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中学高考模拟卷第一卷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一2题。化学制剂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生物与它们的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动植物的形体和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对其所在环境的实际影响则相对较小。只有到了20世纪,作为物种之一的人类才获得了足够的力量,有效地改变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人类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是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对空气、土地、河流、海洋造成的污染。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和辐射线共同改变着生物的根本性质。喷洒在农田、森林或花园里的化学药品长期留在土壤中,进入活的生物体内,在一种毒害和死亡的连锁反应中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有时候,这些化学药品会随着地下溪流神秘地流淌,直到冒出地表,通过空气和阳光的化合作用构成新形式。植物毒死了,牲畜得病了,曾经一度纯净的井水,也给饮用它的人群造成了危害。 适应这些化学药品所需要的时间应该用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的一生太短暂,而它所要求的是若干个世纪。但即使经过漫长的时间,人们能够奇迹般地适应了它们,也无济于事,因为各个实验室还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新的化学药品,并投入使用。这些药品的数字实在令人震惊:每年有500种新的化学药品需要人和动物的身体以某种方式与之适应。其后果还不容易被我们所预料,因为它完全超出了我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和经验。 4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杀死老鼠等啮齿动物以及害虫、杂草而研制出来的基本化学药品就超过200种。这些粉末、喷雾液、烟雾剂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都普遍使用。它们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管它是“好”是“坏”。这种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上,或者滞留在土壤中,能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遨游。可是,人们使用这些药品,其目的仅仅是消灭屈指可数的几种害虫、杂草或老鼠等。 药物喷洒的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自从滴滴涕被允许民用以后,杀虫剂便逐步升级。因为有的昆虫已演化出对某一杀虫药具有抗药性的新品种,于是,人们又发明一种更毒的药剂,接着,再发明一种比这种药剂还要毒的药剂。然而,难道有人会相信,可以向地球表面倾泻这么多毒物而又适宜于一切生物生长吗?1.根据文意,下列对文中的“足够的力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所获得的空前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力量。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给自然环境的反向作用力。C.环境对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D.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足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力量。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也就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它们所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B.化学药品中那些有害甚至致命的物质严重污染了空气、土地、河流、海洋,这是对环境最可怕的破坏。C.适应化学药品需要若干个世纪,而人生太短暂,所以人类能够适应化学药品的想法是根本行不通的。D.无论化学药品的毒性有多大,有些害虫总有办法演化出具有抗药性的超级品种。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望新闻周刊》xxxx.2)3、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A.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B.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送天台陈庭学序
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惮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累:连续
B.杳莫测其所穷穷:尽、完
C.于是其诗益工工:工整
D.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没:淹没、遮掩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肝胆为之惮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D庭学其试归而求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陈庭学能从中获得“山水之助”的一组是
①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
②屡从大将北征,有劳
③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
④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
⑤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
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
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④⑥D.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
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
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
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
第二卷四、给下列画线句断句(4分),并翻译括号里的句子(6分)。9、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分)___________
(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3分)___________五、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8分)
10、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11、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
12、__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
14、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15、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
16、______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17、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8、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19、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4分)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18分)
两棵树
刘长春
①万籁俱静。雪亮的灯光打在形状很美的两棵树上,四只弯曲的手臂伸向天空,树梢是尖尖的,没有风,两个剪影,好像两个站立在大地上的人,沉思着什么,晨风开始吹拂,树叶沙沙作响,小鸟飞上枝头……稍顷,音乐声起,随着旋律的此起彼伏,两棵树开始移动,靠近,又分开,翩翩起舞。随后,音乐声止,大地复归寂静。天,还是蔚蓝蔚蓝的,风,还是轻轻轻轻的,两棵树又靠近、靠近、再靠近,依然站成开幕时的两个剪影。
②是的,两棵树,两棵相依为命的树!经历风风雨雨而挺立的树!根与根相连纠缠的树!
③这两棵树,现在就站立在浙江奉化溪口一个山坡上。一棵是楠树,另一棵也是楠树。一棵长得茁壮,雄姿英发;另一棵长得秀美,亭亭玉立。在他们站立的山坡边上,终年不断地走着一道清澈的溪流。远处雪窦古刹的钟声,如九天飘落的梵音,回荡在白云之间;更远处的妙高台,雄据绝顶,一览众山。眼前,也不显得高大的武岭城墙在大树浓荫的覆盖下,沉默。墙头,生野草,也生野花,在秋日的微风中俯仰自如,昨日那一段惊心动魄风云变幻的时光,早已融入远方苍茫的历史天空。我提醒所有到了溪口的人,请你们要去看一看那两棵树——蒋介石幽禁“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住处后边的两棵树,那是棵活着的历史的一个见证!
