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有这样的数学老师
——纪念马小平
去年班主任节前夕,也就是9月8日,我去郊外的一座禅寺参加了一场名为“寻找一线教师的声音”的座谈会。 会场外有一块展板,上面写着“马小平老师追悼会”,一张沉稳霸气的照片,几行简单的介绍。 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个老师。 整个下午和半个上午,他的朋友、女儿、学生都在为马老师哀悼,言语中充斥着各种赞美之词。 虽然我不喜欢这些“英雄榜样报告”这样的悼念形式,但我也渐渐形成了一种好奇心:什么样的老师才能赢得如此毫无保留的赞美? 毕竟二十年前,有的中学生是他教的,有的朋友跟了他十几年,有的同学认识了好几年。 追悼会的组织者王英去年2月无意中发表了一篇文章。 在文章中听说过。
回去后,我开始查资料,一篇篇描写马老师的文章,从一言一行和一件小事中逐渐“认识”马老师,这才发现,这些赞美并不过分,也希望能穿越岁月,好好享受马老师教的英语课。 他就是钱立群先生“他所见过的学校教师中,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的一位教师”。 钱老师还说,“在我接触过的校长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印象非常深刻。”
不久之后,《中国青年报》在“冰点特辑”中以“孤独的教育者”为题对马小平进行了报道,发人深省。 而此前,《南方假期》《一位教师的“教育家梦”》首次对马小平的生平和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介绍。 这两家负责任的媒体已经有效地、广泛地传播了马小平老师的事迹,但我们还是想用自己的方式,通过他的中学生、他的母亲、同事的口述和同事们,向逝去已久的老师——致敬! 特刊这篇文章。
马小平生平:
1953年生于江苏南京。
1968年至1978年,长沙宁乡清溪茶场知青。
1978年至1982年,长沙师范大学英语系中学生。
1982年至1986年任长沙市宁乡市第五中学英语班主任。
1986年至1992年,南昌中学数学班主任。
1992年至2002年,广州市中山小学数学班主任。
2002年至2012年,四川成都分校数学班主任。
2004年9月,患肺淋巴肉瘤。
2012 年 1 月 16 日逝世。
——据《心灵国度的守望——马小平》(李良珍,《教育家》杂志2012年5月号)
穿西装教《呐喊》
马老师从事英语教学近30年。 坚持并不难。 马老师的履历上没有任何官职,一生只当过教师。 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成功。 但实际上,马老师在过去六年的英语教学中,坚持了很多内容,非常吃力; 而他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他的中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左立:1989年,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进宿舍的时候,他穿着一件衬衫。 那时候他30多岁,就是我们印象中鲁迅先生的形象。 它非常适合。 当时,中学正在进行教改,要求每位老师都用普通话授课。 不过,马老师以前是用湖南话上课的。 说了大概5句话,他把课件拍在桌子上说:“不行,我不能再讲下去了,我不在乎我在中学喜欢什么,我不在乎我评论中班主任要不要,换个当地语言就好了。” 2012年,湖南中学建校110周年,回忆起这节课,很多朋友都说,上一节课印象深刻。
他的课不仅在课内,也在课外,不断地影响和熏陶着中学生。
左立: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女生跟妈妈闹矛盾离家出走。 那是冬天,马先生带着我们的朋友,冒着深夜的南昌秋雨,找遍了长沙的小巷子和紫江两岸,终于找到了他。 那种女儿当时好像很想往河里跳。 他不仅救了自己的命,还给我们全班上了一堂生动的生命价值课。
1989年,马老师只教了左力一年。 到2009年,左丽已经20年没见过老师了。 听说老师病了,她带着妈妈从北京到上海看望老师。 一进屋,马老师就喊她的名字“左丽”!
穿越人穿越自己
马老师在《让生活充满阅读的乐趣》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学生不被感动,问题出在数学课上,因为我们的英语课老师不会被感动,因为我们经常说谎和空话。 久而久之,中学生的思想就会变得僵硬。
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感人的人,一个讲故事的人。 当你把自己的快乐、痛苦、智慧传递给中学生,中学生怎能不爱读书?
