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练习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编辑推荐]高三是高中最重要的阶段,大家一定要把握好高三,多做题,多练习,为高考奋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理性看待“国学热”现象

近年来,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一些地方还有老师着汉服上课、学生进孔庙祭拜的事情,足见人们的热情。但是,越是这种言必称国学的时候,越需要认识国学的内涵与外延,辨析其中精华与糟粕,了解其价值与意义。因为,惟有真正的了解,才有真正的热爱。

所谓“国学”,是关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其所蕴涵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人文环境,乃至在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特定条件下所形成,或在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学问总和。就其外延说,它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文化整体,其中也必然含有精华和糟粕。

国学有精华,也有糟粕,扬精华弃糟粕,不能含糊。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走过许多弯路,有过许多教训。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现象,仍在当前存在,尤其值得注意。有些人并不知道国学为何物,却盲目排斥,谓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主张要像“五四”时期那样,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有这种现象的大量存在,可知国学非热而实冷。

另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国学热的虚火。有些人利用人们对国学的热情和判断力不足,甚至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鼓吹向古人学习如何走捷径;如何赚大钱;如何耍权术、保权位;如何求神佑、避灾祸,甚至如何得长生、玩女人等,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这些国学热之虚火,恰为一些人提供了攻讦和否定国学的口实和弹药。虚火不熄,则国学亦不能真热。

检验国学是真热还是虚火,应有两个起码的标志:一是国学教育是否真正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从而使国学非热于一时一地,由热转为常态;二是国学是否具有核心价值和文化精神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全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等。

国学的内容纷繁复杂,人们阅读国学也应该理性对待。第一需要有选择性。国学著作汗牛充栋,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成分,正是这种良莠并存的状况,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第二,阅读国学著作,需要培养慢读与重读的习惯。国学经典不同于网络上速生速朽的文化产品,它是一种智慧的发酵与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与深刻的哲理,惟有细细咀嚼,才能领悟。一遍不行,便再来一遍,久而久之,才能逐渐进入“温故而知新”的境界,每次重读,都有新得,如此读书,才会收益无穷。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国学究其根本,是滋润人生、净化心灵的学问,使人之所行不悖规律,合乎大道,所以我们阅读国学,应该越过工具理性,到达价值理性,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人民日报》xxxx.6.29,有删改)

a)下列关于“国学热”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在报纸、图书、讲坛、传媒上一哄而起,以国学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糟粕。

B.近几年,国学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出版社争相出版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足见人们的热情。

C.在当前国学热的同时,还大量存在着盲目排斥国学的现象,他们认为国学抗拒进步,抗拒科学民主,应该把国学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D.只有真正的热爱国学,才能真正了解国学,才不会把国学变成捞取名利的工具,才能形成真正的国学热。

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所蕴涵的内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B.网络上的文化产品之所以速生速朽,是因为缺少深刻内涵,缺乏时间的考验,与国学经典经过长期发酵、沉淀蕴含深刻哲理无法比拟。

C.因为国学在现实中并不能真热,所以如何赚大钱、耍权术、保权位、求神佑、避灾祸等现象才能在生活中大肆兴起。

D.国学发展模式的创新和国际话语权的确立是国学在当今中国具有的核心价值的构成内容,有助于检验国学热的是否真正兴起。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国学教育变成常态,而非热于一时一地,逐渐走进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并成为终身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国学热。

B.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和社会规范的有序,会成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润泽与提升,会滋润人生、净化社会风气。

C.阅读国学需要“转识成智”,“下学上达”,使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和国家软实力建设。

