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 说课稿 评课稿 教学反思 学科试卷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醇厚中原韵》说课稿(5)3

日期:2019-05-20  类别:说课稿  编辑:学科吧  【下载本文Word版

醇厚的中原韵
教材来源:
本课选取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音乐鉴赏模块p28—p33页数)
教学背景:
教材分析
1、《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传在山东临沂地区,后传遍全国。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在山东沂蒙地区出现了一个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的xxx武装组织——黄沙会。为了揭露黄沙会的xxx面  
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  
,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歌曲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  
的歌词改为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歌名定为《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由四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两小节。除了第四乐句外,前三句的节奏基本相同,而第四乐句的变化也是为了歌曲最终的稳定需要。因此,其结构形式工整、严谨,具有方整性的特征。从音乐的逻辑上看,每个乐句的尾部都有一个依势下行的拖腔,并且四句拖腔的结音依次收束在re、do、la、sol这四个音上。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  
这首歌曲,在音响资源中提供了两个演唱版本。其一是由王世慧演唱的。她采用方言、按原小调的四四拍演唱,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其二是由彭丽媛演唱的是这首歌的一个变体(三四拍)。演唱时不仅在速度上有所变化,处理得也比较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  
2、《王大娘钉缸》  
在河南昌邓县、息县、商城、固始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地花鼓。这种地花鼓多由一旦一丑合作表演。其演唱内容多为北方各地流传的生活小调。《王大娘钉缸》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歌舞曲。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一来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表现了老百姓的真实情感和对生活的现实性追求;二来是它的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王大娘钉缸》彩用了上下句的结构形式写成。从整体上看,上下句均为6个小节,彼此呼应,显得工整平衡。如果从上下句的局部看,它们的唱词与衬词部分,明显地增强了歌曲的明快、轻松,诙谐和的色彩。从旋律的运行逻辑上看,上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徵(sol)音上,其衬词部分,结音落在商(re)音上,给人以不稳定的感觉;下句的歌词部分,结音落在宫(do)音上,明显地产生了发展下行的动力需要,其衬词部分,结音回到调式主音——徵(sol)音上,给人以完满结束的感觉。  
这首歌曲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  
3、《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  
与《沂蒙山小调》相比,《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歌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但是《孟姜女哭长城》的四句,采用了“商-徵-羽—徵”的结音顺序。徵音的两次出现,都有一定的稳定感觉。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两句式向四句式过渡的痕迹。而《沂蒙山小调》的四个结音,是按“商—宫—羽—徵”的逻辑顺序发展的。它更明显地表现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形态。
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学生总体上看相对其它高中校整体素质还比较好的,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音乐课的学习,无论是在音乐听觉反馈上或是在文学理解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在音乐的学习上有了一个较高的的要求,他们希望听到的是具有深度富含哲理性知识、经典的作品。本课《醇厚的中原韵》前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已经学过《高亢的西北腔》和《独特的民族风》有了一定的基础。
2、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这是鲜现在学生存在的共性。由于大量的通俗音乐铺天盖地的冲击下,现在的学生对传统音乐,尤其是我国民族音乐能有兴趣接受的已经廖廖无几了。要想让学生多学点中外传统音乐,教师重点考虑在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结合当前音乐锐点和本课的重点,在欣赏音乐时给学生注入新鲜音乐学业,激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本课是新课,虽然高中课改已经三年,但对于本届高一学生来说还是非常新的课程,在短短的45

分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如何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本班学生的教学,使师生能进行互动成为首要任务,进而才能上好这节课。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的风格,认识“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运用聆听、模唱、比较,进行逐层探究,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感受、体验中原民歌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认识民歌的地方风格与生产劳动、语言特点
的密切联系,民歌的地方风格突出表现在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因素上。
过程与方法:
体验:聆听、节奏练习、演唱中原地区民歌
比较:“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差别
3、探究:用已学知识分析中原地区民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体验中原地区民歌,初步尝试并养成用音乐要素去分析民歌的意识
2、知道中原地区民歌是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喜爱民歌,增进学生对中原地区民歌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
1)、通过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情绪
2)、在鉴赏音乐中使学生初步了解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和民歌流传的变异性。
3)、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教学难点:
1)、从聆听音乐作品中分析出民歌与创作民歌之间的关系
2)学习了解民歌的创作手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六、教学方法:体验、比较、讲授、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钢琴、歌唱
课时安排:1课时
七、学习指导策略
认真读教材,把课上所学变为所用,如:运用音乐要素及相关的音乐知识感受、体验、探究中原民歌的音乐特点;在原有会唱的民歌基础上至少学唱一首新的中原地区的民族,懂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及对歌曲创作的影响。能够说出民歌与原生态歌曲的差异,进而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前的课堂导入
引出本课教学内容
作品《沂蒙山小调》的学习
学习音乐作品《王大娘钉缸》
学习音乐作品《孟姜女哭长城》
深入学习中原民歌
拓展:
1.教师运用课件播放《歌唱而小放牛郎》
提问:
这首歌曲唱的故事发生在哪里?
引出课题:教师出示地图,指出中原地图范围。
导入本课教学内容
《沂蒙山小调》
分析《沂蒙山小调》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形式
引导学生从作品乐句的结构、结束音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
教师范唱《沂蒙山小调》

2、老师播放《王大娘钉缸》歌曲,要求学生思考歌曲中歌词、旋律的特点,之后回答。
歌词方面:
旋律方面:
教师弹琴带领学生唱出全曲。,引导学生找出与歌曲《好汉歌》《王大娘钉缸》之间的联系,从而懂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及对歌曲创作的影响。引导学生说出这首歌是《好汉歌》的创作素材。
最后引导学生从作品乐句的结构、结束音等方面入手分析作品。
3播放短片了解孟姜女的故事。
老师完整播放歌曲宋祖英演唱《孟姜女哭长城》。
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找出其与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之间的联系,从节奏,旋律速度间的区别。
引导学生说出民歌与原生态歌曲的差异
聆听.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打出《沂蒙山小调》节奏并视唱谱例,并积极参与歌曲展示。
按老师的提示进行客观、积极的配合。
学生打出《王大娘钉缸》节奏并视唱谱例,全体学生演唱
认真聆听作品,积极思考问题,最后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回答问题。
学生能够说出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关系
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分析中原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中原民歌的歌曲的结构、创作方法、调式等方面的知识。
认真聆听歌曲,在老师的引导找联系,进而懂得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及对歌曲创作的影响。
认真聆听歌曲,在老师的引导找联系,进而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学生总结
用《歌唱而小放牛郎》作为导入可直接切入民歌体裁引出课题
调节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同时也为本课的教

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铺垫。
锻炼学生鉴赏分析歌曲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演唱全曲,能够培养他们视唱,节奏的能力。分析作品的能力
同一歌曲不同人演唱效果不同的比较、评价,在培养学生歌曲鉴赏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更熟悉歌曲,为下面的分析做准备。
更清楚地理解作品。
进一步了解中原歌曲
培养学生歌曲鉴赏能力的同时,也同时具有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图:

    以上《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醇厚中原韵》说课稿(5)3》范文由学科吧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科吧»说课稿»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醇厚中原韵》说课稿(5)3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学科吧 如对《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醇厚中原韵》说课稿(5)3》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