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哈尔滨市第八十七中学》
高中音乐欣赏课中,我经常把乐曲的旋律绘制作成电脑课件,形象地表现出音乐的起伏和音乐的情绪,也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制课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一直坚持的方式。但是在最近的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我制作的旋律线图,却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是给高二(7)班上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内容是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作品《沃尔塔瓦河》赏析。临近下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我把《沃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又重新播放了一遍。当熟悉而美妙的旋律再度回荡在教室的时候,我通过大屏幕显示出用电子幻灯片制作的旋律线。凭我的经验,这时应该是这节课的一个高潮。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这两条旋律线曾多次作为“标准答案”出现在黑板上,唤起过许多学生的赞许。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班的学生对此却反应很平淡。
正当我疑惑之时,一位叫高鹏的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听到的音乐像波涛一样起伏不断,可您画的那两条旋律线虽然是起伏状,却死死地定在屏幕上,没有动惑。我有个办法能让那两条旋律线动起来。”
刹时间,所有同学的目光都惊讶地投向高鹏,我的心也被深深地触动了一下。就在这一刻,下课铃声响了,我想了想便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欣赏了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引起了许多同学美好的联想。下节课我们就一同欣赏高鹏同学的作品----波动的旋律线。”
在全班同学给高鹏的一片喝彩声中,这节不完美的音乐欣赏课结束了。下课后,我鼓励高鹏说:“你是班里的计算机专家,相信你一定能够成功。不过你要特别注意,旋律线波动的频率与音乐的关系是课件制作的关键。希望你仔细聆听音乐,只有对音乐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诠释音乐。”
一周后,高鹏带来了他制作的课件。这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两条动画曲线。当我打开音乐,下面一条幅度较大的曲线随着弦乐器演奏的《沃尔塔瓦河》主旋律缓缓波动,上面一条幅度较小的曲线也随着木管乐器演奏的副旋律快速地跃动。两条曲线波动的频率与各自代表的音乐基本吻合,并且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
这个课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交响作品的艺术形象。学生们在听觉与视觉的共同参与下,再一次欣赏了一遍《沃尔塔瓦河》。音乐结束了,片刻的安静后,教室里突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高鹏的脸上。这个在音乐课上从不发言的学生,不仅成了一名音乐爱好者,而且还成了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小组的骨干。
评析:
这两节课围绕《沃尔塔瓦可》音乐的旋律线,教师和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了一场教与学的变革。课堂上教师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遭到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凸显出来。当学生制作的课件水平和效果超越教师后,教师由教者变成了被教者,这意味着数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那就是,教学过程成为了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这个教学案例还为我们的教师证实了一个观点:学生是教师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而教师的知识面不可能覆盖上百个学生所储存的知识量。因此,教师教的同时也在学,学的同时还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