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的演奏技巧,为音乐情感的表现作了承上启下的铺垫。副部主题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乐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活泼的小快板速度。A段主题为B徵调,是由越剧过门变化而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对比。第一插部B段主题由A段主题动机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及弦乐与小提琴的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C段主题为E徵调,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技巧,使音乐更加轻快活泼。呈示部的最后是结束部。它的音乐是由爱情主题衍化而来的。B徵调,其速度徐缓、旋律下行,清淡的和声配器,出色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梁、祝二人恋恋不舍的情景:展开部——抗婚展开部包括了英台抗婚、楼台相会及哭灵投坟三部分内容。在定音鼓由弱渐强的滚奏声中,引出了大管及大提琴阴沉的旋律:这段音乐给人一种惊慌不安的感受。接着,铜管乐器、大提琴、低音提琴和大管奏出了凶暴残忍的封建势力F徵调音乐主题:此后,出现了由副部主题变化而成的抗婚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独奏小提琴的反抗音调。它刻画了祝英台誓死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压迫束缚的反抗精神与痛苦不安的心情。因而形成了对比的戏剧冲突:楼台相会降B徵调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表现了梁、祝相见时的情景。小提琴先奏出哀伤、倾诉的旋律:接着,小提琴与大提琴对答。它们时分时合,那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互表衷肠及其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哭灵、控诉、投坟这段音乐,变化运用了京剧摇板及越剧嚣板(即:紧拉慢唱)的手法,再加上急促不安的鼓声,形象地渲染了祝英台呼天喊地、悲恸欲绝的情绪。后面的散板曲调是用引子的素材发展而成的。它是对祝英台坚贞不屈的精神的讴歌。在展开部的最后。独奏小提琴单独奏出一句极为高亢的旋律。它犹如祝英台撕心裂肺般地哭喊,她在控诉封建礼教所酿成的人间悲剧。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祝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祝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高潮。再现部——化蝶再现部开始,气氛很安静。然后由长笛和竖琴再现引子的部分旋律,展现出仙境般的迷人意境。优美动人的爱情主题先后由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器和独奏小提琴奏出。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伴奏音响朦胧而华丽,仿佛暗示梁、祝虽然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死去,却化为一对彩蝶,在万花丛中比翼双飞、翩翩起舞。他们在天上活着,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活着。随着铜管乐器的加入,音乐又进入一个高潮,好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反抗精神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他们的故事永远被人民传颂。尾声由独奏小提琴主奏,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结束。它令人深思,令人遐想。(二)歌曲《化蝶》《化蝶》这首歌是阎肃用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爱情主题填词而成。歌曲为徵调式,4/4拍,基本结构为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除引子(即前奏)外,全歌共陈述3次。第一次陈述,音乐处理单纯,优美委婉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梁、祝爱情故事的千古传颂。经过3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小节的过门,引出第二次陈述。第二次陈述中音乐处理采用二声部对位手法,即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主旋律的对答呼应,这是对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生活的回顾及对十八相送惜别心情的深刻描述。之后8小节音乐“啊”的处理,显得激动深情,这是对恋人相爱之情的感情抒发。第三次陈述,除完整重复四个乐句外,最后补充了两个乐句,并结束在高八度上。这次陈述使全曲达到高潮,这是人们对梁祝纯真爱情的肯定与歌颂,很好地表达了故事的内容。(三)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十八相送》1.背景材料及相关知识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县一带,绍兴是古越国所在地,越剧由此得名。最早的越剧唱腔是在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及山歌、小调的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节,嵊县农民首次化妆登台演出,唱“落地唱书调”,又称“呤哦调”。因笃鼓、檀板敲击时发出的“的笃”的声音,故戏班被称为“的笃班”,又名“小歌班”。后来,音乐由帮腔变为乐器伴奏,逐渐由化妆说唱演变成戏曲,开始编演历史传奇剧目,唱腔吸收绍兴乱弹中高亢的旋律音调,以补越剧唱腔优美见长、激昂不足的缺陷。1916年后,小歌班多次在上海演出,1921年为区别“绍兴大班”,改为“绍兴文戏”。到1923年左右,女子戏班在农村和城市发展起来,男子戏班渐渐退出了舞台。1940年左右,女子越剧开始在上海较大型的剧场演出,随后逐渐进入江南各大城市。越剧唱腔抒情优美,分为四工腔(La-mi定弦)、尺调腔(Sol-Re定弦)和弦下腔(Do-Sol定弦),各有一套不同节奏的板式。越剧采用本嗓的唱法,柔和自然,悦耳动听,唱腔吐字及舞台语言,都用浙江嵊县方言,吴语地区人民感到乡音亲切,外乡观众觉得别有韵味,独具一格。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得到迅速的发展。越剧团多次出国受到热烈欢迎。香港更有一批越剧迷,故越剧团体多次赴港演出。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碧玉簪》、《柳毅传书》等优秀剧目,均已拍成电影,声誉遍及国内外。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早在唐代小说家、大中(847—859)进士张读《宣室志》中已有记载。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白朴(1226—1306以后)有《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剧,可惜已经失传。