在他的课堂和生活中,有很多这样感人的瞬间,这也是他“最受中学生欢迎的老师。许多中学生毕业后仍尊他为师,精神上视他为父兄,并以他为人生的老师。作为目标。 (马小平的大学好友卜彦贵)
黄素珍是与马老师进行深入交流的中学生之一。 她不是马老师即将上中学的学生,整个中学她只听了马老师讲课五次左右,但中学时她和马老师的交流让钱立群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奇迹”。 如今,黄素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她曾经这样写信给马老师:
老师,您曾经说过您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谁是理想主义者? 是否可以摒弃一切声色的追求,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呢? 是否只是在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困境与慰藉? 老师,上了您的课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我将毕生奉献于教育事业,就像您平时把这些美好的情感奉献给中学生教务长一样,哪怕我穷一辈子! 这是一份真诚的承诺,您必须对自己负全部责任!
她和马老师的情谊亦师亦友。 老师对中学生太严厉了。 她很害怕,想请老师缓一缓,“请不要肆意燃烧自己,请珍惜你的力量,就像你的精神一样”。 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她默默揣测着老师坚持的孤独,以及自己牺牲生命却收获甚微的孤独。 她说:
马老师在我的信中提到了一个问题。 他明明是和中学生同舟共济的,从河的这一边渡到另一边,可为什么他经常去河的另一边,而中学生却在河的那一边同舟共济?其实,这个班级是一艘孤舟。 一艘只能被河水沉没的船,他要跨过自己以外的人,而他不是这艘船的领航者。
心中激动,如火般燃烧
现在跟随王晓明攻读博士学位的王翔。 在北京大学,是马老师的中学生。 钱立群钦佩他的文采、思想的独立和对生命尊严的深刻理解。 正是通过了解王翔假如我是语文老师,钱立群说:“我知道中学生这么好,是因为有一个好老师。” 王翔和马老师的对话也达到了相互尊重的程度,他对马老师说:
你头上有着很强的少年知性,很不一般的东西。 你有东西在燃烧。 你们这些小伙子能到现在这么有知性,可是心里却不平静。
马老师听到这个消息,立马回应道:
我一生都在追求一种我无法达到的境界。 我总是追求智慧的东西,却对不智慧的东西很反感。
王翔说:
你怎么解释这个? 只能说是有一种内心的压力让你这么做,一种对美的本质追求让你这么做。
马老师接着是这样提到王翔和他自己的:
你也有这样一个燃烧的智慧。 而你的燃烧是在燃烧你自己,只是你往往不让别人感受到,而我的燃烧却往往是别人感受到的。 这可能与我作为班主任的工作有关。
王翔:最讨厌的是无聊的东西,最讨厌的是官僚主义,最讨厌的是装腔作势。 这三个我用的最多,因为他在这方面的心态非常强。 他最喜欢有天赋和精神力的东西。 他与他看重的中学生和朋友保持着这些心灵交流,一种纯粹的心灵交流。
我一直认为他有一种少年的智慧,他是一个成年人,他的内心有一个少年,那种仍然梦想着一个更光明、更美好的世界的少年。
我想看看天才长什么样
马老师太爱智慧和灵力了,发现一个有天赋的中学生,他会激动得无法自拔。 张庆伟并没有直接上过马老师的课。 马老师在广州二中教中学时,张庆伟正在上中学。 马老师看了张庆伟的作文,鼓掌。 他把张庆伟叫到办公室就是为了“想看”。 看看天才长什么样子。”张庆伟这样回忆自己与马云的第一次见面:
高中春天一个意想不到的早晨,一个圆润的声音打到我家,说他是马老师,要见我。 我终于在老师办公室见到了他,神情灿烂,眼神灼灼。 他谈到了我在语言工程组峰会上发的作文,他的兴趣比想象中的要高。 就像看到老同学一样,狠狠地夸了我一下,说谁觉得中学生不如以前的,他不服。 当时我就怀疑马老师是不是在表扬我,所以我愣了愣,没有回答。 离开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太阳热得我热血沸腾,脑子里蹦出一句话:太阳虽然很强,但它是一种长鞭血!
