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唯物论&训练题

日期:2019-05-20  类别:学科试卷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唯物论
一、高考考点知识梳理与提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提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们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变革社会的活动也要以承认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随意地选择,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物质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
[提示](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2)客观实在性包括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两层含义。
(3)不能把客观实在等同于客观存在。
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
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
③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
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性的。两种这作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不承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前者,否定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4.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见辩证法部分)。人的主观能动性(见认识论部分)。二者的辨证关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提示](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2)要明确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但不能认为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
5.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略)。其哲学依据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其重要性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要把握好实际。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出发;要从多方面的客观实际出发;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主观主义(包括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反对经验主义)。第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从国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其哲学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实事求是的地位和作用(略)。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二者是统一的。
[提示](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应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2)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3)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提示]要注意不能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
二、针对性练习及解析
(一)选择题
践行“三个代表”永葆党的先进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回答1—2题。
1.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只要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就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2.我们党不断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这句话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加息、审计风暴、油价、电荒、循环经济等成为xxxx年中国的热门词语。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
C.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D.意识具有独立性
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详细勘测和对比,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回答4—5题。
4.我国科考队员首次确立南极冰盖最高点位置,举世瞩目。这是我国20年极地科考努力的结果,许多队员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说明
①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②人们能够改造客观世界③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④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D.①③④
5.我国“极地人”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必将与“航天精神”、“女排精神”、“奥运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凝聚在一起,激励着我国人民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这表明
①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没有精神不行②精神可以转化为物质③有了精神就可以取得胜利④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xxxx年9月16—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回答6—7题。
6.《决定》明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与意识是辨证统一的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7.《决定》还提出:“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这意味着干部考核将告别传统的“政绩标准”和“GDP崇拜”。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办事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B.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从人民群众的想法出发
C.正确的评价标准可以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性质的意识对事物的作用不同
最近一个时期,以x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条主线,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同时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联系,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回答8—9题。
8.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反对错误的政绩观,重形式轻务实,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是错误政绩观的表现之一。这种做法
①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②是主观主义的表现③对人民的利益不会有任何影响④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9.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①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②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④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xxxx年12月29日,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的163名委员,以全票通过议案,决定将《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提请2005年3月5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使用法律手段阻止“台独”活动。回答10—11题。
10.为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反分裂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适时的。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和利用规律
C.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相统一的结果
D.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
11.全国人大启动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程序,受到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人、华侨的拥护和支持,认为反分裂法将是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的有力武器。而以陈水扁为代表的“台独”分子却称反分裂法实质上是“战争法”、“并吞法”。产生两种不同声音的原因在于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B.立场不同
C.思维方法不同D.知识构成不同
专家表示,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存在很大困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工业化,我国的资源需求量将接近世界其他国家资源消费量的总和,这是难以为继的。回答12—13题。
12.上述材料的分析说明
A.意识可以先于物质而存在B.人们能够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预见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13.面对上述情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由此可见
A.人类有时只有听凭自然的摆布B.人类可以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
C.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D.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改造自然的基本前提
14.xxxx年年初,国务院将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注资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这种注资方式在世界上也是崭新的,通常情况下是不用的。但现在中国宏观经济稳定,外汇储备充足,有其可行性。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体现了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②一切从实际出发③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④进行创造性思维是必要的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xxxx年12月1日,是第17个世界“爱滋病日”。“关爱妇女,抗击爱滋”,成为今年的宣传主题。回答15—16题。
15.由于爱滋病知识的极度缺乏和对爱滋病感染的盲目恐惧,导致爱滋病人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和理解,以致酿成许多悲剧。搞好“关爱妇女,抗击爱滋”的宣传对改变这一现状意义重大。这表明
A.利益立足点不同导致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B.意识对事物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D.意识是对事物的反映 
16.在第17个“世界爱滋病日”到来前夕,以及春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看望爱滋病患者。根据上题中造成悲剧的原因并联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做法,给我们对待爱滋病的启示是
.A.要把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B.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打击各类犯罪
C.要加强对爱滋病人的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机制
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
 xxxx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尔代夫等国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回答17—18题。
17.这次海啸之所以给印尼等国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主观上看主要是这些国家缺乏预警机制以及沿海人民缺乏有关海啸的知识。这告诉我们
①人类应该主宰自然界②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③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学习科学知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③④
18.地震、海啸等监测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了人们对灾害的快速反映能力,但目前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这说明
A.地震发生没有规律可循
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
C.人们的认识能力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D.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二)非选择题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和推行行为规范,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运用所学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国家为什么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意见》中所提出的措施有哪些合理性?

