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32条建议 中国教育学会调研组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改革
1.全面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教育在提高人的生存能力和国家综合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都是把教育当作国力的基础来看待的。我们要充分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意义。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时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促进教育公平,扩大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到2020年15岁以上的公民受教育年限从现在的8.5年提高到12年,较大地提高国民素质。
2.在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时把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基础性、长期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特点。发展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改善民生、增强国力的基础。义务教育虽已全面普及,但仍面临提高普及程度和提高质量与效益的双重任务。在规划整个教育发展中,我们仍要把基础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原则。我们进一步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和人文性。实现人有所学、学有所教、教有所成的目标:人有所学强调公民的责任、义务,凸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学有所教强调社会、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要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实现教育公平;教有所成强调办学者、教师和家长的责任,要因材施教,适时施教,实施成功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效率,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3.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立意很高,具体到学校来讲,就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教育要以人为本,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当前特别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确立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建立健全德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网络;在抓好思想品德政治学科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充分发挥各门学科课程的德育综合影响力,强化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大力提倡开展生动活泼的有实效的德育活动,改变僵化、低效、程式化的德育模式。选拔品学兼优的教师任课,高度关注德育课教师成长;高校要为中小学输送更多优秀的德育课教师和德育干部。
5.建立政府推进素质教育问责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以单纯的升学率、名牌率评价地区和学校,不给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率的指标。地方党政领导首先要带头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政绩观。要以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投入、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作为评价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的内容;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在上述诸方面发生严重偏差时,要追究相关人员的领导责任。为推进素质教育问责制度,必须对主管教育的党政领导和各级教育行政干部进行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培训。
二、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公共财政体系
6.建立政府主导的多来源的公共教育财政体系。国外有句名言:“政策就是拨款。”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性不是靠文字描述来体现,而是靠财政投入来体现的。教育经费占GDP 4%的目标早已确定,纲要应规定在2012年实现,并在2020年达到5%。按照公平的成本分担原则,合理制定非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收取标准。成立“中国教育银行”,给予捐资教育事业以税收优惠,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作为教育财政的补充。明确各项教育收费政策规定;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施“教育券”政策;合理吸纳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真心实意扶持民办教育,实现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制定《捐资兴学法》。
7.切实解决高中办学经费不足问题。目前许多优质高中政府拨给的教育经费只占学校总经费支出的40%左右,其余部分均由学校自行解决,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尽快制定优质高中合理收费标准及办法,同时实施高中阶段贫困生资助政策。
8.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水平。按照相当于教师基本工资5%的数额,专项下拨教师培训经费。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要强化教师教育经费政策导向。
9.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确保农村合格教师的工资由政府承担。2012年兑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规定。“xxx”以前实行地区工资类别制,边远地区工资比沿海地区高。建议对教师工资制度采取这项政策,提高老少边穷地区教师的工资,或给予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使其实际收入不低于城市同级教师,以吸引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建立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给予照顾。农村教师编制要与城市教师编制统筹考虑。提高教师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环境。分地区制定《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标准》,明确具体要求,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10.增加教育投入,尽快解决中小学班额过大的问题,并逐步推进小班化。目前存在的中小学班额过大现象集中反映了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的问题,影响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新型教育教学方式的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是基础教育阶段保障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需要加大投入,限定班额,2012年做到中小学不超过45人,2020年中小学不超过35人。
三、加强教育制度创新,完善教育结构
11.建立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建立和完善以公办教育为主体、多种形式办学的教育体制。切实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政策,进一步鼓励并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改进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
12.制定《学校法》,进一步明晰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扩大和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转变政府管理基础教育的职能,不断提高政府对于基础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实行学校非行政化,取消学校和校长的行政级别,聘任有丰富教育背景和组织能力的人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加强学校的民主化建设,积极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充分发挥学校在微观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方面的主体作用。
13.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对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作用。推进家长的有效参与;以社区或共建单位为平台,整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资源;鼓励社会机构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到学校改革和发展中来;建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规定一些主要社会部门的教育职责;发扬整个社会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表彰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人士。
14.重视教育研究,促进教育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支持系统。鼓励高等师范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到基础教育第一线,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结合,密切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各教育社团和专业学会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专业引领和先导作用。
15.积极倡导和有效推进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学制。义务教育阶段是一个整体。建立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有利于统筹课程安排,同时可以避免小学升初中的择校压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九年一贯制学校可以同校一贯,也可以异校一贯或多校一贯。九年一贯可以五四分段,也可以六三分段。农村初中可以采取多种办学形式,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16.优化教育结构,打破普教与职教的藩篱,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将当前教育与未来就业联系起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衔接、渗透、融合,克服“非普即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动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鼓励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的建设。积极搭建普通高中、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之间互通的“立交桥”,包括建立学分制并互相承认学分等。非义务教育阶段可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更多的人有学习机会,并为离开学校的人返校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开辟途径。
17.振兴高中教育工程。改变多年来国家对高中教育关注程度及政策指导相对薄弱,出现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两端凸起、高中教育中部凹陷的状况。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对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高中教育不仅要为高等院校输送优秀生源,而且要为社会直接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因此,高中教育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和价值。高中取消文理分科,实行学分制,指导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选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