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故都秋》说课稿(精粹版)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一、说教材

1、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极具情感意蕴的著名散文,部颁四版语文新教材之所以把它编排在下册第一单元的首篇,是因为此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散文的鉴赏,而此前上册第一单元已进行过《荷塘月色》等散文的欣赏,故本文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更深层次地解读作者的情感,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独特的心境,培养审美情趣。此外,本文是单元之首,教学上还应有示范作用,还必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这是一篇颇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散文,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品味、领悟作家蕴含于秋景中的独特心境。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进一步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其中(1)属情感目标,(2)(3)属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这一故都的秋的特点,将自然“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达到了“物”、“我”之间的完美统一。教学本文,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些,但这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1)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技工学校一年级学生。他们是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后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性,对散文也并不陌生,第一学期刚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虽然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认为在感知语言、情感体验方面的悟性尚可。教学前我将要求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去感知品味课文,努力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三、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鉴赏文中独特的景和情,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其次,教学中将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以此来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诵读品味法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努力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披文入情,析文明理。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诵读,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2、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品味课文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五、说程序

(一)、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思考题,列出全文提纲(见课件)。要求学生上网查找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做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

(二)、课堂活动

1、导入

移情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画面,和同学们一起回忆欣赏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氛围,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见课件)。

2、诵读

先放课文第二部分内容的录音,指导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接着让学生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用一个字概括作者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见课件)。

3、辩论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学生展开“纵观全文,你认为本文的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的辩论活动。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开展辩论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见仁见智。教师此时通过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有关知识介绍,结合课文“景”和“情”进行归纳: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是含着眼泪的微笑(见课件)。

4、品味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写景语段,反复诵读,揣摩品味,然后与同学交流自己欣赏的原因和方法。教师以“庭院秋景”片段为例,从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上进行点拨,然后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教师再作归纳,使学生懂得品味和鉴赏的方法(见课件)。

5、探究

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读者组,一组为作者组。让学生在刚才感知品味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课文,读者要向作者提出问题,作者要作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先思考探讨,然后“面对面”问答。这里教师要作好随机引导、点拨,可以限制一下探究的大致范围。

6、归纳

以自我归纳——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程序,让学生自己谈谈本堂课的收获。我将引导学生,不要面面俱到,就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即可,然后,教师作总结归纳。

六、自我评价

在本文的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理念,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以多媒体课件等为教学辅助手段,以整体感知和品味鉴赏课文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我仅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以上《《故都秋》说课稿(精粹版)》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故都秋》说课稿(精粹版)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故都秋》说课稿(精粹版)》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