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一天,我们学校的省课题组研究成员集合,在那次活动中,除了更明确了各自的研究任务,课题主持人韦有智校长还给我们推荐了苏州教科院徐燕萍老师所写的《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一书。
这本书让我对综合实践这门课程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于综合实践这门课程,我想到现在为止我应是经历了三个阶段。没加入伞加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之前、加入之后、读专业书箱后。在第一阶段时,我参加有关的赛课和成果展示,更多考虑的是好上,只是一种流程式的,表现上看是入轨了,这就如“冰山上的一角”,其实,大量的综合实践的内容我是不懂的,甚至连《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纲要》都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那时,更多的是一项任务的完成,把我兼职综合实践教师的身份演绎到了极致。慢慢,在去年我非常荣幸地加入了“伞家学综合实践名师工作室”这一群体。我知道工作室里的相当多的成员他们在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已走向了远方,所以每次学习我总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去聆听,从研究性学习到资料的整理与处理,所听课的内容涉及面广参与的老师也非常多,所以加入了这段时间我更多的是靠近他们,甚至更多的以他们的方式来从事自己的教学及各项比赛。慢慢,这样的学习让我快速入轨,用伞特的话来说就是慢慢向“塑模”靠拢了,但我很快发现这样的学习却是一种浅薄的学习,并没有让我在教学方面有着实质性的改变。
“思想改变,行动改变”,有着怎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着怎样的教学行动。《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活动》就是我用心研读的第一本综合实践课程的专业书籍。
这本书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理论,但总能为我们剖析课程实施中的各项问题,让我们既要立足于课程本身就是结合自我,让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真正走向深入。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节是《从“行为目标”到“体验目标”》。从这一节中,我清晰了这样一些认识:
一、综合实践课程四大领域的有机关联。
徐老师在书中这样写着:“信息技术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现代工具的使用,研究性学习为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学习方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综合实践指明了场域,劳动与技术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行为价值取向。”在我的隐隐约约的理解中,觉得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领域不应该割裂开来,但对于它们间的关系还是理不清楚的,看了这一段文字对于它们间的关系就清晰了起来。徐老师还生动地描述出它们互相制约的关系:四个课程领域是一个整体的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存在取决于其他三个维度功能的发挥。互相制约、互相生存与发展。
综合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地方性课程,对于这四个领域的活动开展,徐老师也结合我们江苏的开展情况提出了实施建议:“江苏省课程发展情况特殊,早在新课程实施之前,江苏省就大力发展地方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扎实,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技术类课程体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建议江苏省内学校着重抓好研究性学习,以此为载体,在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其他三个领域融合进来”。为了给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来具体的指导,徐老师又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如请信息技术教师配合教授学生资料查阅、数据处理等技能;联系劳动教师协助训练学生,使他们具备进行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进行成果展示的设计的制作;聘请校外人员做主题讲座,介绍知识背景、研究动态以及相关的社会情况,将学生活动成果尽量推向社会等。这样不仅实现领域融合,还实现了教师间的学科整合,这也是我们赣榆区石桥小学实践中的一个尝试。看来,综合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四大领域的融合,同时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学会根据校情、学情加以调整,并适时总结经验,学生的成果可以推广,我们老师的一线有效的实验也可以推广啊。
二、“行为目标”与“体验目标”的区别
以前相当一段时间总是根据经验去制定三个维度目标,列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没去想为什么这样去做。原来,这样的目标设置是参加布卢姆1964年的“三领域”分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