马老师点亮了谨慎、骄傲、胆小、平凡的我。 他给我不合时宜的外向带来了难以形容的勇气和力量。 他鼓励我读书写作,商量修改文章,陪他走校园,还差点把我介绍给张庆伟当朋友。
老师就像一群火箭。 在他身后,你不仅在燃烧,而且别无选择。 我看着他读书、思考、行动,见证了他对人文学科的热爱是多么纯粹。 我听很多中学生坚定地说,马老师才是真正的第一位老师。 是的,当我们在最平淡的年纪遇到他,得到他的祝福时,我们因仰慕而祝福。
生活充满阅读的乐趣
认识马老师后假如我是语文老师,张庆伟读了罗素和爱因斯坦,张忠孝和穆丹,王小波和林达,《火与冰》和《不朽的火焰》,还有林贤之和王凯玲。 而马老师自己的阅读也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对他来说,读书不是当班主任的必要储备,而是自己生活的需要。 他曾盛赞读书的伟大意义:
班主任知识渊博,就得读书。 如果你每天留出时间给自己的阅读,你有意义的世界就会比别人宽阔,你的生活就会比别人有深度、有品位,你的生活就会充满阅读的乐趣。 有了班主任的表率,中学生就会逐渐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中学生的生活就会充满阅读的乐趣。
陈建文(马小平的朋友):马小平老师的知识远远超过学校英语班主任的常规知识。 他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政治学甚至禅学、经济学等。丰富的教育与博大的胸怀相结合,使他的精神世界远超世俗的境界。平时的校长。
郭惠清(马小平的朋友):马先生把家里整栋楼都当卧室了。 我们经常去他的卧室聊天。 那时候,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 他是一个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的人。 只要像马老师这样的人,整天想着同样的事情,整天想着教育,他就能做出点东西来。
马先生病情加重后,郭惠清先生来看望了他。 聊天中,他提到芝加哥这座城市最初只是一个小镇,是在画家米切尔的著名小说《乱世佳人》之后发展起来的。 说起米切尔,“老马好像还处于昏迷状态,这时候突然说,‘米切尔是家里的老二’。”
刘延平(马小平的朋友):马先生博学多才。 很多时候,我们本来是和大家讨论问题,往往到头来是听一个人讲话。 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核心。 人只能成为看客。 他的藏书非常多。 他一搬家,书就没地方放了。 他们被安置在我们英语组的办公室里。 大约有一两千本书。 后来,一个中学生拿走了很多本。 马老师知道后心痛不已,但知道中学生带走了,也就原谅了。
邓白杨(马小平1986年的中学生):我很佩服马老师的跨界学习能力,也让我很气愤。 在北京四中,市长告诉他,中学的食堂坏了,需要重新布置,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就对他说:“老马,这件事情你来处理。” 马老师花了一周的时间在网上查了各种资料,卧室设备,布置图,走访了一些卖餐具的厂家。 大约一周后,我写了一份方案,让设备厂商投标。 这些设备制造商也怒道:“大侠们,你们校园里竟然有专门搞寝室设备的。”
他在广州二中的时候,办了一个学校,写了一个方案。 在我看来,他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造诣很深。 从组织文化、结构设计、职责,到教师认证、培训、绩效考核,他都写得很好。 作为专业人士,我不能选择 Something went wrong。 因为一件事,他会拼尽全力去跨界学习,这些能力我还是很尊重的。
教训比天大
对于英语教学和教育,马老师有自己的方式和思考。 他最敬佩的教育家是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直期待着能找到像帕夫利什这样的中学。 他的数学课拒绝“情感和智慧的缺席”和“生活的缺席”,让中学生步入充满人文情结的语境。
