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流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学校工作计划 内容页

海滨实小春学期工作计划

  海滨实小春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继续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秉承智慧管理的理念,树立“口碑即质量,形象即教育”的宗旨,真情真意地推进素质教育,实实在在落实课程计划,扎扎实实做好教育科研,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让“研究”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着力培养“品学兼有、秀外慧中”的学生,培养“身心俱佳、德艺双馨”的教师,努力打造“规范、和谐、创新”的省、市内知名实验学校。

  二、工作思路

  1.深化智慧管理,让师生徜徉美好的校园生活。

  (1)用精神引领行动。

  倡导“三办”精神。“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各块管理人员要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开展管理工作。处理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宏观把握,从细节入手,将每一件工作做到极致。

  推行“服务”理念。最好的管理就是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参与其中,管理者不变的身份是服务者。要明确“管”的唯一目的是激励人,使用人,成就人;“理”的唯一途径是顺应师生需求,尊重育人规律。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和谐人际关系,形成工作合力。

  着力改善关系。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状态才有好的成绩。我们将更加注重学校和社会、家庭关系的改善,更加注重校长、老师、学生之间关系的改善,更加注重每个人的工作状态,更加注重社会、家长的口碑。

  (2)让制度融于温情。

  继续推行精细化管理模式,用创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务实的精神开展学校各项工作,自觉担当起全县区域教育领跑者的角色,拓宽教育视野,推进依法治校,努力实现用制度管人、办事的良好局面。继续完善《教职工考勤管理规定》《职称评聘细则》《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教师交流实施办法》等制度,强化师德、考勤、教学、教科研、班主任等工作考核,促进学校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激情与活力来自对职业的认同,对成功的体验,对成长的渴望,对幸福的追求,实施温情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效结合,努力将校园打造成亲情家园,人本校园,成长乐园。

  创造公平的校园环境。学校继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倡导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要向前看,向左看,向右看,不能向后看。学校将依规则办事,依规则考评师生行为,摒弃各种投机取巧行为,封杀所谓的“捷径”。

  (3)让文化伴随行为。

  “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学校教育”,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我们将继续梳理实小文化内涵,深刻领会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育人理念、办学追求等,在师生践行中内化。我们将努力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团结全体师生员工,统一价值观念,规范日常行为,使学校管理产生巨大的整体合力,让实小的教育充满生命情怀,用教育不断润泽师生生命。

  2.打造智慧团队,将所有个体熔炼成耀眼的星星。

  始终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着力培养敬业、博爱、儒雅、从容,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智慧教师团队。对青年教师,要规范引导,使其日益走向成熟化;对中年教师,要示范激励,使其日益走向风格化;对老年教师,要模范善待,使其日益走向审美化。人人争做学习型、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

  每位教师都要着力提升思想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职业理想、优良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知识阅历、高度的专业水平)和身心素质(充沛的体力精力、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审美情趣);我们每位教师要着力提升教育能力(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和课余辅导能力、高效优质教学)和教科研能力。

  (1)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修养。

  师德建设,将是本学期的核心工作,是重中之重。把师德建设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切实解决问题。要注重实际效果,不做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学校将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部署具体工作,分解各层面师德教育活动任务,保证师德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学校将组建由学生、家长、社会权威人士、教师代表等人员的“师德建设监督小组”,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以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强调爱与责任。教师只有有了对教育的爱,才会潜心研究,潜心育人;有了对学生的真爱,才会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把全部智慧和心血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和个性发展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进一步上好课、勤反思、善交流;进一步塑造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2)开展“四微”活动,提升教师素质。

  “四微”活动,即“微课堂”“微研讨”“微阅读”“微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