D.要到达价值理性层面的国学学习,一定要先会区分国学的糟粕与精华,否则还会出现五四时期的盲目排斥的问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从上党张播学。丞相安童入侍世祖,奏言宜得儒士讲论经史,以资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绍应诏,授左右司都事。出知单州,民刻石颂德。至元十年,佥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事。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十九年,诏割隆兴为东宫分地,皇太子选署总管,召至京师,为刑部尚书。万亿库吏盗绒四两,时相欲置之重典,绍言:“物情俱轻,宜从贷减。”乃决杖释之。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二十四年,分立尚书省,擢拜参知政事,赐中统钞五千缗。时更印至元钞,前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言至元钞公私非便。平章政事桑哥怒曰:“杜璠何人,敢沮(jǔ,阻止)吾钞法耶!”欲当以重罪。绍从容言曰:“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今重罪之,岂不与诏书违戾乎?”璠得免。拜尚书左丞。亲王戍边,其士卒有过支廪米者,有司以闻,帝欲究问加罪。绍言:“方边庭用兵,罪之,惧失将士心。所支逾数者,当嗣年之数可也。”制可。

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者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桑哥议徙之内地就食,绍持不可。桑哥怒曰:“马左丞爱惜汉人,欲令馁死此辈耶?”绍徐曰:“南土地燠(yù,燥热),北人居之,虑生疾疫。若恐馁死,曷若计口给羊马之资,俾还本土,则未归者孰不欣慕。言有异同,丞相何以怒为?宜取圣裁。”乃如绍言以闻,帝曰:“马秀才所言是也。”桑哥集诸路总管三十人,导之入见,欲以趣办财赋之多寡为殿最。帝曰:“财赋办集,非民力困竭必不能。然朕之府军,岂少此哉!”绍退至省,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议增盐课,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议增赋,绍曰:“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事遂寝。都城种苜蓿地,分给居民,权势因取为己有,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桑哥欲奏请赐绍,绍辞曰:“绍以非才居政府,恒忧不能塞责,讵敢徼非分之福,以速罪戾!”桑哥败,迹其所尝行赂者,索其籍阅之,独无绍名。桑哥既败,乃曰:“使吾早信马左丞之言,必不至今日之祸。”帝曰:“马左丞忠洁可尚,其复旧职。”

尚书省罢,改中书左丞,居再岁,移疾还家。元贞元年,迁中书右丞,行江浙省事。大德三年,移河南省。明年卒。有诗文数百篇。

(《元史•卷一百七十三》,原文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贷:饶恕,宽恕

B.岂不与诏书违戾乎      戾:违背,违反

C.迹其所尝行赂者       迹:捉拿,擒获

D.马左丞忠洁可尚       尚:尊敬,仰慕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马绍宽厚爱人的一项是()

①益都宁海饥,绍发粟赈之  ②物情俱轻,宜从贷减

③追录圣训,付太史书之  ④绍独力争山东课不可增

⑤以一区授绍,绍独不取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⑤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世祖时的丞相安童建议,朝廷应选用儒士讲解经史,以便增加见闻。在这样的时机下,马绍被张启元举荐,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B.马绍任参知政事期间,原信州三务提举杜璠因谈论改印至元钞的弊端而惹怒了平章政事桑哥,马绍从容地为杜璠辩解,使他免于

重罚。

C.海都叛乱时,桑哥建议将那些逃回的汉人安置到内地;马绍则认为不如按人口资助他们一些购买牲畜的钱,使他们回归故土。皇帝赞同马绍的意见。

D.马绍面对权重势大的桑哥也敢于据理力争,表现出刚正不阿的性格。桑哥倒台后的一番忏悔之言,更是从另一角度对马绍忠正廉明品格的褒扬。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河间李移住妄言惑众,谋为不轨,绍被檄按问,所全活几百人。(3分)

答:

(2)国家导人使言,言可采,用之;不可采,亦不之罪。(4分)

答:

(3)苟不节浮费,虽重敛数倍,亦不足也。(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题元十八①溪居

白居易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②,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香饭细酒香浓。

注:①元十八: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结识的朋友,隐于庐山五老峰下。②踯躅:杜鹃花的别称。

8.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分)

答:

