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长春市高新区一间堡小学:冯大勇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还缺乏判断与辨析的能力。融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中,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容懈怠的责任。
在二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于阅读中渗透。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凡为文以意为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渗透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忧国爱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许多革命先烈、革命领袖人物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
1、“设身处地”法。通过采用心理换位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改变角色,这样可使其与作者、主人公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容易把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学习变成自己的体验与感受。“身临其境”法。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把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真正到过桂林山水的很少,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山水在祖国的位置,在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桂林山水的视频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桂林山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2、“朗读体悟”法。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既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学生陶冶性情,体悟思想的过程。因此对一些情节感人,语言生动的课文,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通过“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诵读激发情思”等方法,使学生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熏陶,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于写作中渗透。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常采用的一些方法:1、在体验生活中渗透。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作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注意周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欲望,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作文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记写日记中渗透。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理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如今年国庆节长假,布置学生写一篇《快乐的国庆节》,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由衷的发出了感叹。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相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黄山奇石》中有这么一段:“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着你去给他们起名字呢!”这时教师可以出示一组黄山奇石的图片说:“同学们,老师想请你们当一回小作家,挑选一块你最喜欢的石头来写一写,好吗?”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好作品跃然纸上,陈欣同学这样写道:“在一座高高的山上,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它蹲在地上,抬起头,眼睛一眨也不眨,全神贯注地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好像在说:‘要是我能到天上看看嫦娥姑娘和玉兔妹妹,那该多好啊!’不用说,这就是著名的‘天狗望月’。”谢筱文同学还这样写道:“在山顶上,有一位貌若天仙的少女,她盘着乌黑发亮的头发,上面插着镶着宝石的簪子,身上穿着一件金光闪闪的衣服,显得特别雍容华贵。她的胸前摆着一架古筝,她正俯下身子津津有味地弹着《渔舟唱晚》,优美的琴声令人陶醉,天上的白云不飘了,地上的小花不摇了,正在森林里追打跑闹的小猴也不动了,他们静静地聆听仙女的演奏。一曲完了,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