④树的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人的脊柱。没有脊柱的人就不能完美地挺立。支撑每一个人的精神支柱都是不同的。“九一八”事变之后,蒙受“不抵抗将军”骂名的张学良,可谓集国恨家仇于一身。1935年冬“偌大的华北,已容不下一张课桌”。中日战争已是鼙鼓可闻了。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关头,一个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而声色不动;另一个心里却呼啸着“打回东北去”的呐喊。矛盾,民族的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压倒了义结金兰的兄弟情分,张学良拍案而起,导演中国现代史上实行兵谏的英勇一幕。时间难以磨灭,风雨不能剥蚀,地域无法割裂,浩然塞乎天地之间。
⑤树的绿叶,还会使我们想起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强弱之分的,人的生命状态也是很不相同的。在那个大敌当前共赴国难的枪林弹雨中,有人退缩了,有人变节了,有人洁身自保了,当然也有人呼啸着冲上历史的高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的张学良,随机陪同蒋介石从西安飞南京,旋即失去了自由。从此,陪伴这位少帅的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生活。“七·七事变”爆发,已身陷囹圄的张学良愤而上书蒋介石,要求带兵抗日,满腔热忱却换来了冷冰冰的“好好读书”一句话。报国无门,英雄失路,“栏杆遍拍,无人会登临意”呵!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满腔忧愤对谁诉?呼天,天不应;问地,地不答;问江问河,江河没有回声,不舍昼夜水自流……心碎了,人老了,可是,唯有生命之火不熄。把不是牢房的牢房坐穿,活着依然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1901年6月3日的诞辰,xxxx年10月15日的忌日。活过了百岁,一个世纪的风雨雷电从他的耳边走过。死前,他还说:“我很想回到大陆,回到东北看看!”爱家的人,不管走得多远,生命之根还是在故乡的土地。就像那树——生命之树常绿。
⑥那两棵树,是他为她亲手栽种,为什么只种两棵?而且是楠树,岁寒不凋零的常绿乔木,也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称“赵四小姐”的赵一荻在张学良最需要的时候来到了他的身边,陪伴他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光。28年的磨难与考验,成就了一对夫妻如歌如泣的爱情诗章!是的,那是天地之间让人感动得流泪的真正奉献给爱情的诗章!两棵树,并排站着,同呼吸、共命运,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总有一种彼此相融的气息在流动。太阳底下,我久久凝视着那两棵楠树,不禁想起萧•尼尔森的几句诗:“少女伫立在我身旁/她年轻的目光/在橘树的某处闪耀。”那是一种召唤,一声脚步,在阳光下或风雨中走动!江河行地,岁月长流,而树会长大长高。两棵树,两棵非凡的树,肩并着肩,手挽着手,一起站成我心里两个剪影,永远不再分开。日月辉映之下,每棵树都把自己的影子轻轻覆在他或她的肩上……
(选自《大地笔记》,载《美文》xxxx年第8期,有删节)
20.从文中看,“两棵树”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各是什么?(5分)
答:(1)具体含义:
(2)象征意义:
21.、为什么文章要从晚会的舞蹈写起?(3分)
答:
2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日月辉映之下……”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答:
23.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做简要分析。(6分)。八、语言运用24、以下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因而语言形象生动但其意蕴却含而不露,请你用平实的语言转述出其内在含义。(4分)(1)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含义(2)一个埋怨解冻后泥泞的人,不懂得春天。含义25、用手机发短信送祝福已成为时尚,在教师节给你的老师或在中秋节给你的亲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对他们的祝福。(4分)要求:简明得体,有文采,有创新。(40字以内)26、咏物诗和谜语有一个相近之处,那就是都追求形象思维。比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内容即为谜面,“石灰”是谜底。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4分)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明•黎淳)
答:①。
②九、作文:请以“冷暖”为话题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东山中学高考模拟卷东山中学高考语文模拟卷答卷纸第一卷:选择题(24分)题号12345678得分作文总分答案1C2C3A4D(1)又有人说他有勇力,酗酒任性,使人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在客馆居留一个月,(召见后)被遣回原郡。[评分标准:本题4分。译出大意给2分,“使酒”“见罢”两处译对,各1分。](2)很久才说道:“河东是与我倚重如手足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季布辞别了皇上,回到河东郡守的原任。(3)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四、给下列画线句断句,并翻译括号里的句子。9、断句: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4分)翻译:(1)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分)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3分)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五、补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8分)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11、捐躯赴国难,_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2、__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而在萧墙之内________。(《论语·季氏》)