9.赏析“影落杯中五老峰”中的“落”字。(6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

(2),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行路难(其一)》)

问君西游何时还,。(李白《蜀道难》)

(4)淇则有岸,。(《诗经•卫风》)

(5),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陈寅恪的“倔”脾气

晏建怀

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陈寅恪,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陈寅恪的学问到底有多深?两个事例可以证明:一是据北大教授季羡林说,陈寅恪留学德国时,写了许多学习笔记,现存六十四本,单是涉及的古文字或外文的就有藏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俄文等二十二类之多;二是抗战爆发,因为参考书被焚毁于战火,陈寅恪就在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而且《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陈寅恪上课,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吴宓、冯友兰、朱自清那样的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所以,郑天挺称陈寅恪是“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声名远播、人人景仰的博学鸿儒,却有着十分倔强的脾气。

1949年6月,国民党教育部长杭立武曾多次派人向陈表达请他去台湾的意思,被陈拒绝。后开出只要陈去香港,马上给陈10万港币、并送一套新洋房的优厚条件,陈寅恪不为所动。同时,作为与陈寅恪交情甚厚、已经到达台湾并出任了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更是多次致电陈寅恪,请他赴台,据说还承诺只要陈一答应赴台,傅马上派专机来接,故五六十年代一直有“国民党派专机要接陈寅恪去台湾,陈寅恪坚决不去”的说法。然而,自始至终,陈寅恪始终坚持不出国、不去台湾,而且对此从未有过任何犹豫与回旋,态度坚决到了执拗倔强的地步。

1953年,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准备请陈寅恪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年岁已高、双目失明、数十年倍受漂泊之苦的陈寅恪,早已把南国当成了自己最后的归宿,更何况,他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永远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陈寅恪说当所长可以,但有两个条件,一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二是“请毛公(毛泽东)或刘公(刘少奇)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些在当时足以惊世骇俗的条件,谁敢答应?于是,当年8月,他在给中国科学院的正式答复中明确表示:“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中……对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我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说: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正如词文所示,‘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于是,陈寅恪对所长一职毫不客气地回绝了。

陈寅恪的倔,倔得近乎“狂妄”。陈寅恪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他甚至赋诗:“闭户高眠辞贺客,任他嗤笑任他嗔”自况,“狂妄”之情,溢于言表其中就有当时炙手可热的“大秀才”康生。1962年,康生悄然来到中山大学,刚抵校就向校领导提出要见陈寅恪,联系后却被告知陈寅恪病了,不便接待,几经劝说,终于没有成功。陈寅恪是真的病了还是以此为借口不愿见康生?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的是,后来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且这个意见终于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为自己的倔脾气,留下了终生遗憾。

陈寅恪的倔,源于他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倡导,源于他“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源于他壁立千仞的傲岸人格。一个甘愿献身于思想自由的人,是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在思想和价值取向上一脉相承的倔。

(选自《文学界》xxxx.5,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寅恪是位博学鸿儒,声名远播、人人景仰,在研究史学方面有极深造诣,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B.陈寅恪崇高的学术地位无可否认,所以在上课时曾在课堂上夸下海口,说他讲课有“四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C.陈寅恪的“倔”,源于他的学识见识胆识,源于人品深受尊重,他在学术界维持着长远弥久的影响力,正是这特殊的性格。

D.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出版陈著《论再生缘》时,康生发表的意见,使该书在陈寅恪有生之年没能出版。陈寅恪因此十分遗憾。

E.特立独行的精神,在当时的时代虽然不为容纳,但陈寅恪一生以“贬斥势利,尊崇气节”相标榜,经历了百年来的世事纷扰,这种操守显得格外难能可贵。

(2)陈寅恪的才学在哪方面可以表现?请简要概括(6分)

(3)从文中看,陈寅恪的“倔”脾气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4)陈寅恪的“倔”,有人认为是“恃才之倔”,也有人认为“矫情之倔”,还有人认为是“独立自由之精神体现”,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层次不清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太多,书写马虎,阅卷老师真是不忍卒读。

