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2019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xxxx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

[编辑推荐]高中如何复习一直都是考生们关注的话题,下面是中国学科吧(jsfw8.com)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xxxx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市之鬻鞭者,人问之: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以五百,则小怒;五千,则大怒;必以五万而后可。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视其握,则蹇仄而不植;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其节朽黑而无文,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举之翲然若挥虚焉。余曰:“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曰:“吾爱其黄而泽。且贾者云。”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则遬然枯,苍然白,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马相踶,因大击,鞭折而为五六。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富者子,适市买鞭   适:恰好

B.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灭:陷没

C.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濯:冲洗

D.则遬然枯,苍然白遬:迅速

解析:选A。适:到,去。

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五百,则小怒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B.爱其黄而泽视其内则空空然

C.则遬然枯,苍然白富者不悦,然犹持之三年

D.举之翲然若挥虚焉掐之灭爪,而不得其所穷

解析:选C。A项,副词,就;B项,代词,它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却;D项,代词,代鞭子。

3.下列表现马鞭的质地极差的一组句子是(  )

①其行水者,一去一来不相承 ②吾爱其黄而泽 ③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④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⑤有富者子,适市买鞭,出五万,持以夸余 ⑥余乃召僮爚汤以濯之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⑤⑥D.③⑤⑥

解析:选B。②指鞭子好看的颜色;⑤写富者的浅薄;⑥写作者验试;①③④从用途、构造、重度写鞭之质地极差。

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取于是而不爱五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其内则空空然,其理若粪壤,无所赖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怎么买这样的鞭子,却不怜惜那五万钱啊?

(2)看那鞭子里面是空空如也,它的质地如粪土,无所依赖。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二、语言运用

5.为下面一段话写一个结语。要求能够和上文相衔接,体现作者的思想态度。

柳宗元始终认为人的价值只有为国家、被朝廷重用才能显现,所以他虽然信佛但又无法超脱现实。他没有陶渊明的恬然,也不会像王维去皈依佛门,他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于是,他在游山玩水中求乐,借诗文抒发愤世嫉俗、怀才不遇之情。后人对柳宗元信佛多有贬义,我却能理解他的无奈选择。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地去观察中国古代士阶层,就不难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当他们的救国济民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或仕途不达时,宗教信仰无疑是最好的一种精神支柱。

6.将提供的成语和语句的序号填入下面语段对应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坐井观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浅尝辄止,________________。因此,只有喜欢聆听的民族,才是有智慧的民族。

①闭关自守 ②狂妄自大 ③急功近利 ④浅陋和愚昧妨碍了他们的进取 ⑤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⑥浮躁和短视制约了他们的识见

解析:通过穷兵赎武、坐井观天、浅尝辄止这三个成语可以依次推出答案。

答案:②⑤①④③⑥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市之鬻鞭者(yù)     其贾宜五十(jiǎ)

B.蹇仄而不植(qiān)则遬然枯(sù)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piào)马踶不已,坠于地(dì)

D.余曷不至于公卿(kě)拳蹙而不遂(cù)

解析:选C。A项,“贾”读“ɡǔ”;B项,“蹇”读“jiǎn”;D项,“曷”读“hé”。

2.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其贾宜五十,必曰五万

B.视其首,则拳蹙而不遂

C.举之,翲然若挥虚焉

D.今之栀其貌,蜡其言

解析:选D。D项,“栀”“蜡”名词作动词。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市之鬻鞭者②泽者蜡也 ③翲然若挥虚焉④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选B。者:……的人/表判断;焉:形容词词尾/代词。

4.与“以求贾技于朝者”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持以夸余

B.向之黄者栀也,泽者蜡也

C.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

D.后出东郊,争道长乐坂下

解析:选C。A项,省略句;B项,判断句;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省略句。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本文段,完成5~7题。

今之栀其貌,蜡其言,以求贾技于朝,当其分则善。一误而过其分,则喜;当其分,则反怒,曰:“余曷不至于公卿?”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居无事,虽过三年不害。当其有事,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以夫空空之内,粪壤之理,而责其大击之效,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其分则善     当:恰好

B.今之栀其貌栀:用栀装饰

C.虽过三年不害害:损害

D.而获坠伤之患者乎患:忧患

解析:选A。当:相当。

6.下面语句对内容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将富者买鞭与朝廷用人进行了对应式的议论,由物及人,形象生动。

B.用描写鞭的词语来描写朝中官员,产生了很好的修辞效果。

C.文章采用寓言的方式,巧妙讽刺了唐朝吏政的昏暗,巧饰而求官、无才而滥用,正是唐王朝最后走向崩溃的原因。

D.作者用卖鞭的人隐喻官府,展现了用人不当、腐败的黑暗现实。

解析:选D。“卖鞭者”不隐喻官府,而隐喻官吏。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曷不至于公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有不折其用,而获坠伤之患者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为什么不能是公卿?(2)还有不在用的时候被折断而以致于坠地、损毁的忧患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日 喻①

苏 轼

生而眇②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之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人⑤,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 ①本文一题“日喻说”。②眇(miǎo):双眼瞎。③扪(mén):按,摸。④龠(yuè):古代一种形状如笛子的乐器。⑤没人:潜水的人。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之与钟龠亦远矣    远:遥远

B.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通达

C.然则道卒不可求欤卒:最终

D.士杂学而不志于道杂:零碎

解析:选D。杂:兼,不单一。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自盘而之钟    ②转而相之

B.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②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

C.①或告之曰②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D.①君子学,以致其道②以其言试之河

解析:选C。A项,“之”①动词,到;②代词,它。B项,“于”①表比较。②表对象。C项,“或”都是不定代词,“有的人”。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按照。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10.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苏轼主张“道可致而不可求”观点的一组是(  )

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②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④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

⑤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⑥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A.②③⑤     B.①④⑥

C.①③④D.②⑤⑥

解析:选A。苏轼的观点是: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①只说了“道之难”。②孙武的话是能体现“道可致”观点的。③明显符合。④是错误做法,不能表现其观点。⑤明显符合。⑥当今的弊病。

11.下列对文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盲人对太阳的推测来说明“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必须亲身实践,亲自学习。

B.孙武和子夏的话是苏轼用来说明“道可致而不可求”的,相比较而言,子夏比孙武的话更明白、准确。

C.“南方多没人”的例子,再次强调了实践的重要。只要“日与水居”就有可能得其“没水”之道。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了今昔不志于道,不务学的情况,并点明写本文的目的。

解析:选A。文中没有说“道”是不可以通过间接手段得到,只是说道不能靠主观推想。

12.断句与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中第四

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23、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34、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45、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56、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6

②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2)①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②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参考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以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上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地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于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三、语言表达

13.下列文句都与季节有关。根据各句所描写的景色、情境,按照春夏秋冬物候变化的先后为下列句子排序。

①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

②一地李花,飘零似雪,也为我翌日晨晓推窗时牵起家国之思来,这种思念,经过日光烘托,益其温暖烂漫,浩浩荡荡,明媚千万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

③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热得实在看不到什么了。稍远一点的地方的景象,都给蒙在一层黄胆色的空气的背后,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层带有颜色的空气看远处。

④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

⑤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积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常独自拨划着炉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2019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2019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2019年高中第四册语文期末试卷分析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