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工作心得 内容页

教师读书心得《燃荻》第23期《坚守学生立场》读后感

阅读了《燃荻》第23期“儿童立场专题研究”中的《坚守学生立场》一文,印象较深,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周彬。作者谈了三个方面:
1.“教的目的”寄生于“学的目的”。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教师的处理办法;另外一个是学生听课茫茫然,教师怎么办?对于前者,作者的处理办法是让他睡觉,他认为再好的教学内容和再科学的教学方式,都必须以接受教育的学生是清醒的为前提。对于后者,作者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学或者讨论,利用这个时间,教师重新梳理教学设计。他认为再辛苦与再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以学生可以接受与可以理解为前提。
2.“教师的教”对接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者,但并不意味着他总是受教育者,因为在不受教育的情况下,他仍然可能学习。但教师就只能是教育者,而教育者的前提是要有受教育者,在没有受教育者的情况下,教育者本身也就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学生可以独立于教师而存在,而教师必须依附于学生而存在,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对接于学生的学,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时,不管这个鸿沟是由于知识的差异导致的,还是由于情感的疏离而导致的,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仅仅失去教师指导自己的机会,但教师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教学价值。所以不应抱怨生源差、学生笨。而与那些比较笨的学生对接,对教学深度的拉低,对虚高的人格的降低,才是让教育回归本位的开始。
3.“教师的教”引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对接于学生的学,并不是简单的而又被动的顺应,而是一种更需要智慧的引领。引领意味着这种对接,不但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还能够体现出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导向力。吸引力意味着课堂教学不能离学生太远,不管是内容还是方式。导向力意味着课堂教学要能够超越学生当下的认知水平。但导向力不能超越得过多,使得学生无法接受教学内容。
坚守学生立场,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仔细琢磨自己的课堂教学了,而是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要更富有智慧。当教师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负责时,这时候教师虽然要主导这堂课,但自己的身份却只是“宾语”,其目的是想方设法去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去要求学生的学习行为,两相比较就看得出来,引发远比要求更富有智慧。所以,坚守学生立场,并不是要让教师离场,而是让教师通过走近学生来培养自己的教育场,让学生在教育场中自主学习。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