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高三语文综合训练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一、标点专项练习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画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  ②   ③   ④
  A ,   ,  《 》  。
  B 。  ;  “”   。
  C 。  ; 《 》  ?
  D 。  ,  “”   ?
  2.下列句于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如果你同意,二三十棵树可以成为林,那么这里要说的,正是这样一个桃林。
  B.我父母都是美国留学生,母亲先学医,后又攻读工艺美术父亲一直在原子能所工作。
  C.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立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造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D.“这里原是一片荒野,走出四五十里也见不着一个人。”村长感叹地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年轻的妈妈轻轻地哼着“摇篮曲”,孩子在她怀中慢慢睡着了。
  B.有的人可能终生是个谜,但只要他是英雄,不管谜面如何,谜底决然是个“公”字。
  C.出版社xxxx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读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著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不解地问:“‘朊毒体’的‘朊’字是什么意思?”
  B.苏轼说的“论画以形似,论诗必是诗”正是诗歌鉴赏者的问题所在。
  C.作教育工作的,要牢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
  D.刑侦队长望着忙了几天的脸上已带有倦意的战友,一时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说了句“快歇会儿吧。”
  5.依次填入下面例句中的正确标点符号是
  ①或变成明哲保身 或变成圆滑世故 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②孩子啊 你的行为是多么的幼稚
  ③自己又是打道回府呢 还是魂系他乡呢
  ④乡下真冷 那才好哪,烧一大堆火,大大小小一家人,热闹呀
  A.①,,? ②,! ③,? ④!!
  B.①??? ②!! ③?? ④!!
  C.①,,?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上海4所名牌大学近10年来出国留学2500人,学成回国的只占29%;其中360名自费留学者,学成回国的只有10人。
  B.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C.人们也记得,米丘林进行植物杂交实验,被神甫攻击为“竟敢把上帝的果园变成妓院。”
  D.这是老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老先生十多年的汗水——不,是他毕生的心血!
  二、选择题
  1.下列字的读音与所给字注音都相同的是( )
  A.累(lěi)  累计 连累 累赘 危若累卵
  B.帖(tiè)  字帖 碑帖 画帖 俯首帖耳
  C.号(háo)  号叫 呼号 号丧 号陶大哭
  D.强(qiáng) 强迫 强制 强化 强词夺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
  A.租赁 缜密  原形必露 暴戾恣睢
  B.隽永 装桢  为虎作伥 瞠目结舌
  C.肇祸 颤栗  浑身解数 敛声屏气
  D.讥诮 刈除  物富民丰 如法炮制
  3.下列句中红色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走进音乐巨匠的情感世界,翻阅他们挥洒于五线谱上的亮丽诗行。
  B.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成为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的趋势。
  C.八十年代,他已经是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
  D.写完了最后一篇关于此次论坛的稿件,我们终于光临了离房间不远的温泉泳池。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天来,由于没有完成好任务,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辜负了人民的委托。
  B.他手按着桌子,猛一回头,声色俱厉地说:“这是欺骗!立即停止!”
  C.古人创作诗词每每讲究字句要有来历,要从旧文献里脱胎换骨地点化出来。
  D.只有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中,思想、感情与之息息相关,作品才能表现得痛切、动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
  A.参加世界杯十强赛的国脚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个人的颜面,而且关系到祖国的荣誉。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文学家的力量都用在了这一个方面。
  C.为了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切实维护广大用户的正当权益,本公司公布实行售后“三包”的规定。
  D.我发现这套书中不仅有世界名著、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一些培养青少年思想修养的读物。
  6.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是( )
  在距莫斯科不远的图拉附近,有一座庄园叫亚斯纳亚。在庄园的一条不起眼的土路旁边,有一个稍稍隆出地面的小丘。________________小木牌上刻着两行字:请你把脚步放轻些,不要惊扰正在长眠的托尔斯泰!
  A.这个小丘不远的地方插着一块很普通的小木牌,周围除了茂密的参天大树,再没有其他任何明显的标志。
  B.这个小丘周围除了茂密的参大大树,没有其他任何明显的标志,只有不远的地方插着一块很普通的小木牌。
  C.没有任何明显标志的小丘,周围除了茂密的参天大树以外,只有不远的地方插着一块很普通的小木牌,
  D.只有插着一块很普通的小木牌的小丘,周围除了茂密的参天大树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明显的标志。
  三、古文阅读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懦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

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法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请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节选白《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
  B.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
  4.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即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树立。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的充分肯定。
  四、现代文阅读

牡丹的拒绝

  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确定的、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
  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
  欧阳修曾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去看的。
  这一年已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迟。
  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嗖嗖。
  街上挤满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缤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半人高的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洁齿轻咬,薄薄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这个春实在太冷,寒流接着寒流怎么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明朝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怎么就能让牡丹轻易改了性子?
  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像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与温暖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的辉煌与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那般恣意那般宏伟,那般壮丽那般浩荡。它积蓄了整整一年的精气,都在这短短几天中轰轰烈烈的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窥视了牡丹的个性。
  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奇迹不会发生。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它为什么不拒绝寒冷?!
  于是你在无言的遗憾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儿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魄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而不群之姿,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
  1.概括整理后回答:
  ①文中洛阳牡丹到底拒绝了什么?
  ②为什么人们非要赏识洛阳牡丹?
  2.概括洛阳牡丹的“个性”。
  3.《牡丹的拒绝》托物言志,据此谈谈你对篇末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品位美”的理解。
  4.下列对这

