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是推行素质教育的训练目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从学会到会学,就具有潜在的创新能力。会学,同时也会乐学、好学,有学习的主动性,善于选择和取舍学习的内容和范围。紧张而轻松的心境,会伴随他们的智力生活,很多时候,“不好教”的孩子会学、会思考,并不是教不好的孩子。教师应因材施教,就可能匠心独运地把“好教”的孩子转变成“不好教”的孩子;把“不好教”的孩子,进而培养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孩子。
(摘自《长沙晚报》2009.9.29)
心理漫谈
适度快乐的人成绩更好 有点小烦恼的人更健康
美国科学家发现,与无忧无虑的“乐天派”相比,有些小烦恼的人反而更健康、更富有。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迪纳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在96个国家对12万人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他们的生活满意度(10分满分)和收入状况,结果显示,生活满意度为8~9分之间的人比10分的人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项调查是针对美国数所大学的学生展开的,结果表明,最开心快乐的人虽然最善社交,但是在学习成绩上却低于适度快乐的人。研究还发现,虽然快乐的人比易怒、低沉的人更健康,更易成功,但生活中有些小烦恼,而依然保持乐观的人,健康状态更好,寿命也更长。
究其原因,迪纳博士表示,那些最快乐的人,容易满足现状,在学业和工作上的进取精神会略显不足;盲目乐观,也会让人们忽视对健康状况的关注;太过快乐还会让人处于兴奋状态,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过度刺激;另外,盲目乐观的人还喜欢寻求刺激和冒险,这样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表示,生活中要学会做个快乐的人,但也要存有忧虑意识。
(《广州日报》2009.8.24)
最坏地打算 最好地努力
郑正文
中学时代有位好友学习成绩总是稳居年段前三名,她功课认真扎实,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从未失手。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她面对任何考试肯定像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沉着冷静、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事实恰恰相反,她在每次考试前总会紧张不安,唠叨自己可能考砸,认真得有点苛刻地复习复习再复习。等到考试成绩一公布,她的分数仍然遥遥领先,以至于我怀疑她在考试之前的紧张是否是虚伪的谦虚。
显然,她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optimism),面对考试从来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过。典型的乐观主义者在遇到困难时,总是阳光开朗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而典型的悲观主义者则愁云惨淡忧心忡忡,担忧自己可能失败。同样是面临问题,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倾向于使用直接的应对策略,迎头而上着手处理解决问题;乐观主义者也使用更多积极的应对策略,例如向亲密朋友诉说自己的感受来化解内心焦虑。因此,乐观主义者面对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能更有效地应对,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从预期自己可能失败这点上看,我的好友更像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临近考试紧张焦虑,设想自己的考试成绩会有多糟。不过她是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者(defensive pessimism),与只是想到失败的悲观主义者不同,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对失败的预期只是在应对问题即将来临时所使用的一种策略。悲观主义者在困难面前更可能采用分心、否认的策略,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问题不存在逃避现实。防御性悲观主义者虽然会想到失败,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想失败,之所以设想所有可能糟糕的后果,是为了以此为动力努力做到最好。