1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_____。(杜甫《春夜喜雨》)
15、溪云初起日沉阁,_山雨欲来风满楼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西楼谢脁》)
16、_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17、嘈嘈切切错杂弹,_大珠小珠落玉盘___。(白居易《琵琶行》》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18、(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19、(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章恩对即可)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1题。(18分)20.从文中看,“两棵树”的具体含义和象征意义各是什么?(5分)
答:(1)具体含义:①晚会上双人舞的形象;②张学良手植的两棵楠树
(2)象征意义:①“西安事变”的历史见证;②长俄两的爱国精神;③常绿的生命之树;④张学良与赵一荻的永恒爱情。(3分,答出3点即可)
21.、为什么文章要从晚会的舞蹈写起?(3分)
答:①点题②引出作者的写作对象(话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2简析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日月辉映之下……”在文中的含义及其在表达上的作用。(4分)
答:含义:表达对张学良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张学良、赵一荻爱情师长的赞美之情。(2分)表达上的作用:①委婉含蓄,有意在言外的余味;②题文照应,结构严谨;③深化主题,强化了作者感情。(4分)
23.请选择一个角度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做简要分析。(6分)八、语言运用24、以下的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因而语言形象生动但其意蕴却含而不露,请你用平实的语言转述出其内在含义。(4分)(3)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含义:人没有思想与动植物没有差异。(4)一个埋怨解冻后泥泞的人,不懂得春天。含义:宽容才能享受美丽;人不能求全责备;有得有失,不能十全十美。25、26、咏物诗和谜语有一个相近之处,那就是都追求形象思维。比如,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的内容即为谜面,“石灰”是谜底。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4分)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明•黎淳)
答:①①爆竹(2分)②本诗用拟人的手法,抓住爆竹的特点,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雄心壮志。(大意如此即可。答题要点:拟人、托物言志、雄心壮志)九、作文:请以“冷暖”为话题写作,字数不少于800字。(70分)我听见一般人说诗人很少有得到高官厚禄的,大多数是潦倒不堪。难道真是这样吗?原来世上流传的诗篇,多半出现在古代失意诗人的作品里。大概一般胸怀经世才能而不能在当代实行的读书人,多数喜欢使自己在大山水之间纵情游览,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种种形状,常常寻找它们的特点,内心充满忧愤的情绪,他产生怨恨、讽刺的念头,表示出贬谪外地的官吏和寡妇哀叹的心思,描绘出人们不便直说的感情,原来是遭遇越坏,诗就写得越好。这样看来,就不是诗能使人失意潦倒,大约失意潦倒的人然后能写出好诗来。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叔父的功绩而做河南主薄,多次参加进士考试,总是被主考官所摒弃,长期作州县小官,经历了十多年。年龄快到五十了,还是接受聘书,做别人的幕僚。压抑着满腹的才学,不能在政治事业上发挥出来。他家在安徽宣城县,从小就对诗很熟悉,从做孩子时起,写出来的诗句已经惊动了那班老前辈;长大了之后,学习六经有关仁义的理论,他做的文章,简洁古雅,内容纯正,不愿迎合一般庸人的口味。世上一般人只知道他的诗罢了。但是当时不管是杰出的人还是普通的人,谈到诗的必定把圣俞的诗篇作标准;圣俞自己也认为是不得志的人,乐于写诗来发泄,所以,他平生写的,比起文来诗尤其多。世上一般人已经知道他了,可没有向朝廷推荐的。从前王文康公曾经看了他的诗,叹赏道:“两百年来没有这样的好诗了!”虽然很了解他,最后还是没有推荐成。假使他幸而能到朝廷做官,写出《雅》、《颂》一类文章,来歌颂我们大宋皇帝的功德,呈献到太庙里,赶上《商颂》、《周颂》、《鲁颂》的作者,难道不伟大么?怎么使他一直到老年仍然潦倒,尽写些失意的诗篇,竟然只描绘虫鱼之类以及写些流落异乡的感叹的诗句。世上一般人只是欣赏这些诗篇的工巧,不知道作者长期潦倒快要衰老了,能够不为他可惜吗?圣俞的诗写得很多,自己不愿意整理,他的内兄的儿子谢景初,怕它们太多容易遗失,便收集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期的诗篇,编成十卷。我一向爱读圣俞的诗,担心不能全部得到,使我感到意外高兴的是谢君能够分类编辑,就给他写篇序文,并且保存好这些诗篇。从那以后又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城逝世,我吊唁他后,给他作了一篇墓志铭,顺带向他的家属要圣俞的诗:得到了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原来收藏的,挑选其中最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成十五卷。唉!我对于圣俞的诗,评论得很详细,所以就不再说了季布出任何东郡守,汉文帝时,有人说他有才能,汉文帝召见,想要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有勇力,酗酒任性,使人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在客馆居留一个月,(召见后)被遣回原郡。季布因此进言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窃取了皇上的宠信,在河东郡任职。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说,这一定有人妄誉我而蒙哄陛下,如今我到京城,没有接受什么任务,就遣回原郡,这一定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便召见我,一个人的毁谤便遣送我,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到这件事后,能够窥察到您的深浅呢。”皇上沉默了很久,感到很惭愧,说道:“河东是与我倚重如手足的郡,所以特地召见你啊。”季布辞别了皇上,回到河东郡守的原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