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有这样一组塑像:描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师者手持书卷,神情庄肃,目光深而平和;弟子则有列布四周,或诵习、或沉思、或舌辩、或聆听,上有飞云朗日,下有青松古石。多么和谐的师生图,多么真切的师生情啊!孔子是中国教育界祖先,他的德、才、勤、容真可谓万代之师也。
在当今的新时代,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也就是要有师德。师德,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的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行为规范。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不仅集结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各类行为规范和道德内涵,更体现了朴素的为师求学法和治学执教之道,对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价值多元,思想日益浮躁的当代,每一位高教师认真研读论语,重温中华美德对高校师德建设意义深远。
一、从《论语》中悟“仁”,以仁为本在现实社会中,在物欲的横流面前,许多人放弃了对事业的执著,转而去追名逐利。子曰:“饭疏食饮水,yìnshuǐqǔgōng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仁人君子多以淡泊心志为重,不求奢华,但求人格。“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教师的收入虽然相对清贫,社会地位也不高,但教书育人的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值得我们去坚守。以“仁”为本,摒弃那种“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的消极道德修养障碍。
二、从《论语》中悟“省”,每日三省
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有没有和他一样的错误。我觉得每位教师都应当有这样的思想,学习先进,抨击后进,反省自己,不让自己成为不贤的人。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进行反思,反思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教师不妨每日三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改进,时刻提醒自己做好每项工作。
三、从《论语》中悟“身”,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直接影响着学生。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作风正派,就是不发命令,学生也会执行;教师本身行为不正,即使下命令,学生也不会听从。教师要以身作则,把言教和身教结合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
四、从《论语》中悟“诲”,诲人不倦
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孜孜不倦地教育。《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矣。”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诲人不倦”,是教师在教导学生过程中所必备的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尤其是接受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要耐心,不能因为觉得不耐烦而不教了,不管学生对知识懂得与否。
从教育先贤孔子身上学习师德,从《论语》中领悟师德。《论语》中关于师德修养的论述比比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渺,里面有关师德内容的论述是我们千年不朽的师德之魂,是人类师德精华之所在,我只是列举了有限的几个方面。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道”是理想的人格,“德”是立身根本和行为准则。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从多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名师德崇高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