对防御性悲观主义者来说,努力的动力不是来自对成功之后掌声和鲜花的飘飘然臆想,而是来自对失败带来惨痛和毁灭的恐惧。在参加考试或比赛之前,他们对自己表现的预期往往比大多数人都要糟,告诉自己在即将来临的任务中可能不会做得很好,为可能的不好结局感到焦虑和烦躁。他们对考试或比赛的结果设置较低的预期,一方面可以让自己做好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万一失败真正发生,所遭受的打击就会小一点,另一方面如果成功真正到来,所体验到的甜蜜也将更多。
有的人生来乐观,有的人天性悲观,人与人之间秉性如此不同,甚至影响到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方法大相径庭。当我们发现周围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不同,不必大惊小怪,也许他们需要使用一种适合自己的策略。往最坏的方面想对我们当中一些人来说完全没必要,却可以帮助我们当中的另一些人做到最好,与虚伪的谦虚无关,一切在于人性的神奇。
(原载于《心理月刊》)
教育案例
不能剥夺我和学生在一起的权利
彭薇
近来,“班主任批评权”这个新概念引起了各方热议。班主任怎么做,该用何种方式方法批评教育学生?在上海,有这么一位教师,以自己47年班主任的经历,出色回答了这一难题,他叫周士良。他批评学生,幽默风趣,柔中带刚,极富语言魅力。年过花甲的他,内心一片晴朗,心态永远年轻。
批评,入耳才有效
周士良是生物老师,授课不多,但每天都会和学生在一起,孩子们管他叫“周爸”。一天,两名男生课间打起架来。与一般老师训斥学生“为什么打架”不同,老周两手分别揽着两个孩子的肩膀,微笑着说:“听说你俩刚发生了肢体交流,交流当然是要传递信息,你们是在传递文明信息还是野蛮信息呢?”两个孩子一下子被逗笑了,其中一个马上举手说:“周爸我道歉,是我先动手。”周老师说,孩子知道主动认错,就说明教育有效了,再进一步讲道理就能入耳了。小王是个“拖拉王”,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家长都拿他没辙。周士良和他“约法三章”:“从今天起,你是领导,我是秘书,我会尽职尽责。”从那以后,周老师管小王叫“王导”,总是提醒:“王导,作业别忘带,黑板擦了吗?”小王不好意思了,慢慢改掉了坏习惯。前几年,周士良带班时,发现有个学生经常考试作弊。让学生写检查,甚至撕掉试卷,很多老师会这样处理,老周却说:“孩子,你这是在埋定时炸弹啊。今天考试翻船了,这不要紧。但你知道吗,作弊就是不讲信用,走上社会后你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没有谁敢录用你的,因为你失去了‘诚信’这个好伙伴。”进而,他打了“文盲”的形象比喻:“过去的文盲是不识字,现在的文盲是不会学习。只有善于总结和借鉴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不是靠作弊来投机取巧。”学生连连点头。
教育,从做人教起
周士良独特的教育方法,源于他的理念:“人才人才,‘人’在前面,‘才’在后面,一切要从做人开始。”他说,责任不只是“天大的事”,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好了,也是个有责任心的孩子。吃饭这点“小事”,他也是谆谆引导。学生挑食,总嫌饭菜不好吃,剩下的饭菜全部倒掉,周老师和他们讲“一粒米、七担水”的道理,讲插秧、耘稻、收割的辛劳,讲各种菜的营养搭配。他一边说,一边带头津津有味地边吃边称赞:“好吃,好吃”。周士良的家访,从不提前打招呼,都是突然“袭击”。一天,他在五角场附近转悠,看看时间还早,在饭馆吃了碗面,就跑到学生小刘家去了,进门就喊:“来,做几个俯卧撑”,以检查学生暑假锻炼情况。原来,老周“偷袭”家访,是要看看学生的表现是否和在学校时一样:“要教导他们表里一致,不能当‘变色龙’。”
班主任,一生的职业
40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曾经有多次晋升机会,都被周士良婉拒,理由很简单:“不带班级,我浑身难受。不看见学生就要失去灵感,当老师会没底气。”市二初级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史美彪说:“班主任工作是琐碎又操心的活,一些年轻教师都不愿意做,但倔老周却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剥夺他和学生在一起的权利。”
【记者手记】
周士良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班主任,在教师中有些“非主流”。他没有进过师范院校,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学,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为师魅力。和老周在一起,你能感觉到他对教育、对学生的热情。说起学生,老周总是神采飞扬,如数家珍。他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教育感悟和心灵火花,看到有意思的词句或概念,只要是有利于教育学生的,他都会记录下来。采访中,记者总试图问“你有什么方法和经验吗”,他说经常也有年轻教师跑到他跟前诉苦:“我们模仿你的方法,总是学不会。”老周的回答很质朴:适合学生的“万能药”是没有的,但爱与尊重却是他们所需的。教育像一座花园,百花齐放,没有统一模式,是否能教育好学生,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聪明程度,而是“投入度”,就是肯不肯付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