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年度高一级语文科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为45分钟,满分为10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云翳作揖迄今造诣B.揣测奔踹喘气惴惴不安
C.闲暇遐迩瑕疵辖区D.峻峭教唆竣工怙恶不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虎视眈眈名列前茅旧地重游同出一辙
B.措手不及汗流夹背融会贯通拾人牙惠
C.迫不急待弱不经风兢兢业业不骄不躁
D.笑容可鞠刻不容缓功亏一篑百无聊籁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他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失了。
B.国务卿鲍威尔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把朝鲜核问题列为当务之急。
C.钟先生的诗论亦如诗作,常以格言体来写作,含英咀华,韵味无穷。
D.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我省高校招收的学生,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B.有关负责人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C.我们不能把开会积极发言作为衡量一个觉悟高低的标准。
D.同生命和人类起源一样,宇宙起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前沿问题。
5、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___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B.嫩绿和墨绿的植被编织出硕大无边的毡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C.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错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D.日记本是我的最爱,就如同我儿时的抽屉,里面装满了钉子和小刀。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B.他看上去十七、八岁的样子,一副瘦骨嶙峋的样子。
C.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D.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成了“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8.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他是现代散文作家,作品包括《踪迹》、《背影》、《你我》和《欧游杂记》等,。
B.史铁生,北京人,他是一位残疾人作家,他的创作有的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某些哲理性思考,他的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
C.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女作家。她的散文凝练流畅,文字如行云流水,被称为“冰心体”,《繁星》和《春水》是她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
D.张洁是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等。
9.对冰心的散文《霞》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说明人生的经历越丰富,喜怒哀乐的情感积淀越深厚,她的生命才越灿烂。
B.“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这是作者凝聚了一生的人生感受与经验的由衷之言.这里,没有夕阳西下,逼近黄昏的失落感,更没有“枯藤老树昏鸦”般的凄惶感.作者面对此情此境,虽然也点出了“惆怅”二字,但文章马上转出一层新意:由眼前的晚霞,追唤着青春的霞。
C.“我窗前的晚霞,正向美国东岸的慰冰湖上走去……”说明作者具有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
D.在《霞》这篇散文中,冰心缘情入理,阐发了生命中苦和乐相生相成的道理,是生命中的痛苦造就了晚年美丽的黄昏。
10.对冰心的散文《我的家在哪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顾九十多年的生命道路,冰心用了酸、甜、苦、辣四个字来概括。当“万千恩怨”纷沓而来,她不禁泪湿枕巾,冰心在文章中一直强调自己要回家,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几十年来的漂泊生活。
B.“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一句平常的话,简简单单的9个字,流露出复杂的情感。在北京中剪子巷的家里,父母之爱、姐弟之情陪冰心走过了一生中的黄金岁月。
C.文章从“梦”写起。梦“暴露”与“揭发”的其实就是我们寄情最深而又竭力压制的东西,作者梦中的家――住过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作为理想人生的象征,作为一种逝去的永恒,将其他人物远远驱逐了,成为“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D.与其说冰心向往、眷念的是一个具体、世俗的家,不如说她向往的是那段纯真的岁月,眷念的是一股股流溢着爱与温馨的生命灵泉。
11.对张洁的散文《拣麦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实际上是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
B.就像那些农村姑娘拣麦穗一样,“我”――一个天真烂漫的纯真幼女最后梦想也破碎了,实际上“我”就是群体中的一个个案,“我”和农村姑娘们有相似的经历,甚至梦想破灭后“我”的想法也与她们并无差别。
C.文章讲述了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实际上是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梦想的主人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
D.“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勤劳而乐观,他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对“我”的关心疼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不祈求任何回报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真情。
二、阅读下列节选课文的两段文字,完成12-14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2.对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塘上月色月下荷塘
B.月下荷塘塘上月色
C.月下荷塘的荷与风月下荷塘的花与树
D.月下荷塘的荷与水月的光和影
13.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D、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14.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是按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第二自然段则是由光写到影。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
C.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讲,本文通过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的心情。
D.两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将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用了许多叠字,使文章音节和谐、文气舒展。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23分)
逃离
门口有一棵树,矮矮的,向着横斜里舒展出几根粗粗的枝条,短短长长,树干上随意地点缀着些浓淡不一的绿。看它在夕阳里静静站立,就像站立在油画里一般,说不出的拙朴和奇异。天边的云霞,有时绚丽,有时深沉,仿佛是多变的背景音乐,让它不变的姿态有了韵律,日日诠释着风格迥异的美。
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生活,书本就是我们的天,不能沉醉,却别无选择,按照程式完成一次次小、中、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终于可以逃离书卷校园,狂喜远不足以形容心情,纵然有着同吃同住的上铺姐妹,但各奔东西的伤感,怎么也挡不住我们匆匆离去的脚步。踏入绮丽的大千世界,看到生活正热情的招手,逃离的快乐如山高如水长。
琐碎的日子流水无痕,夹杂着落叶缤纷。米兰﹒昆德拉在他的小说《玩笑》中说:“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诱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怦然关上时,他们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生活有时就是这样的黑色幽默,让渺小的人们难看无助。
只有逃离。逃离成了我们的本能选择,只要感觉不再需要不再快乐,我们就变得脚步匆匆,张望起别处的生活,彷佛那里到处闪耀快乐、自由、幸福、梦想的诱惑之花。可是,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
开始喜欢旅行,希望别处的风景时时宜人,以为陌生和距离会滤去尘沙,呈现哪怕不真实的美丽。在千山万水中惊鸿一瞥,在浮光掠影中雁过无痕,却只是偶尔惊艳,少有惊心动魄。兴味盎然而去,带着些许失落归来,风景地从来热热闹闹,只是没有我们逗留的理由。
想起最心爱的诗歌之—───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箫。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羡煞了诗人有那样的勇气,逃出芜杂的人世间,和明月为伴,和清风作友,自由地引吭高歌,仿若遗世独立,静美之极。可在那幅想像的图画里,我常常咀嚼出百般的孤独。在空旷的世外山谷里无处遁形,竟让我有些不寒而栗。没有推窗邀月的情怀,没有把酒临风的洒脱,纵然逃到天涯海角,都是牢笼藩篱。可以逃离显示的喧嚣,终逃不了现代人那漫无边际的寂寞命运。
生活的网无处不在。
看着眼前这棵奇异的树,我明白,无需逃离。被刺痛着,也要承受。琐碎和锐利只是生活的假象,犹如玫瑰的刺,扎手之后是芬芳娇艳。
与其逃离,不如归来。
逃离是一种懦弱,沉醉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就像那棵树,独自站立,也可演绎风情万种,醉了路人。
生活不在别处,它躲藏在我们心里,微笑着等待我们转过身来。
15.联系全文看,“逃离”的含义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次逃离?结果如何?(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树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以“逃离”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活中的几次“逃离”,说明了“与其逃离,不如归来”的道理。
B、文章引用米兰•昆德拉小说《玩笑》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生活的本质:遥想它是美的,置身其中却会有诸多的不满。
C、“当我们怀着某种虚幻的愿望,极力想在生活的秋千上,荡到生命的最高处,最终回到的,却还是它原来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尴尬与无奈。
D、王维的诗《竹里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消极遁世的懦弱的诗人形象。
E、“生活的网无处不在”,文意在末尾告诉人们: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8分)。
乡土情结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脆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分点列举,不超过28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答:()()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五、仿照例句,借助对某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一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6分)
例句:孩子们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默写填空(11分)
23.自牧归荑,_____________。匪女之为美,____________。
24.桑之未落,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
27.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28.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30.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3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