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班班通”使用现状及反思
咸丰县清坪镇青岗岭小学彭刚潘敏
摘要:毋庸置疑,“班班通”的使用,使语文课集文字、图像、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但是,也不能忽视使用中诸多的不足。“班班通”使用以来,让我有诸多感悟和反思,若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势必很难达到其初衷。
关键词:“班班通”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优势反思解决途径
[正文]
一、我校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现状
我校地处武陵山东部、鄂西南边陲。是一所村级完小,现有教学班6个,学生197名,其中留守儿童高达百分之六十。全校有在职教师12人,任教语文学科6人,平均年龄47.5岁,正规师范毕业3人。
自2019年秋季安装使用“班班通”以来,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管理、使用、维护措施。目前语文教师均能借助“班班通”资源上课。但部分教师只是死板地借用,不能根据教材、学生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所以导致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用效率不高,且有应付之嫌。
二、“班班通”点燃了农村语文教学新的希望
“班班通”为农村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均衡,弥补了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使大语文教育理念得到深化,以它特有的优势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⑴自我1991年参加工作至今,学生在校数逐渐呈下滑局势,学生异地异校就读比例较大,家庭条件好一点家长都想尽办法让孩子到镇、县学校就读,还得安排一个监护人租房护送,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一年下来,与就近在我校就读相比,多余开支不低于八千元,这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是一笔不菲的数目。还有部分学生随务工家长在外地就读。为什么家长、学生宁愿多花钱而舍近求远?恐怕我校教育硬件设施落后、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吧,家长、学生从心理上不认可!记得以前,每当我向孩子们描述乡村之外的所见所闻时,谈论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他们眼里流露出来的有羡慕、有期盼,也有明显的茫然。因为他们觉得“精彩的外面”很陌生、很遥远,让我心里一阵阵疼!以前每当我们农村教师有幸外出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活动,看到城镇教师、学生所拥有所享受的优质教育资源。有一些羡慕、有一丝渴望,更多的却是落寞,甚至于有一种低人一等的伤感!心理的落差直接影响到农村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喜的是,2019年秋季,我校终于安装了“班班通”。这不仅仅是硬件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家长、教师心理得到了平衡。实现了城乡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了教育硬件均衡,平衡了师生、家长心态。从这一点来看,“班班通”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硬件优质共享,更为重要的是平衡和扭转了师生的心理,让农村学生,教师都走出了“被遗忘”的阴影,从拾起信心!
⑵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制约,农村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学,甚至制约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属于土家族聚居之地,而世代相传的土家语音与普通话语音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土家语音没有唇齿音f和舌尖后音等。在我从教20多年语文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拼音教学中甚至连自己都不能准确地拼读,分不清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所以学生也就学会一种介于普通话与土家语音的“彩色普通话”,长大后也很难从根本上纠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在汉字教学中,方法单一、笔顺不规范、忽略书写教学,最终结局就是学生不会识记、倒笔画泛滥、错别字成灾。朗读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谈不上“读中感悟”,只有强行记忆,应付考试而已。就整体水平而言,农村孩子与城镇孩子的口头语言规范性、感染力是没有可比性的,其原因显而易见吧!而“班班通”里面的“优课”等资源,从拼音到朗读,都有了规范的素材。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重要的是弥补了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学生听到的、记住的、接受的是非常严谨规范的标准普通话。当他们长大后,就会远离“彩色普通话”,对于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可以说是从源头上予以“医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有百利而无一害。
[3]运用“班班通”教学,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造出语文高效课堂。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传播知识,教学媒体作为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起到了中介作用。运用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宽松的时空条件和心理空间,使学生能够自由的想和做,激发新的学习欲望和活力,同时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此,“班班通”对于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于文中“中部凿井法”“两端开凿法”。以前一直是我反复讲解、演示。最终学生对此还是比较模糊。而现在,我在课前自制了两张动画PPT,非常形象生动地把两种凿井法演示出来,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也是空前高涨。对于“人字形”线路,是本文的重点,更是难点,如何突破?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最佳方法,现在我就借用了梅林小学芦玉玲老师设计的动画PPT,学生感觉自己就乘坐在那一列火车上,火车轻而易举的就爬上了陡坡。“班班通”把语文教学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枯燥、乏味的素材演绎得生动、有趣。不仅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悟、体验”,还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4]乡土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农村本来具有天然的乡土文化,但以前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教师无法自成体系形成乡土文化知识,也很少有可以借鉴的资源。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媒体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
在教学《客家民居》一文中,我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思考我们土家民居“吊脚楼”的特点,可是学生对于本民族民居的特点、印象却少的可怜!现代的混泥土钢筋取代了“吊脚楼”,于是我在网上收集到:吊脚楼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吊脚楼半为陆地,半为水。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然后和学生一起欣赏一张张精致的“吊脚楼”照片,这样一来,让学生轻松地了解其特点。当我说到:“吊脚楼”还引来不少外国专家来专门研究呢!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激发了学生对于本民族发自内心的热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了解生活,而在生活过程中学习和利用语文知识,这样就会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而乡土文化贴近学生,他们易于了解、乐于接受,同时德育理念也得到很好的贯穿其中。在语文综合学习课上,我带领学生了解《摆手舞》、《哭嫁歌》,《跳丧舞》等浓郁的土家文化素材。为学生创造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我确实体会到乡土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功效显著,也为大语文践行奠定了基础。
