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北京宣武区2019年第二次模拟试题

日期:2019-05-16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
A.jìn竭尽尽职尽快绞尽脑汁
B.héng横财横祸横死横行霸道
C.bì包庇复辟裨益刚愎自用
D.kè恪守缂丝窠臼溘然长逝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一如既往既往开来既往不咎
B.厉兵秣马厉行节约厉精图治
C.白璧微瑕名闻瑕迩瑕瑜互见
D.珠联璧合联袂而至浮想联翩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满载爱的嘱托,救援飞机破云穿雾,从人们的视线中______________了。
②为了______________不幸的命运,她还是想到城里做女工去。
运动会定在下周,到时候我把运动服和跑鞋______________给你带来。
A.消失摆脱一齐B.消逝解脱一齐
C.消逝解脱一起D.消失摆脱一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的历史上,每次有大的xxx,老百姓总是首当其冲。
B.听爷爷讲起在旧社会经历的苦难,我真是感同身受。
C.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D.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来,天安门广场欢声雷动,人们为这一振奋人心的大喜事而弹冠相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陈景润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敬业精神,不仅是每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更值得今天每一个人学习。
B.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发达国家曾为此付出过社会伦理道德几乎崩溃的惨重代价。
C.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
D.药物极易被机体吸收,从而克服了中药吸收慢、见效慢,这是中药系列组方的最大特点。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中的三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过了何君村,走完崎岖的山路,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泓秋水静卧于群山之中,原来这是一座人工水库,走过水库前的空地便见山门在望,有庙檐翼然。_______________,高大而有气势。_________________,虽其貌不扬,却身世不凡,是省内最大的隧道式石桥,__________,无梁无柱,却至今坚固如初。
①山门上书有“玉笥名山”四个大字
②“玉笥名山”四个大字镶嵌在山门上
③有座百花石桥在山门右侧④山门右侧有座百花石桥
⑤桥身全由花岗石错缝砌就⑥全由花岗石错缝砌就的桥身
A.①③⑤B.①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李芾字叔章,广平人。生而聪警。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祁阳县,县大治,辟湖南安抚司幕官。时盗起永州,招之,岁余不下。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禽贼魁蒋时选父子以归,余党遂平。
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不避贵势,赋役大均。入朝差知德清县。
咸淳元年,入知临安府。时贾似道当国,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芾独无所问。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芾以书往复辨论,竟置诸法。尝出阅火具,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似道大怒,使台臣黄万石诬以赃罪,罢之。
大军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县予一皂帜,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未几,似道兵溃芜湖,乃复芾官,知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虽废弃中犹思所以报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而行。
德祐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籍,人犹乘城殊死一战。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宋史·卷四百五十》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摄湘潭县,县多大家B.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
C.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D.有中伤者,躬身自抚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初以荫补南安司户荫补:先人有功绩而后人得到补官。
②芾稽籍出赋稽籍:整顿关于特权的条文。
③摄祁阳县,县大治摄:整顿、管理。
④前尹事无巨细先关白始行关白:禀告。
⑤民始帖然帖然:安定的样子(安定起来)。
⑥芾杀之以徇徇:殉国。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9.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选出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
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芾“不畏强权,不畏霸道”的一组是()
①李芾与参议邓坰提千三百人破其巢。
②芾稽籍出赋。
③福王府有迫人死者,似道力为营救。
④民有不为具者,问之,曰:“似道家人也。”立杖之。
⑤令曰:“作乱者斩帜下。”民始帖然。
⑥有来招降者,芾杀之以徇。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芾早年为官,因办事得力有影响有业绩,连续三次升迁。
B.李芾做湘潭县令时,不避贵势;掌管临安府时,面对奸相、王府勾结作恶也秉公办事,毫不徇私,因此被诬罢官。
C.元蒙大军攻占鄂州,李芾被起用为湖南提刑。知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都归附他,其友劝其弃官,芾决定留下。
D.德祐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局势更加紧张,他马上召募近三千人,还亲自参加指挥与敌人浴血奋战,誓不投降。
三、(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在古代建筑中,没有任何一种像古希腊和古罗马那样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和联系。
与微型、完美和富于诗意的希腊城邦相比,罗马帝国是冷静、实际和充满着扩张性的。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罗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它的建筑风格也随着领土的无边蔓延而远播。罗马人后来并吞了已经衰落了的希腊。罗马人不仅迷恋希腊的雕塑和绘画,也对它的建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全面希(腊)化”的时代,他们把希腊的柱子和匠师迁移到了罗马。但是希腊建筑的细腻优美情调显然不符合罗马人的口味,罗马不需要像希腊人那样,诗意地展示它的优美。罗马是君权至上的大帝国,需要足以表现帝国的强大和气魄的建筑,漫步在罗马遗址巨大的柱列间,人们会觉得自己像蚂蚁一样弱小,诗人爱伦坡的诗句“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正是一语道破了这两大建筑风格的真谛。
罗马大斗兽场在艺术成就上被谈论最多的是它的外形。我们知道,希腊建筑是建立在单纯的梁与柱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希腊人创造了柱式,帕台农神庙就是完美的体现。到了罗马人这里,他们更注重运用拱券,使罗马建筑可以产生复杂的跨度和开敞的室内空间。如果说希腊的建筑是艺术家的创造,那么罗马建筑则更类似于工程师的构想。