B.3年前广元电大遭地震毁损,满目疮痍。灾后重建成果显著,感谢兄弟电大鼎力相助。

C.我们对高一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是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D.他闭着眼睛,嘴里振振有词,可是没有人能听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某种意义上说,事业的成功、人生境界的提升,才是登临人生“高处”的潇洒,才是最本质意义的进步,才是值得我们矢志追求的人生目标。

B、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13日声称对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处边防军训练中心当天遭到的自杀式爆炸袭击负责,称这是对本•拉登被击毙后的首次报复行动,并称将发动更大规模的袭击。

C、弊病缠身的陈水扁,在面对法庭审问时,千方百计想办法洗刷自己的罪行,但是大多数人已不再相信他了。

D、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成功典范经历了很多变迁的一个根本线索就是中国人将对未来梦想的追逐,投注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之中。

14、下列7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项是()

①四周奇峰似姿态各异的猴子,或憨或顽,或刁或怒,似在欢迎远来的游客。

②走过木桥,越过避兵洞,迎面而来的是群猴观景峰。

③张三丰可谓道教之仙,在此有许多遗迹。

④如他在绝

壁上飞身用手指镂刻下的诗句,青石上踩过的脚印以及升仙之所。

⑤——据载,张三丰隐居后在此度过。

⑥他们是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

⑦——退出藏经洞,穿过茫茫林海,抬头仰望,远处一线天依稀可见,不禁使人怀疑天外是否还有天。

A.①②③⑤④⑥⑦B.②①⑤③④⑥⑦

C.②①⑥⑤③④⑦D.①②⑥⑤④③⑦

15针对媒体歪曲事实的报道,网友们纷纷质疑。下列网友们的诘问包含着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哪些期盼?(5分)

【网上链接】:陈光标在xxxx年全年共捐出1.81亿人民币,在由《公益时报》公布的“2008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居首,从而有了“中国首善”的称号。此后他每年对社会捐助都数额巨大。但他的行善方式和宣传方式一贯高调。xxxx年有媒体刊文《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称陈光标高调做慈善是借捐款之名行揽项目之实,引起舆论关注。陈光标在其微博回应,媒体报道歪曲事实。央视逐笔核实陈光标“少捐多报”事件,结论是“绝大部分捐赠属实”。

【网友一】陈光标先生去年为社会捐助了大量钱物,谁能否认?何必苛求?

【网友二】xxxx年9月,陈光标先生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这在当下中国,还有哪个企业家能如此?

【网友三】因为陈光标撇开慈善机构亲自到贫困地区现场发钱,不开发票不作登记,就不能纳入慈善统计,这合理吗?

【网友四】陈光标怎样才能避免遭遇种种质疑呢?

答:

16、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6分)

项目百分比项目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65.0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79.3

害怕陌生人40.0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52.7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4分)

答:①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答:

六、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孩子是好朋友,他们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一个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大商人,而另一个父亲只是一个泥瓦匠。

一天,泥瓦匠的儿子到商人家做客,他不无羡慕地说:“你们家有宽敞的院子;家里养着名贵的宠物狗;花园里有美丽的喷泉池,装饰着豪华的彩灯。与你们家相比,我家是多么的贫穷啊!”

几天后,商人的儿子到泥瓦匠家做客,住了几天后,他兴高采烈地说:“我们家有一个院子,你们家的院子却是整个田野;我们家有几条狗,你们家却拥有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我们家有一个小水池,你们家前面是一条水流清澈的河;我们花园里有几盏灯,而站在你家门外,可以看到满天的星星。天哪,与你家相比,我们家才是真正的贫穷呢!”