段文字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洛阳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
  B.文章采用了衬托手法,用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缩纷表现牡丹的卓而不群。
  C.洛阳牡丹含苞不放,让看花人扫兴和诅咒是因为洛阳牡丹保持了传统的个性。
  D.文中第二人称“你”,是泛指游人,但写的仍主要是作者的感受和感悟。
  E.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但“高贵”一词使国色天香的洛阳牡丹益发被世人赞誉。
  五、语言表述题
  1.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2.给下面的小小说拟一个标题,并补写结尾。
  (标题)________________ (6个字以内)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
  (结尾)(50字以内)
  六、作文讨论

沉默

  她,整个过程中一句话也没说。
  我们去的时候,她倚在门边快要倒塌的柱子旁,默默地、默默地站着,眼神中满是无奈、痛苦,静静地看着我们这些穿着艳丽的城市人走近、走进……
  她是个普通的偏远地区一个失学的孩子,一头蓬乱的短发,散发出扰人的味道。一条破破烂烂的裤子,一双露脚趾的灰布鞋便足以证明她家的贫寒。我们一行数人决定做个调查,想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那么多本应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美好童年的孩子会失学。于是来到了她的“家”。
  前方是泥泞的山路,周围是杂草丛生的荒山,远处是一所孤零零的破泥屋。走近,映入眼帘竟是如此的景象:一椽破屋,几只鸡在院子里,一个三块板架成的台子是她家唯一的储物台,门外挂着一串玉米捧——那是她家一年的口粮——在这种地方,连小麦都不惜生长,只有可怜的玉米才愿光临。走进,所有人沉默了:一张由五块板拼成的床上,不知道铺着些什么质地的破布,屋子中央立着一根并不怎么直的大木棍,那是这屋子曾经塌陷过的印记。再向里,我们没有进去,因为已经目不忍视了。
  她,依然沉默,蹲在院子里的一个角落,眼中充满渴望地想着些什么,但一句话也不说。我们向她父母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她们连一年20元钱的学费也交不起了。于是便辍学。想想这些人的处境,又想想我们的生活环境,所有人沉默了。国家是不是应给予补助,帮助这些失学的孩子?不,国家把更多的钱投入了城市里学校建设,于是他们便成了牺牲品,造就了我们这一群精英。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观察她,她始终带着忧郁静静地呆着。沉默,也许是最好的答案;沉默,也许是面对无奈的最好方法;沉默,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沉重的感情。这沉默,意味着什么?
  我们临走时,这个一直沉默的女孩望着我们哭了,于是所有人泪如泉涌……

参考答案

  一、标点答案
  1.A
  2.C,C项顿号应为逗号。
  3.B(A项“摇篮曲”应为书名号。C项去掉括号。D项引号内的句号删去)
  4.D(最后的句号应移到引号外)
  5.A
  6.D(A项分号应为逗号。B项冒号去掉。C项句号移到引号外)
  二、选择题
  
1.C 2.C 3.D 4.A 5.C 6.B
  三、古文答案
  1.C(视:比。)
  2.A(耆懦:年老的学者。耆,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3.D(代言陶安隐过的御史。)
  4.B(②句言治理地方的政策适当。④⑤句说他对治理国家有深刻的见解,都是有谋略的表现。①句对当时形势的正确分析,也表现出他的谋略。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⑧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
  5.B
  四、散文阅读答案
  1.
  ①牡丹拒绝了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或答:拒绝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②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或答:牡丹的美是早己被世人所公认了的,洛阳牡丹尤是天下的奇观。)
  2.
  ①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倾城,国色天香。
  ②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
  ③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扣住人的①“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②“为魄为筋骨为神韵”分析,意思正确即可。
  4.AC 
  A.被世人所确定的所公认了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的美指的是所有地方的牡丹的美。C.让游人扫兴和诅咒的是在这阴冷的四月里,牡丹不开花。
  五、(参考)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由火山喷发形成,多为花岗岩山峰。[原文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黄山的壮美雄奇,从黄山的特点山发,主要应把握如下信息: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形成原因,山体特征等。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2.(参考)题目:书法家
  结尾: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注意文体是小小说,而且是讽刺性作品,其标题应该含蓄,并蕴含讽刺意味。既然是书法比赛,参会的理当是书法家;而高局长则是一个只会写“同意”的“书法家”。以此为题,既与故事妙合,又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结尾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把握结句在主题体现方面的作用。从内容来讲,是“写”还是“不写”?惟其“不能写”才可以显出高局长这类人的官僚作风,起到讽刺的效果。)
  六、作文评点
  始终带着忧郁目光的小姑娘的形象,深深的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面对小小年纪而过早无奈沉默的她,人们会更多的思考,更深刻的感悟着这沉重的沉默。这源于作者的笔触捕捉到人物眼神中的无奈、痛苦,捕捉到小姑娘衣着及家中陈设的细节真实,捕捉到一个特写镜头——小女孩的哭泣……

 

 

    以上《高三语文综合训练》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高三语文综合训练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高三语文综合训练》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