三、语文教学中“班班通”使用的反思
“班班通”对于我们而言,毕竟是全新的事物。也可以说引发了农村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运作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新问题,不足为奇。但也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才可以真正发挥其作用。
⑴有些语文教师把“班班通”当作“全能选手”,依赖性、惰性随之产生。一堂课下来,从字词句段篇到朗读到练习,甚至作业布置,都通过“班班通”完成。这种“教学随着班班通走”的做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效率极低。把“班班通”当成教学的“命根”,造成了“班班通”使用过滥过泛的现象。教师没有意识到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班班通”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只是实施教学的手段之一,并不是唯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这样才能让“班班通”在语文课上充分地发挥有效性。
⑵过多的媒体展示,减少了学生活动,减少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少老师们在使用中就觉察到这一问题。有的课上教师使用课件出示一下教学流程,出示几个答案完全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有时看到老师们连课件中的制作人姓名都没有改过来,甚至于上课之前才把课件拷过去,没有对课件的加工和熟悉,上课只能像是放电影一般。只用其课件,而忽略其备课过程,生搬硬套,课堂变成走过场。说到底,它本应是教学的辅助,而不是学习的本身。特别是在语文课上,学生重点训练的是语感和思维,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对话与交流,简单借用多媒体束缚了学生思维,对于语文教学有害无利。
[3]课件的容量、质量、适应性,都是每一个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同一个课件资源,用在高水品、高素质的学生课堂,也许是恰当的,也是最有效果的。可是用在我们农村,用在我们这一级学校的课堂里,也许就是失败的。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拿来主义”,忘却了对象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因材施教。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还有的教师认为课件使用越多越好。在去年县里组织的“课内比教学”比武课中,一位教师短短40分钟,展示了30多张幻灯片,请问学生看一遍就要花多长时间,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思考?我认为,多媒体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教学,不可将此当做一种目的,课堂的核心仍然是组织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师展示课件。我们更需要冷静思考,怎样科学使用这种教学辅助手段,让现代化的装备真正促使教师提高课堂的效益。我觉得要慎用精用,不可滥用。
四、解决途径
⑴强化理论学习,具备忧患意识
充分认识到“班班通”带给教育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教师能否熟练、正确、有效、恰当使用“班班通”,事关教育发展的大计,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只会让优质资源设备成为阻碍语文教学发展的绊脚石,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安装“班班通”的初衷背道而驰,只会导致教育质量退化,那将真的成为教育的罪人。当前“农村小学到县城小学就读,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明显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如果我们自身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久而久之,农村教育的前景如何?“班班通”硬件设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依靠我们自强不息,才会让优质教育真正扎根农村。也唯有如此,我们也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⑵建立长期而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学校要有一套系统的培训体制,终极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教师都用“班班通”多媒体进行恰到好处地教学。这个体制不是短期的,更是不应付,而应该是通过考评机制予以保障。要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培训活动,让老师都能熟练操作,恰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作为农村教师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硬件现在跟上了,那么自身的软件就更不应该落后。提高个人自身的业务能力,提高学校整体的软实力,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3]终身学习理念在农村教师职业发展中尤为重要。
教师自身缺乏发展意识,相当多的教师陶醉在经验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经历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是在长达十多年甚至几十年内不更新知识,不少教师的知识结构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多年来,他们少有观察世界,不愿意主动更新理念,更没有研究新问题。在我从教的二十多年来,教材经历了多次改版,课本对于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都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是停滞在上世纪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中,又如何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工作呢?营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农村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业务主管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4]建立“帮扶”机制
校内“帮扶”,可以派遣农村相对年轻的教师外出“取经”,然后回来发挥引领、指导的作用。校际“帮扶”,城镇派出优秀教师与农村教师建立师徒关系,农村到城镇交流的教师也与城镇优秀教师建立师徒关系,通过听课、示范课等形式,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前农村小学里,在“班班通”使用上,是很难找到真正可以起到引领作用的教师,目前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是当我们真的“过河了”,可能也耽误了一代学生。
总之,“班班通”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优质资源,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同时也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扬长避短、合理运用,决不可有依赖性。我们要精心搜集、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资源,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运用。让“班班通”真正服务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成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的优质媒体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