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壹账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OCFT.US)宣布以介绍方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 交易预计于 7 月 4 日开始,高盛和汇丰银行为其联合保荐人。
所谓引入方式上市,是指上市时不会发行新股,也没有相应的融资计划。 即金融壹账通将通过香港联交所交易其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公司股本不会发生变化。 。 这意味着金融壹账通将成为首家在美国和香港股市双重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
尽管受到中概股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但两地上市可以为金融一通提供新的想象空间。 但由于盈利问题难以解决、股价大幅缩水,金融一通恐无法回港上市。 值得期待,尤其是由于平安金融科技公司独立运营、政策监管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诸多因素。
盈利来之不易,股价暴跌
虽然金融壹账通率先受益于金融科技两地上市,美股也有所上涨,但这种“利好”能持续多久,或者赴港上市会给其股市带来哪些好处,仍是未知数。 很可能只是短暂的昙花一现。 原因是双重上市并不能改变其业绩对投资者的不利影响。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2022年一季度营收10.19亿元,同比增长24.30%。 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3.18亿元,同比增长4.22%。 毛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25.30%。 毛利率小幅上升至34.25%。
看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仍然无法掩盖金融壹账通的净亏损。 事实上,收入增加、亏损扩大的现象由来已久。 2017年至2019年,金融壹账通净亏损从6.07亿元扩大至16.61亿元。 尽管近两年有所变化,但今年一季度再次出现。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金融壹账通的持续净亏损。 从目前的财报来看,金融壹账通从2017年到2021年的每个财年,甚至单个季度都没有实现盈利。 金融壹账通近5个财年净亏损分别为6.07亿元、11.96亿元、16.61亿元、13.54亿元、12.82亿元。 加上今年一季度的亏损,金融壹账通的亏损金额目前至少已达到64.18亿元。
除了持续的净亏损外,融一通过去几个财年的盈利表现并没有出现进一步收窄的迹象。 事实上,如果从单季度来看,金融一号过去十六个季度的净亏损大多维持在3亿至6亿元之间,季度亏损波动较大。
也就是说,金融壹账通的亏损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或者说目前看不到盈利期。 仅凭这一点,金融壹账通就很难赢得更多投资者的信任。 双重上市也可能不可避免地避免股价下跌,其营收表现也能证明这一点。
金融壹账通虽然过去几年保持收入增长,但收入增速持续下滑。 财报显示,金融壹账通2018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14.13亿元、23.28亿元、33.12亿元、41.3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42.90%、64.69%、42.29%、分别为24.76%。
事实上,自2019年上市以来,金融壹账通股价大多处于下跌趋势,尤其是去年5月以来。 股价一直在下跌。 截至目前,其股价已蒸发90%以上,市值仅为7亿美元。
除了业绩不理想之外中国平安 一账通,金融壹账通与平安集团的持续关系严重限制了其业务探索,尤其是其独立性被明显削弱。
有了和平的支持,没有和平就很难生活
金融壹账通成立于2015年,前身是平安金融科技部。 由平安一通、前海征信、银行一通三大业务整合而成。 主要负责平安集团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 联系人。 分拆后,金融壹账通也开始在业务端展现潜力,需要争夺土地。 不仅次年就取得了直销银行系统建设60%的市场份额,还顺应行业趋势,开展了海外业务。 。
截至2018年,金融壹账通已获得IDG、SBI集团、软银等海外投资者6.5亿美元首轮融资,估值超过8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不过,随着金融科技企业迎来上市热潮,进军二级市场成为金融壹账通的新思路。