南昌二中1986级320班作为实践班。 马小平从一堆中学生档案中随机抽取中学生,客观观察英语教学改革的效果。 马小平五年教两年的课程,初中一整年都是课外阅读。 那个班的中学生邓白杨说,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悟。 我们脆弱的心灵开始感知自由思想、平等精神等概念,开始意识到人生最重要的是寻找意义和价值。 自信的重要性,做自己喜欢的事可以释放你的潜力。
2004年患上乳腺癌后,之前的数学课更加复杂,难以承受,但马老师并不想放弃这门课。 病情相对稳定后,他获得了一门公共人文素质课。 人文课在会议室上课。 有时中学需要使用会议室开会。 平时,老师们都会乖乖放下,但马老师不肯。 他说我班比天大,不管你的会议有多么重要,我的中学生和我的班级都不能辜负。
曾轩健(马小平2011级中学生):他刚开始教我们英语课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非常死板的在课本前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马老师也没带课本。 他在自己的心目中,谈了一些他认为我们必须知道的诗词,分析了作家的思想境界。 他特别善于为我们提供一个穿越时空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直接对话的机会。
上课时,马老师经常和我们分析当时世界上的最新情况,以及人文素养。 有时候上课他可能什么都不说,一进班就直接打开班里的笔记本,从包里拿出一张CD,打开CD,带我们去听里面的几首诗。 经常听到马老师闭上眼睛,坐在笔记本旁边,靠在椅子上自得其乐,有时甚至轻轻地读起来,带领我们畅游在英语的海洋里。 我认为那真的是我最喜欢的数学。
挡住别人的去路
在好友周建光眼中,马小平不粗犷,不矫饰,为人和善,为人正直、坚强。 马小平和老师去西藏旅行,车是旅行社租的。 每次下车,他都对司机说:师父,您辛苦了,您的车真好。 临别时,还送给他一面“精湛技艺,真情流泪”的锦旗。 马小平解释说,这叫堵人上路,然后那个司机就会越来越好。 (《灵界守望者——马小平》,李良珍)
马老师做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除了给别人上去挡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非常高。 在性格的高杆上,他总是居高临下,从不甘心主动降低。
正因为他性情高尚,正直正直,不粗鲁,不阿谀奉承,所以本能地厌恶和远离官场等一切不公平、不民主、不文明的现象。 他还担任过教务处副校长,但他常说不想当行政人员,“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鸡毛”。
有一次,上海的一位文化名人到广州分会讲课。 他说起那几天在广州的所见所闻,说完全改变了以往广州是文化沙漠的想法,并打算把这个推断告诉有关高层。 据朋友回忆,当时马小平在台下听着,心里着急。 他不得不在会后立即去找对方,告诉他们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就像唐吉诃德一样。” 同事评价道。 (《孤独的教育家》赵瀚墨、陈卓)
马前(马小平之子):记得小时候,他告诉我不要乱堆垃圾,不要考试作弊,要怜悯弱者,要尽力帮助别人。 他不仅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教育了我,还用他的行动教育了我。 还记得小时候,我痛恨作弊现象。 即使是在满是垃圾的街道上,我也坚持把垃圾扔到很远的垃圾桶里。 我还记得每次我们看到苦难和不公正时,我都会和他分享心碎。
李瑞宁(马小平的朋友):他总是为别人着想。 作为朋友,如果说改试题是最紧张、最繁重的工作,那他肯定是一个人来做。 批改习题难度很大,他会把自己批改习题的任务外包出去。 我说对你不好,他说没关系,因为我觉得一个人的修订(标准)是统一的、一致的。
他会营造一个非常温馨的环境。 他很注重赞美中学生,在与朋友交往时也很注重放大别人的优点。 他常说,我们赞美别人是为了给别人带来快乐,为什么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呢?
