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期末质量分析
先从成绩说起,这个班接手一年半了,四年下的期末考了个第一,这次被五年一给夺去了,可见王老师身手不凡。纵观我班的成绩走向是:由原来的冲高~~到现在的回落~~今后还有3个学期,成绩可能还会反弹。但从我们组都是经验型实力派的教者来看,反弹冲高并不乐观,所以我需努力,努力。
再看试卷共性丢分情况,有两处:
一基础知识部分,第4小题在原句上修改病句:邱少云不仅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失分原因两个,个别人没看见题漏答,再就是错答。这句病因是错用关联词语。两个分句没有意思进一层的关系,故不能用“不仅而且”;“壮烈牺牲”和“活在心中”是两个话题,逻辑关系是对立的,属于转折关系,所以应该改为“虽然但是”连接。
二阅读理解是课外阅读,题目是露珠。共有4个问题,其中第2小题是:先用——标出文中的排比句,再写一个排比句,分值是6分。学生错误答案是:有的标的是“它像-------。它不像--------,更不像-----------。”还有“它多么像--------,多么像-------。”从定义上判断这两个答案都不是排比句。看似简单的一个知识点,为什么会轻易丢分?这就是命题人的妙在,用上面的两个句式作为障眼,引你走入误区。其实这道题不但考查了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学生的答题技巧,要运用知识三思而后动笔,沉思之后做判断,其实不难。这道题还好在它解读了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阅读的指向不单是理解课文,而重在学习语言。不仅找出排比句,还要自己写一个。
从两处失分情况,反思我的教学行为,失分暴露出了我的教学弱区。可以自信的说,在知识的传授、点拨上,我是自我肯定准确无误,而且觉得是游刃有余,只是差了一步“运用”。我越想越觉得课标提到的“轻理解重运用”真是太对了。不论是数学还是语文,如果轻视了运用这一环节,课堂肯定是耗力低效。为什么很多时候会出现学会了但做不对的情况呢?那就是少了运用,如果在会与对之间多搭建运用这一桥梁,那我们的教学就是高效的,我们就是赢家。所以,运用是对知识的再次消化、深度理解的过程。我从自己接受新知上看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电脑,它是时代的产物,为了跟上时代,我们学中用、用中学。有时学习过后某一地方还是操作不当,山穷水尽一头雾水;也有时鼓捣鼓捣反而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刹那间一回想,刚刚怎么走出困境的,又晕了,其实就是用的少练得少,学的不扎实不透彻,可见学和用的联系多么紧密。
今后的改进措施就是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就是运用知识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形式就是有效预习、小组合作、老师讲解,训练的层次就需要教者大动脑筋思考了,因为教学中多数都是根据教材讲一就是一,而很少跳出教材换个角度去反三。就像前面说的关联词语的运用,常见的就是给出关联词语然后对号入座完成填空,在难一点就是用脑中存储的信息直接完成填空。怎么就没有以病句的形式来提高训练呢?再说排比句的训练如果像这次试卷上考查的那样,举两个错误的例句,分析原因从中走出知识的误区,更能印象深刻的建立正确的知识体系。教学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那就是到了一种美好的境界,因为“三’是阳数,在古代中是吉祥之数,你看“三顾茅庐”“三生有幸”“三省吾身”“三羊开泰”多么美好,努力举一反三吧。
用平静的心态面对成功,用勇敢的精神直面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