贫穷的定义有很多种,而我们通常只看到最普通的那一种。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D2.C3.A

4.C(迹:追查,追寻查找)

5.B(③表明马绍秉公勤政,⑤表明马绍廉洁奉公,严以自律)

6.C(海都叛乱时,逃出来的应是蒙古人,而不是汉人。)

7.(1)河间人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调查审问,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3分。注意“被檄”“按问”“全”“活”等词的翻译)

(2)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4分。注意“导”“采”“罪”的翻译,别“亦不之罪”是个宾语前置句)

(3)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3分。注意“苟”“浮费”“虽”“敛”等词的翻译)

8.潺潺的溪水,弥漫的岚气,茂密的森林,措置有序的水栅,面山而凿的小窗,绽放的红杜鹃,初开的白芙蓉,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夏秋之交的幽美意境。(2分)

景物描写的特点:①诗人将宏观远视与近景特写相结合,写景富有层次感;②选取红白两色入诗,色彩对比强烈;③诗人用叠词描写溪岚的迷蒙和树木的茂盛,用拟人的手法写水槛山窗一个接一个的扑面而来,展现了友人溪居的幽美。(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9.①“落”字,尤为神妙,似乎五老峰是一个物体,会落入杯中。想象之奇,令人叹为观止。(2分)②远处的五老峰影能倒映杯中,溪居的明净不可待言,显示了溪居的主人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2分)

10.(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陟罚臧否

(3)玉盘珍羞直万钱畏途巉岩不可攀

(4)隰则有泮(5)寄蜉蝣于天地

11.(1)AD(选对一个得2分,两个5分)

(2)①讲课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②通晓多种少数民族古文字和外文;③记忆力惊人,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书籍的情况下,撰述了两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引用的典籍就达到上千种;④课堂常常爆满,甚至名教授也被吸引来旁听。

答出3点即可,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共6分

(3)①不为名利诱惑。国民党教育部长及故交多次请他去台湾,并提出优厚条件都被陈拒绝;②追求独立精神、思想自由。因为所提条件不能满足而拒绝出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③不畏权势。先后拒绝过数位北国要人过访的请求,甚至当时的“大秀才”康生的请求。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共6分

(4)尽管他的思想不免保守,观念不免陈腐,然而他的人格却近乎完美。人们最看重的,当然首先是他特立独行的精神。他的倔,并非恃才、矫情,而是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是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的坚定信念的表达。世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学问之高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他们又是如此的性情,纯真得不问世事,倔强得像个孩子。他们是旧时代的遗老遗少,虽然身体弱不禁风,却骨头铮铮叩之有声。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他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以自己的睿智和学养,超迈的胸襟和戛戛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当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当为后世学者所弘扬。(也可从不合时宜、恃才傲物角度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12.B【B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敬辞,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A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此处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C良莠不齐:莠,比喻品质坏的人。指好人坏人都有。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D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其实是强词夺理,贬义。此处应改为“念念有词”,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13.B(A成分残缺“最”不能直接修饰“本质意义”,应在“本质意义”前加上谓语动词“具”或“具有”,改为“最具本质意义”;C成分赘余,“千方百计”就是“想尽或用尽种种办法”的意思;D结构混乱。应改为“中国人心中的成功典范经历了很多变迁,这些变迁的一个根本线索就是中国人将对未来梦想的追逐,投注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之中。”)

14.C(作者以景点转移为序,以游踪为线索,把遮阳山的佳景古迹串连起来,对众多景点进行恰当的详略取舍,有的浓墨重彩,有的一笔带过。首句应选②,①句紧承②句,末句应选⑦;中间③④⑤句加入张三丰的传说,增添情趣。根据破折号可判断这几句的顺序应为⑤③④,故可淘汰A与D。思考“他们”指代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根据第⑥句中“大自然凝固的音韵”“遮阳山原始情趣的哲学遗稿”可知,“他们”指代的应不是第④句的内容,而是①②句的内容,故第⑥句排在②①后面,正确答案是C。)

15、①期盼出现更多的“陈光标”;②社会(媒体)对慈善家能有更多的宽容;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捐赠机制。(1点1分,2点3分,3点5分)