唐月山(马小平的朋友):饭桌上,他坚决不吃野菜,让同桌难堪。 我们和他一起喝水,他肯定不会吃野菜,和他一起喝水的人觉得很丢脸。
他拒绝接受中学生的红包。 逼不得已,他会订等值的书,回馈给中学生。 他认为,在与中学生的交往中,保持纯洁是师生双方人格的坚持。
每次出门,他都坐在公交车最后一排的第一个座位上,把自己的安慰让给别人。
在任何公共场所,他都会对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表现出高度的尊重。 如果他的同学中有人对服务人员表现出不尊重,他会感到惊讶。
刘素杰(马小平的朋友):今年我们请了一位诗人给中学生讲课。 中学生问感情,艺人说,谈恋爱不用愁。 女人出名之后,才能赢得更多的成功。 马总一听他的观点,就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 马老师说,我觉得爱情没有年龄之分。 不管在什么年龄,如果懂得爱,对爱有向往,都是非常神圣和纯洁的。 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美好的部分。 因为没有伪装,没有离婚,没有任何理由,那是一种人性对最美好事物的向往。
带着遗憾和不焦虑面对死亡
2004年,马小平被查出脑癌。 他在网上查到确切的病名,一跟别人说,就好像在说别人的病。 他说,假设我明天已经被判了死缓,我多活三天就可以挣钱了。 放疗和腰穿的过程非常心痛,但马老师不仅没有表现出来,还在病床上坚持编辑《人文素质读本》。 他的努力和坚韧给医护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医生说,医生很少主动接触病人,但她还是联系了马老师,因为“我很佩服他”。
在六个月的治疗中,马小平初步编写了《人文素养读本》。 据他的朋友说,北京四中考后,就有了卖书的习惯。 很多中学生卖掉了自己的课本和教材,但没有一个中学生卖掉马小平主编的《人文素养读本》。
后来,病情稳定后,他再次走上讲台,开始了人文素养课程。 2011年,他的病情恶化了。 有一段时间,他只有一只耳朵可以挣脱,他对去看他的顾客开玩笑说:我“一目了然”。
当他病重时,他经常会出现幻觉。 他总是对妈妈说:“亲爱的,几点了,快点,我上课要迟到了,我的摩托车呢?”
邓白杨:一个人的知识足够强大,内心足够强大,真正修炼到淡泊生死的境界,才会有面对疾病从容应对的行为。 我有时会问自己,如果我面对这些情况,我能不能像他一样冷静。 他经常笑着告诉我,有病的人都被他吓坏了。 据说他被乳腺癌吓得不敢吃饭。 最后,他不是病死,而是冻死了。 他的遗憾是有些事业没有完成,绝不是临死的焦急。
2012年1月16日,马小平老师安详离世。 在此之前,他在任教的广州、佛山等地已经享有盛誉; 后来,更多的回忆录文章和访谈报道,让他传奇的教育人生更加为人所知。 不过,他从来不在乎前后的名声。 他最珍惜的是中学生能成长为“伟人”。 怎样找到民族的智慧? 如果现状不改变,我们的民族将如何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如果我们不承担这个责任,那么我们将把它转嫁给谁呢?”
现实中,教育上的麻烦更多。 每个学生都应该愉快地在马小平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接受最慷慨、最人性化的教育,但梁卫星老师坦言“没有马小平式的一线班主任班主任”,给我们泼了一盆锅。 热水。
然而,在“寻找一线教师的声音”研讨会上,我看到了马义顺、杨林科、范洋、夏坤、徐丽芬的声音,我知道还有一些人像他们一样坚持全省各地。 明亮的。 这种光其实还很微弱,但他们确实照亮了很多孩子的心,尽可能地驱散了一些黑暗。 教育家杨东平先生有一句名言——“好??人必团结”,试想一下,当这样的光汇聚在一起,会是一个怎样的光明世界?
南昌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