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中人教版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2

高中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编辑推荐]高中学生在学习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困惑,中国学科吧(jsfw8.com)的编辑为大家总结高中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各位考生可以参考。

一、

1、选C。“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选C。盛唐之前是重性情,之后声色和性情是顾此失彼的,轻重没有明确的对应。

3、选D。A对“《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二、

4、选B。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A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荒田:没开垦耕种的田地。D故乡:家乡。

5、选A。①焉:助词,不译;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所以:……的原因。C于:介词,“在”。D者:代词,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6、选C。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7、选C。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8、①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

②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像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问:“之前你去哪里了?”

〖参考译文〗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的晚年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谋士。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星,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契丹国自从我出走后,好像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像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哪里了?”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让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之所以不留下,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侵略。”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本文导航

1、首页2、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2

9、朱熹诗借大战船自在航行的条件说明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不按照规律行事,硬是用人的蛮力去“推移”是不行的。

10、朱熹诗通过鲜明的形象体现理趣;苏轼诗通过两个浅显的假设表现理趣。

11、略

三、

12、①父爱没有母爱来的那么细腻、感性,却是那么的真切、理性;②父亲对儿女的爱是不易察觉的,是需要你用心来感受的。

13、好像一朵绚丽的花,却很快就要凋零;好像沙滩上的脚印,不久就会被覆盖。

14、父亲是伟大神圣的;父亲是无私的;父亲是深情的。

15、①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一种人生寄托,他延续了人类的情感,也延续了人类自身;②孩子更是一种新诞生的希望,每一位父母是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在自己的关爱中渐渐成长!

四、

16、选A。都读jìng。B“和”读huó,其余读huò。C“翘”读qiáo,其余读qiào。D“剔”读tī,“醍”读tí其余读tì。

17、选A。B“萃”应为“粹”,“至”应为“致”。C“滩”应为“摊”,“遐”应为“暇”。D“躁”应为“燥”,“介”应为“芥”。

18、选B。出产:动词,天然生产或人工生产;又作名词,出产的物品。句中语境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第一空宜用“生产”而非“出产”。生产:动词,人们使用工具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恬资料,同理20世纪美国是最大的“消费”国家而非“浪费”国家。消费:动词,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中国与21世纪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根据语境显然用“引领”得体。引领:动词,引导,带领。

19、选D。A“无与伦比”,伦比,类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本句只是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并且用“无与伦比”也与事实不符,故错。B“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句中的做法是欺骗别人。C“锦衣玉食”指穿的、吃的非常精美,用在此处不当。应用“锦绣天农”。

20、选A。B搭配不当,应在“快乐的人性化服务”前补出谓语“并提供”;C介词赘余,去掉“在……中”;D结构混乱,改为“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宾至如归的感觉”或者“让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21、示例: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薄上的一个红五分。

22、小王呀,你是知道我不当家的,每个月的钱,要是少了一分你嫂子都得跟我急。再说,每个月的开支,你嫂子都是早就考虑好了的,你我关系不错,可别叫我为难呀。

五、

23、作文,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以上就是高中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答案的全部内容,更多高中学习资讯请继续关注中国学科吧

(jsfw8.com)!

同类热门: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练习

    以上《高中人教版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中人教版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中人教版高二下语文期末考试试卷》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