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路小学2016-2019三年发展规划
——奠基完整而丰厚的人生 办好规范而自由的教育
为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彰显办学特色,创建办学品牌,为实现“办规范而自由的教育,塑完整而丰厚的人生”的办学理想而努力奋斗,特制定本校2016年—2019年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发展简况
我校创建于1950年10月,前身为苏南镇江专区干部子女学校。1954年2月与邻近的“仁章路小学”合并,并更名为现名。1960年,学校被江苏省委批准为五年制教学改革试点学校;1978年5月,被指定为江苏省重点小学;1991年,成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之一。学校现占地面积7302平方米,有教学班级42个,在校学生2099名,教职工116人。学校先后获得省文明单位、省实验小学、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等诸多荣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曾被赞誉为“教韵流芳的江南名校”。
二、发展优势
1.精品校本课程显露课改成果。在新课改工作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课程校本化工程”已成为我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主要抓手,主要表现在“三个精品”的打造上,即语、数、英核心学科的“精品教学案”和“精品习题集”的编制,德育方面“精品系列活动案”的设施与积累。“三个精品”的打造已积累了一定的文本。另外,以《古诗文诵读本》和《会说话的石头》为代表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已初见成效。课程建设工程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办学特色的进一步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2.教师团队发展展现科研文化。在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三三三”工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坚持以科研氛围的营造、科研能力的提升引领教师团队战斗力的增强。目前,学校有省特级教师2人,市“169科技骨干”2名,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骨干教师8人,市级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13%。区学科带头人5人,区骨干教师28人,区级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29%。综合来看,区级以上人才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43%。专科、本科学历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48.3%,已经基本形成了一支专业文化素养比较高的教师队伍。广大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自觉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基本形成了有利于推动教师自主成长,加快专业发展的教研文化。为打造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和建设书香型、科研型校园创造了条件。
3.学生成长趋于规范而个性。一直以来,结合学校办学底蕴深厚、学生生源素质较好的实际,在已经初步形成的“全面育人以德育为先,和谐发展有个性特长”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追求,形成了以“行为习惯考级”和“七色花中队评比”为主要抓手的德育模式,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为核心追求,以“过程教学研究”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工程”为抓手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孩子规范而个性地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孩子提供一切可以发展的机会,为每一个孩子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成为学校的自觉追求。
三、问题与不足
1.传统名校和特色发展不够匹配。目前,我校已初步形成了少儿羽毛球、少儿舞蹈、少年航模、地学科普、古诗文诵读等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的下位特色,并正在实现涉及面较为广泛的少儿体艺、少儿科技、书香校园等中位特色。但是,我校尚未形成能够实现整体优化,产生显著育人效果的“上位特色”,这与学校传统名校的社会关注度和
2.教师发展和时代发展不尽适应。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初步实现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但随着许多同类学校的班额逐步缩小,我校教师的工作负担相对加大,教师用于自主发展的时间相对减少,教师倦怠感有所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校园建设和区域发展不同步。地理环境局限和校园硬件设备陈旧,生均活动面积和建筑面积明显不足等问题已和镇江市区校园建设的高速发展不同步;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我校过高的期望与较差的办学硬件的矛盾已较为突出,这将影响学校高水平持续发展,成为阻碍我校建设“江南一流名校”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镇江教育科学发展和京口区“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建设苏南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目标,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校园改造为契机,以提升办学品位为重点,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名师群体为保证,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工程建设、学校工作精细化管理、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为抓手,努力把我校打造成硬件一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师生共同成长的江南名校。
二、办学理念:办规范而自由的教育,塑完整而丰厚的人生,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校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和享受生命为内核的生命教育理论为指导,形成了“办学规范而自由的教育,塑完整而丰厚的人生”,推动“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三风一训”及相应的学校管理制度。
“师生的共同成长”应当通过办“规范而自由”的教育来实现。“规范”指的是师生的行为习惯文明和谐、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学校管理科学高效;“自由”指的是师生的思想丰富灵动、教学过程自主创生、学校个性丰富独特。师生的成长强调“完整”以实现全面发展,追求生命的广度;师生的成长主张“丰厚”以提升层次,追求生命的厚度。唯有规范而自由的教育才能滋养完整而丰厚的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