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复习训练(A卷)
一、基础知识(37分)
1.给加粗的字注音。(5分)
裴( ) 受诏( ) 诸蕃( ) 君长( ) 玄虚( )
脂粉( ) 招徕( )肪酸痉挛( ) 呕吐( ) 粗糙( )
2.解释词语(9分)
(1)怀古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偃旗息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枕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匠心独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司空见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望文生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适逢其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惨绝人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兴风作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题(14分)
(1)论证就是组织材料证明观点的过程。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鲁迅的杂文集 ,是为批驳当时有些人散布的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的,文章针对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并提出正面观点: 。
(3)吕叔湘,现代 学家,其《论“基本属实”》一文的结构大体是:举出病例
—— ——得出结论。
(4)默写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 。
, 。
4.修改病句(6分)
(1)亭亭玉立的大兴安岭绵亘在祖国的东北部,森林资源非常丰富。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天,公路上各种各样满载粮食的车子滔滔不绝。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班主任对我们班每个同学都是那样无所不至地关心。
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下边提供的情景,写出交谈的语言。(3分)
张洁同学到商店买了单价四元六角的一支钢笔,付款时给了女收款员十元钱,没等找钱拿着笔就走了。走出商店忽然想起还没找钱,于是又返回去交涉此事。如果你是张洁,怎样说才能让收款员满意,并且把钱找回来?
二、阅读(33分)
(一)(9分)
“园满结束”不是挺好吗?干吗要来个“偃旗息鼓”呢?
我们有些同志老爱用成语,搬典古,而且三回有两回用错。不用行不行?不行!那不成了大白话了吗?不让人瞧不起吗?存着这份儿想法的人可多了去了,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
不错,汉语有丰富的宝贵遗产,值得咱们骄傲。可是必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现代人说现代话,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好得很。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很好吗?
1.文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并订正。(3分)
( )订正为 ( )订正为 ( )订正为_________
2.“干吗老想掏老祖宗的兜儿呢?”这一句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2分)
3.“从作家到记者,从老师到学生,不计其数”这一句中“作家、记者”“老师、学生”的顺序可以颠倒或打乱吗?为什么?
4.文尾一句“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是很好吗?”中的“前”和“后”分别指什么?这与“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这句中的“前”和“后”的意思相同吗?(2分)
5.文尾“依我说,咱们做人要做现代人,写文也要写现代文。多向前看,少向后看,这不是很好吗?”这句话是作者向读者提出希望要求,表达本文主要观点,但显得很谦虚、很委婉、自然,主要从哪些词句中体现出来的呢?(2分)
(二)(12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力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自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自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①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明显,笼罩着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②中国人在。
1.“这一点现象”指的是 ,它在全文中属于 ;“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目的在揭示 。文中的“中国人①”指的是 。(5分)
2.文中加粗的内容,最初发表时为什么要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去?(2分)
(1)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全文内容而言,以上语段属于论证方式中的 部分。“然而……”以下,则转入 部分,因此,本文的论证特点是 、 。(2分)
4.“中国人②”指的是 ,从当时形势来看,作者着意歌颂的是 ,说要看“地底下”,则是因为 。(3分)
(三)(12分)
①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济、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根据全文内容,在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2分)
2.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 段的末尾。(2分)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氛、经贸人才、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3.这篇文章是 式结构,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论证方法。(2分)
4.第④段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分)
5.汉语中许多成语都表达了创新的意思,如“革故鼎新”“别具匠心”等,请你再写出两个表达创新意思的成语。(3分)
四、作文(30分)
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做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3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3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
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要求:①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论点,写一篇议论文,要有创见。
②字数6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1. péi zhào fān zhǎng xuán zhī lái luán tù cāo
2.(1)追念古代事情,为今天现实而哀伤。
(2)放倒军旗,停止打鼓,比喻事情中止或声势削弱。
(3)形容平安无事,无所顾虑。
(4)独具巧妙的构思。
(5)表示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6)不了解文字,词句的正确含义,只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错误的解析。
(7)恰巧碰到那个时机。
(8)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惨痛,形容惨痛达到极点。
(9)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3.(1)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2)《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我们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语言 分析病因 作出推论
(4)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1)将“亭亭玉立的”改为“雄伟的”或直接删去。
(2)将“滔滔不绝”改为“源源不断”。
(3)将“无所不至”改为“无微不至”。
5.略
二、(一)1.园-圆 古-故 必-毕
2.反问、比喻
3.不可以,原文是按人物的社会影响大小,以及用典故的程度重轻顺序来排列的。
4.两句中的“前”和“后”意思相反。前句中的“前”指“当今未来”,“后”指“过去,古时”。后句“前”指“过去”,“历史上”“后”指“当今,未来”。
5.“依我说”“这不是很好吗”用了商讨口气。
(二)
1.既不信自己,也不信国家,只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敌论据 信“地”信“物”信“国联” 敌论据的实质 制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舆论的人和国民党官僚及“社会名流”们
2.(1)加粗字内容抨击的是xxx当局的政客,xxx文人。
(2)内容揭穿了求神拜佛者自欺欺人的实质。
3.驳论 立论 先破后立 破中有立
4.中国的脊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勇士 他们被摧残,被抹杀,在黑暗中只能进行“地下”斗争,当局不承认他们“合法”
(三)1.最具有创意和活力的、多功能的、善于协作
2.③
3.总分(或:总论——分论) 举例(或:事实;列举事实)
4.先提出本段的论点,然后进行道理论证。
5.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出心裁、独出心裁)、独树一帜(别树一帜)、别开生面、不落窠臼、独辟蹊径,等等。
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