但梁祝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谣、说唱、戏曲作品都有。20世纪40年代,越剧著名演员袁雪芬、范瑞娟曾合作演出《梁祝哀史》,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改编为《梁山伯与祝英台》,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扮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获演员一等奖。1953年拍成彩色影片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梗概:员外(在定额以外设置的官员)祝公远之女英台,女扮男装,赴杭州求学,中途在草桥遇到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梁山伯始终不知英台是女郎。三年期满,祝员外催促女儿回家,山伯相送,英台假说为自己的“九妹”作媒,向山伯暗许终身。后来,山伯从师母处知道英台的真情,便赶到祝家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太守(州、郡最高长官)之子马文才了。山伯悲愤成疾,回家不久便含恨而死。马家迎亲时,英台坚决要求花桥必须经过梁山伯的坟墓。到了那里,英台下轿哭祭,顿时坟墓裂开,英台跳入墓穴。梁、祝双双化作彩蝶,飞向天空。这对不幸的情人,在人间不能成眷属,只得化蝶在天上比翼双飞。剧中《十八相送》是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所唱。2.音乐分析《十八相送》是以喜剧情趣的笔调,用对唱形式,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实和祝英台热情、真挚。从《十八相送》的唱腔中可看到越剧唱腔属于板腔体,其基本曲调为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而以上下句为骨架,第三、四句是为下四度宫调对置,曲调特点多为五声宫、徵调式,过门则采用七声音阶为主的加花变奏形式。从结构讲,《十八相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A),从“书房门前一枝梅……恭喜贤弟一路平安把家回。”这一段对唱中,祝的唱段为G宫调式,起、承、转、合四句结构,梁的唱段为D徵调式,起承转合四句结构。一段七声音阶间奏后,过渡到第二部分。第二部分(B),从“出了城门……我为你贤弟送下山。”由于这段故事情节的发展,对话句式的变化,唱腔多用上下句结构。祝唱“出了城……”为G宫调式上下句结构,梁唱“赶早落夜……”为G宫调式上下句结构,祝唱“梁兄啊………”为G宫调式上下句结构,梁唱“他为妻子……”为D徵调式上下句结构。又一段七声音阶间奏后,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C),从“过了一山……”到结束。这段故事情节发展越来越紧张、紧凑。唱腔由两个乐句的对唱变为上下句对唱。祝唱“过了一山又一山”为G宫调上句,梁唱“前面到了凤凰山”为下句。祝唱“凤凰山上百花开”为G宫调上句,梁唱“缺少芍药共牡丹”为下句。祝唱“梁兄啊……也不难”这段又变为G宫调您现在访问的是中国学科吧旗下教案网http://www.jsfw8.com/jafs/ 式起、承、转、合四句结构,在这四句中,第三句“我家有枝好牡丹”的曲调转为D宫调式,第四句又回到G宫调式,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向下四度宫调对置特点。最后梁唱“你家牡丹……”为D徵调式上下句结构。一句尾声结束全曲。从曲调的发展方法看,梁、祝两个角色各有自己的基本唱腔,其它唱腔则根据剧情发展变化的需要,在基本唱腔的基础上用加花变奏方法加以发展。如:祝英台的唱腔:上句结束为“2”。梁山伯的唱腔:上句结束为“2”。全曲运用加花变奏法,既使曲调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有变化,又使全曲统一。这种发展方法在戏曲中或在民间音乐的演奏中用的最多,也最有效果。三、教学建议(一)课时分配共2课时。本单元为同一题材教学,紧紧围绕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展开,教学重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越剧《十八相送》是为介绍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创作的“源”,体会越剧的韵味,教学时间精力不必投入过多,而歌唱《化蝶》是小提琴协奏《梁祝》学习的深化与延伸,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梁祝》音乐主题的印象,又可表达对故事主人公的同情。因此教学第一课时可以先听越剧《十八相送》,介绍故事,然后进入协奏曲《梁祝》的学习;第二课时在深入学习协奏曲《梁祝》的基础上,学唱《化蝶》。课时也可以用另外的方法安排:第一课时先听越剧,再唱《化蝶》;第二课时集中学习协奏曲《梁祝》。还可以第一课时学习协奏曲《梁祝》;第二课时让学生自己学习《十八相送》及《化蝶》,自己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那种教学安排要视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而定,不同班级可以尝试不同的安排,事后可以总结一下哪种形式效果更好。(二)注意事项本单元设计中应对下列问题予以关注:1.《梁祝》、《十八相送》、《化蝶》音乐题材选自我国千古传颂的民间故事。故事情节不必过多过细介绍,以避免限制影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2.《梁祝》的音调以越剧曲调为素材。通过《十八相送》的欣赏体验其韵味,不必过多分析越剧唱段的唱腔结构,只在《梁祝》中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在唱《化蝶》时加以体会即可。3.音乐表现手法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相结合的方法。可以结合《梁祝》欣赏分析加以简要说明。4.《梁祝》音乐的布局依剧情发展而构思。可以先结合画面进行欣赏,再复习奏鸣曲式的知识,结合曲式结构图进行欣赏,然后要结合乐器的音色进行欣赏并复习协奏曲的有关的知识。关于音乐作品结构可以从文章结构、小说结构、戏剧结构、建筑结构等方面加以引导。一篇文章,可分成若干段落;一部长篇小说,可分为若干章节:一部戏剧作品,往往分若干场或幕;一座建筑物,既有外观的整体造型,又有各组成部分内在的构架。这些都属于结构的范畴。一首乐曲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主要是由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决定的。在这一前提下,乐曲结构形式与表现内容的统一,是我们认识和理解曲式结构的基本依据。5.对于“爱情”这个中学生敏感的话题,教学中不可能回避,但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如何把握分寸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建议以正面引导为主。《梁祝》的故事为什么在我国传颂至今?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对爱情的始终不渝的歌颂及对封建社会压制人性的鞭挞。6.学唱《化蝶》是为了加深对音乐的体验,熟记《梁祝》主题,可以直接唱词,如果学生程度稍差,又觉得音域宽,可以唱单声部,如果学生能够唱合唱,可学唱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