20. xxxx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给印度洋沿岸的一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灾害发生后,受灾各国以及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2005年1月6日召开的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和国际组织的代表纷纷表示,将致力于建立海啸预警机制,避免悲剧重演。
从印度洋强烈地震和海啸带来的巨大灾难以及灾后人们的紧急救援等活动,谈谈你对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

参考答案
1.A。本题强调了“三个代表”作为一种意识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的道理。C、D是错项,B不符合题意。
2.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的落脚点:保持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A不属于唯物论,舍去。从“与时俱进”的含义看,只能选D。
3.B。“热门词语”是xxxx年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体现了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故选B。A说明意识与人脑的关系,C是指意识的起源,均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4.C。科考队员认识到南极冰盖的最高点位置,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牺牲,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①③符合题意。②属于改造世界,不是认识活动,④说法不科学。
5.B。本题考查了精神的作用,很明确选①②③。另外还可以用排除法排除错项④。
6.A。本题考查了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适应我国社会的变化,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安定团结,是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增强的结果,体现了意识的反作用。因此B、C、D皆片面。
7.A。要制定的新的考核标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符合规律,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告别传统标准,意味着解放思想。所以选A。B、C是错项,D不合题意。
8.C。重形式,轻务实,是形式主义的直接表现。同时,大搞“形象工程”等,实质上是为了个人的虚假政绩,而不顾人民的现实利益和经济的长远发展,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故选①②④。③不符合事实,应舍去。
9.D。本题是一个基础题,只要教材熟,不难选对。④是主观因素,不合题意,直接舍去。
10.A。解答本题,要抓住一个关键词“适时”,其含义,是指符合时代的需要,体现的唯物论道理即A项观点。规律不能创造,因此B项错误。C、D不是唯物论观点。
11.B。“台独”分子与爱好和平统一的华人、华侨对制定“反分裂法”出现了正误不同的两种看法,是其根本利益不同的反映,与思维方法、知识构成无直接联系,故选B。A项观点是指尽管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其观点都正确,不合题意。
12.B。本题答案比较明确。专家对2020年能源供求情况做了预测,只有B符合题意。而且A项错误。
13.D。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紧张的矛盾,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和谐。这种“和谐”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因此,应选D。A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B、C不合题意。
14.C。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从唯物论的角度,首先排除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据此可再排除③。因此只有选①②。另外,也可从正面找答案。材料中的注资方式,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大胆采用的一种方式,既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体现了解放思想。
15.B。本题考查的是意识的反作用。由于缺乏爱滋病的知识,酿成悲剧;加强正面宣传,形成正确的认识就可以改变这种现状。这说明不同意识作用不同。因此,C项片面。A、D是指意识对事物的反映,不合题意。
16.A。悲剧产生的原因,是缺乏科学知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爱滋病患者的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因此,只有A当选,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
17.D。这次海啸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有两个。缺乏预警机制,说明人们没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缺乏有关海啸的知识说明学习知识、认识规律的重要性。所以应选D。②是迷惑项,物质不依赖于意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故①不选。
18.C。目前,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测,说明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受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故选C。A、B两项错误。D强调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合题意。
19.答案:.(1)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求青少年要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以正确的思想意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
(2)①反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和特点,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一措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要求。②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抓紧修订和完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符合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道理。③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
解析:解答本题的两问,首先要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明确用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的限制性要求。第(1)问,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调思想意识的重要性,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就是正确意识的作用。答题思路是先答相关哲学道理,然后根据所用的哲理对应分析思想道德建设对青少年的作用。
解答第(2)问的难点在于明确设问中的“措施的合理性”实质上就是指这些措施符合哪些唯物论道理。第一步,先仔细审题,找出措施是什么。第二步,把这些措施与相关的唯物论道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20.答案:(1)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震和海啸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2)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是由于人们还无法全面、正确地认识地震活动的规律,才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趋利避害。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致力于建立预警机制,避免悲剧的重演,就体现了这一道理。
(4)总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起来。
解析:本题设问的指向性以及考查的知识点都非常明确。解答的关键是,一要准确全面地理解、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二要紧密合理地联系材料中的“地震的发生”、“巨大灾难”及“救援活动”的内容。地震的发生体现了规律的必然性、客观性;巨大灾难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没能正确认识地震活动的规律,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可抗拒性。这就是说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灾后的紧急救援及致力于建立预警机制的活动体现了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总之,海啸造成的灾难及灾后的各种活动,是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生动体现。

    以上《&唯物论&训练题》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学科试卷»&唯物论&训练题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唯物论&训练题》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