16、(1)①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关爱;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4分。其他合理答案正常判分)(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他(她)的心灵。(2分。语意1分,修辞1分)

17.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马绍,字子卿,济州金乡人,跟随上党张播求学。丞相安童进宫侍候世祖,上奏说应选儒士讲谈经史,来帮助扩大见闻。平章政事张启元以马绍来响应诏命,授于马绍左右司都事 职务。马绍出任单州知州,百姓刻石碑歌颂他的政德。至元十年,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

按察司佥事。益都宁海饥荒,马绍发放粮食赈济饥民。

至元十九年,皇上诏命划隆兴为太子封地,皇太子选拔总管,马绍受召到京城,任刑部尚书。万亿库官员偷了四两绒,当时丞相想处以重法,马绍说:“偷的东西和案情都轻,应当从宽处罚。”于是判杖刑释放了犯人。河间李移住造谣惑众,图谋不轨,马绍奉命查处,被保全救活的有几百人。二十四年,分设尚书省,提升参知政事,赐给中统钞五千緍。当时改印至元钞,前任信州三务提举杜璠说:“至元钞对公家私人不方便。”平章政事桑哥发怒说:“杜璠是什么人,竟敢诋毁我的钞法呀!”想判处他重罪。马绍不慌不忙劝道:“朝廷引导人让人提意见,意见可以采纳,就采用;不可采纳,也不责罚提意见的人。假如重罚提意见的人,难道不和诏书违背么?杜璠得以免罪。拜任尚书左丞。亲王戍守边疆,他的士兵有透支国库粮食的,主管部门报告皇上,皇上要追究问罪。马绍说:“正是边疆用兵的时候,责罚他们,怕失去将士的心。所透支的粮食数量,算来年的粮数就行了。”皇上应允了。

宗亲海部作乱,他辖下百姓前来归附的七十多万人,散居云、朔之间。桑哥建议迁难民到内地生活,马绍认为不行。桑哥发怒说:“马左丞爱惜汉人,要使这些人饿死么?”马绍温和地说:“南方土地燥热,北方人住在那儿,怕要生病。如果怕他们饿死,何不按人数供给羊马等生活资料,使他们回故乡,那么,不回去的人谁不羡慕!观点有不同之处,丞相凭什么发怒?可听皇上裁决。”于是照马绍的提议把这件事报告皇上,皇上说:“马秀才提的建议对。”桑哥召集各路总管三十人,引他们上朝见皇上,想以催收赋税的多少来考定政绩高下。皇上说:“赋税收齐了不把百姓财力榨尽一定不能做到。但朕的仓库军队,难道少这些么!”马绍退朝到尚书省,追记皇上的训示,交太史写下来。有人建议增加盐税,马绍说:“如果不节制不必要的开支,即使把赋税加重几倍,也不够用。”事情最后搁下了。京城种苜蓿的地,他给居民,有权势的人乘机据为己有,把一块给马绍,马绍独独不接受。桑哥想上奏请求把这块地赐给马绍,马绍推辞说:“我没有才能在官府做事,常担心不能尽职尽责,怎敢希求分外的福分,而招致罪过!”桑哥垮台,追查他曾行贿赂的人,找到他的帐本看,独独没有马绍的名字。桑哥垮台后才说:“假如我早听马左丞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皇上说:“马左丞忠诚廉洁令人尊重,让他官复原职。”

尚书省废除,改作中书左丞,过了两年,上书称病回家。元贞元年,升中书右丞,兼江浙行省职务。大德三年,改任河南省。第二年去世。有诗文几百篇。

总结】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小编的整理有帮助到大家吗?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有关学习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国学科吧(jsfw8.com)。

浏览了本文的同学也浏览了

洛阳市xxxx-xxxx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xxxx-xxxx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题

    以上《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练习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练习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山西省忻州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练习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