定性--分等--评分),最后求和获得评价结果,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五、本评估方案的实施步骤

  教师评估的实施实质上是一个评估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在确认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判断,形成评价结论,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成立考评领导小组

  根据我校实际,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处室正职、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为成员的考评领导小组。下设师德考核组、学识水平考核组,履行职责考核组,教育教学绩效考核组。

  ㈡搜集评价信息

  各职能部门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子内容及评价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搜集有关教师评价信息资料。同时评估信息要体现出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次量性。

  ㈢整理、反馈所搜集信息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各职能部门对所搜集的评价信息资料进行定期的汇总处理,使之具有集中性、针对性,以形成定性、定量分析以及测量评价对象特征的客观依据,特别要做好阶段性信息反馈,以有利于改进教师下一步工作,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打下良好基础。

  ㈣测量评估信息

  各职能部门把收集到的信息经过整理,按评估指标归类之后,以各项评估指标和评估标准为参照物,运用数量化测量方式(扣分与加分相结合方式),作出价值判断(赋值)。

  ㈤反馈评估结果,建立教师评价档案

  测量结束后,各考评机构领导小组组织各考核组编写专题评价报告,考核小组及时总结本组评价实施活动和计划完成情况,对本小组评价指标要素反映的评价材料进行因果分析,总结典型经验,找出问题“症结”,对经验和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实事求是解释,以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结果,然后,由考评机构领导小组编写评价综合报告,在期末教师大会上作总结,并把考核结果统一收回存入教师个人档案,以便今后查阅、参考和借鉴。

  六、评估结果的使用

  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激励,鉴定和改进功能,评估结果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㈠作为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核鉴定的重要依据。

  ㈡作为教师受聘任教、晋升工资、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㈢作为教师进修培训、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重要依据。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