我们注意到,这座大斗兽场是用连接的拱券支撑的,在它的表面,罗马人巧妙地“贴”上了一层古希腊柱式,它在表面虽然只起装饰作用,却好像比拱墩更突出地起着实际支撑的作用。如果你用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去辨认,就可以看出原来罗马人是如此精通希腊柱式的语言内涵。他们把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让人感到它们在有力地支撑看上面巨大的重量。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显然是一种过渡,它们优雅地举起斗兽场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被罗马人恰到好处地发现和运用了。
在大斗兽场的外部造型上,罗马人为了实际的需要把希腊柱式进行了重新拼装,檐部变成了圆形斗兽场的装饰带。我们很容易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罗马的工程师借助希腊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他们追求美和文化素养的愿望。在罗马建筑中,希腊柱式一直被当作“形容词”来使用,因为安排得恰到好处,它们往往又好像具有“动词”的意义。更重要的,随着在大斗兽场形体上的希腊柱式组成的网格,展示了罗马建筑的“语法”。罗马建筑借助希腊的语言,表达了它的思想
(选自《大地之灵·罗马大斗兽场》,有删改。)
12.下列对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差异和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建筑呈现的气势与风格上,二者的追求是不同的。
B.古罗马建筑与古希腊相比,外形更加复杂多样,融入了更多技术成份。
C.在追求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感上,二者的需求是一致的。
D.古罗马建筑完全继承了古希腊的实用性,批判继承了古希腊的艺术性。
13.下面是有关希腊柱式的知识,请根据文意推断,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柱顶较高,柱头完全被装饰化,如花篮端放,花纹细腻。
②柱身纤细,如有弹性,呈现一副窈窕有装饰的女性姿态,轻快生动。
③柱身粗壮,质朴,简洁,表现了石材的个性,显示了男性的刚劲和优美。
A.①多立克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科林斯柱式
B.①科林斯柱式②爱奥尼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C.①多立克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爱奥尼柱式
D.①爱奥尼柱式②科林斯柱式③多立克柱式
14.对希腊柱式“形容词”、“动词”、“语法”意义的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支撑作用结构作用修饰作用
B.修饰作用结构作用支撑作用
C.修饰作用支撑作用结构作用
D.结构作用支撑作用修饰作用
15.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罗马人对古希腊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全面希化”,并加以改造,终于诞生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B.帕台农神庙是一座建立在柱梁关系的系统之上的完美建筑体,是体现诗意美的古希腊建筑的代表。
C.爱伦坡的诗句表现了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的不同风格,也表现了两国人面对世界的不同心态与情调。
D.古罗马大斗兽场融技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装饰性于一体,其建筑语言与建筑思想的完美结合堪称经典。
第Ⅱ卷(共105分)
四、(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xxx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xxx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晴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鸟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16.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店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4分)
18.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什么而言的?(4分)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6分)
五、(12分)
20.下文是某小区管理部门致全体居民的公告,其中有多处不当之处,请按文后要求把相关的标号填在横线上并加以修改。(4分)
为了加强小区管理力度,搞好环境卫生,本小区新建了多处袋装垃圾回收点。
①②③
从5月1日起,居民的生活垃圾用塑料袋一律包装完毕后,投入袋装垃圾回收点的
④⑤⑥⑦
塑料桶内,工业垃圾、建筑垃圾一律不准包装后投入。请与居委会联系后再行处置,
⑧⑨⑩11
千万留神。
12
(1)应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修改的五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应改为____________。
21.用“考生和高校”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3分)
前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增加了高校选拔人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考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因而受到高校和考生的普遍欢迎。考生和高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就“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危机与希望的世纪”一句话进行扩写,限80字以内。(5分)
六、(15分)
23.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5分)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①乔阳不闻,②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③欲与父母相欢娱耳,④何以愧为!”⑤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任选一题填空(4分)
①默写《咏柳》一诗并指出作者及其朝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
②根据内容写出作品及其作者、朝代。
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作者)那首有名的《绝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句丽鸟鸣鹭飞,自由自在;三句自己终日而对雪山,绝非故乡景色;四句眼看吴船,买棹无门。这四句乍一看来,好像各有不相干,却表现出一种思归不得的心情。2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二题。(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分)
七(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大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座圣殿,也是一个天堂。那些实现了大学梦的学子,自然也便成了骄子与宠儿。
据报载,某省高考状元进入名牌大学后,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专业考试无一门及格,最终辍学离校,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据报载,某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为谈恋爱,骗取父母种地得来的血汗钱,与其女友尽情挥霍,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据报载,某高校艺术系一高材生,为争取在芭蕾舞剧中饰演女一号,雇人将另一竞争者殴打致残。
据报载……
人们不禁迷惑了,我们的骄子与宠儿们怎么了?难道我们未来的社会就仰仗这样一些“精英”来主宰、支撑吗?