如果能够成功上市,金融壹账通不仅将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扩大市场份额,也让市场淡化其背后的平安背景。 毕竟,平安集团对新业务一贯独立的做法,也是为了使其能够在未来进军资本市场。 不过,金融壹账通的上市时机并不好。
一方面,当时美国股市的情绪有些干燥。 赴美上市的国内金融科技公司数量低于去年,市场信任度有限; 另一方面,上一波金融科技公司赴美上市大多以以下方式结束:上市价格已被打破,长期处于破碎状态,再加上姊妹公司港股上市平安好医生和陆金所雷暴消息频传,对于金融壹账通的上市前景悲观情绪颇多。
事实上,结果是完全一样的。 金融壹账通在上市前下调了募资金额和交易价格,但上市当天仍经历了破发,这种悲观的资本市场情绪持续了其交易过程的大部分时间。 原因在于金融壹账通的业绩泥潭对平安集团影响不小。
财报显示,平安集团2019年至2021年一直是金融壹账通的主要客户,收入贡献比例也逐年上升,分别达到42.7%、52.1%、56.1%。 到2022年第一季度,这一比例将达到53.9%。 尽管金融壹账通从2017年到2018年降低了这一比例,但仍然不低于37%。 如果加上陆金所的贡献,受平安影响的金融壹账通数量还将持续增加。 近两个财年该比例均超过60%。
换句话说,如果剔除平安集团的贡献,金融壹账通的业绩可能只有目前水平的三分之一,而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这不亚于逼投资者退却。 独立性被削弱的后果自然是投资者用脚投票。 2020年,金融壹账通市值仍达490亿元。 截至目前,其市值仅约48亿元,缩水超过90%。
去年8月,一封举报信指出金融壹账通存在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 尽管公告声称该报道不实,但该事件确实指出了平安集团对其管控的影响。 比如,三年多的团队高层管理人员流失,70%以上的人员属于非安全型。 从2020年7月到去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里,金融壹账通的高管层确实发生了频繁的变动,包括财务、营销等领导人换边。
可以说,过去无论是市场表现还是业绩和管理层变动,金融壹账通显然都离不开平安的影响,并且未来还将持续甚至加深。 换句话说,平安就是金融一通。 生存的关键。
旧情难变,新未来无力
虽然金融壹账通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但抱有这种想法的也不在少数。 360数科、乐信等中概股金融科技同行均传出将回港上市。 一旦金融壹账通上市成绩良好,港股或将迎来一波中概金融科技股。 企业回流香港的浪潮。
换句话说,金融壹账通的双重上市不仅关系到自身处境的突破,更是整个行业试水的标杆。 然而,结果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除金融壹账通外,乐信等中概股金融科技公司股价表现也不容乐观。 除了自身业绩问题外,还有行业监管、中概股负面影响等外部因素。 即使企业能够成功回港上市,增加股本流通,最终决定投资者信任的还是企业自身的表现。 恐怕金融壹账通的表现将成为同行的下一步。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性能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事实上,金融壹账通的风险因素提示并没有太多盈利预期的计划,这意味着金融壹账通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会继续亏损。 此外,在平安的大力支持下,仍未摆脱亏损困境,这意味着金融一通本身很难解决自身的盈利问题。
另一方面,还有外部环境的影响。 监管方面,蚂蚁集团整顿带来的行业变化,让不少同行陷入业务萎缩、持续整顿的困境。 除了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一贯要求外,他们还对行业的无序扩张和垄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高。
从市场竞争情况来看,2020年国内金融软件及服务收入市场规模为1063亿元,国内相应企业数量已达数万家。 CR5占比仅为20.3%中国平安 一账通,而金融科技整体市场规模在数万。 一千亿元。 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金融壹账通还面临着蚂蚁金服、京东数科、招商银行等大型竞争对手。 可想而知,突破的难度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平安集团不仅限于金融壹账通,还包括陆金所等金融科技公司。 除了面临兄弟公司的竞争外,金融壹账通或许无法从平安获得多少收益。 最根本的原因是平安集团没有形成生态系统。
因此,金融壹账通的业绩和市场表现可能仍停留在旧的情况,无法支撑未来的探索。 这意味着其回港上市的结果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延续过往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