作为一名拥有大学梦的青年,请以“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1)立意自定。
(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可以写你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也可以编述故事,展开想象,抒发感情,表达自己对问题所持的态度。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北京市宣武区高三第二学期第二次质检
答案
1.C2.D3.A4.A5.B6.B7.C8.C9.B10.A11.C12.D13.B14.C15.A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芾字叔章,是广平人,生下来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就有影响。(随后)整顿祁阳县,该县被治理得很好,(又)被征召做了湖南安抚司幕官。当时永州盗寇四起,(官府)招降他们,一年多都未成功。李芾跟参议邓坰领一千三百人攻破了盗寇的巢穴,活捉贼首蒋时选父子而回,其他恶势力也随之平息。
整治湘潭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能不躲避权势,(使得)赋税劳役极为公平。后来入朝被皇上调派掌管德清县。
咸淳元年,调回临安府做府尹。当时权相贾似道主持朝政,前任府尹事无巨细都事先禀告才去实行,唯独李芾不禀报什么。福王府有逼人致死的事,贾似道竭力替(福王府)营救,李芾用写信的方式去再三申明自己的观点,(贾似道)最终还是将法放置在一边。李芾曾经外出视察火攻战具的生产情况,民有不生产这种战具的,问他为什么,回答道:“是贾似道家的人。”李芾立即用杖责打他。贾似道知道以后大怒,让谏官黄万石以贪赃罪诬告,(随之)罢免了他。
元蒙军队攻取鄂州,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各郡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县里授予他们一面黑旗,下令道:“作乱者斩于旗下。”百姓才安定下来。于是号召征兵,挑选壮士三千人,让当地的豪绅尹奋忠统领军队护卫王朝,另召民兵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贾似道兵败芜湖,于是朝廷恢复李芾官职,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州郡都已被元蒙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泪道:“我怎能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糊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虽然处在国事废弃的非常时期,可还想着用来报国的办法,如今有幸朝廷任用我,我应该把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祐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蒙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卒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箭石的伤害来督战。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多到了相堆叠,人们还是登城拼死一战。元蒙方面有来招降的,李芾杀了他来示众。
16.[C][F](每项2分)
17.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8.①对潘雪娥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上的依傍(2分)。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样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19.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1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隔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③“线索”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20.(1)应删去的一处是①(1分)
(2)应修改的三处是:
⑤处改为“一律用塑料袋”(语序不当)
⑥处改为“包好后”(语言不够简明)
⑨处改为“一律不准投入”(成分赘余)
⑩处改为“这些垃圾请与居委会联系”(表意不明,缺主语)
(11)处改为“处理”(用词不当)
(12)处改为“敬请协助”(语言不够得体)
以上六处任选四处修改。
(3分,对一处不给分,对二处给1分,三处给2分,四处给3分)
21.参考:考生和高校普遍欢迎去年开始试行的春季高考,一方面考生增加了……,另一方面高校也增加了……(前后内容不对应不给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2.评分标准:①将这句话看成一个观点;②扩写的部分应是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具体论据;③应从“危机”和“希望”两方面证明;④语言形式上无限制,可在原句前扩展,也可在原句后扩展。达到以上要求且语句通顺连贯可得满分,如不完全符合以上要求或语句不通顺,不够连贯要酌情扣分。超过5个字扣1分。
-----------------------------------------------------------------------
[参考答案]: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了危机与希望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人口增加三大难题的挑战,但科学、民主、发展的大趋势又将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23.[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①范乔佯装没有听见,②同乡惭愧地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地告诉同乡:“您在节日拿点柴,S③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④为什么惭愧呢!”⑤他通情理善开导,都像这样。(每句1分)
24.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贺知章《咏柳》)[评分标准]每句1分,作者与朝代共1分。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杜甫《绝句》)[评分标准]5处空缺(朝代与作者合为1处),每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5.(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或“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是指,作品在写景上是放开的,在含情上是不放开的。作为一首写景诗,本诗取景可谓“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作品分析,只给1分。
26.(60分)按xxxx年《考试说明》最新标准执行。

    以上《北京宣武区2019年第二次模拟试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北京宣武区2019年第二次模拟试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北京宣武区2019年第二次模拟试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