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布衣诗人谢榛言:“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苦索,不易得也。”我理解的意思是文学创作灵感之难捕捉,有通有塞,时难时易。有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艳巧遇。有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激:还好没有错过!而最痛苦的要数历尽“山重水复疑无路”、“白头搔更短”,却没能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只能泄气悲叹:灵感没了,写不出来了!
近来总会萌发起写一点读书感受的想法,觉得不抓住这次机会,以后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再写就真得“白头搔更短”了,大概这就是灵感来了。在这里我很谨慎地舍去“经验”一词,而用“感受”替代,以免别人误会我读书很多,或有卖弄的嫌疑。所以,我说我的,有没有道理,还得大家自己说了算。
读书,按照个人兴趣读有趣的书是最痛快的,不怕读得杂,跟自己的专业无关,只要读出自己的味儿来就算成功了。五柳先生不还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吗?我知道的许多名家就涉猎广博:
老舍靠笔杆子养家,读书便似家常便饭,但他还爱唱戏,喜欢收集名伶画扇,养花也很有一套。这样的人,在生活里若是遇见养花弄草的书能不看吗?
演员陈道明,在家里喜欢弹琴,为女儿做衣服,给妻子做包,而且做的有模有样,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都是无用之事,但他若不是翻阅了众多不是剧本的“剧本”,深入研究,敢动剪刀吗?若不是感兴趣,这样的“无用之事”能精益求精吗?
“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文物鉴赏大家,京剧艺术研究员,却开创了别具一格的“鸟羽体”。珍爱文物,精通书法,还支持潘素专攻青绿山水画,他所读书目何止是多、杂!
类似的,还有丰子恺、黄永玉、朱生豪、蔡澜……他们的生平都似传奇,一个个传奇都应证了一个事实:技多不压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读书。而从他们被赋予的种种声名可知,他们不会只爱读一种书,至于都有哪些书,恐怕只有他们本人才道得清了。一项技艺的学习,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凡大成者,应该都会以兴趣为师吧!
也有人说“读书得有目的地读,切不可漫天地瞎读,否则就等于浪费时间”。我不能说没道理,但我不爱读书目的性太强,就像做人,如果你和他人交往都是带着目的的,迟早会被对方发觉,那感受一定不会很美好,甚至招来厌烦、恨意,这样的交往定是长久不了。读书当是一件顺其自然、轻松愉快的事,看到什么有趣的就读,不感兴趣的就弃之,再寻新鲜的,切不可做了书的奴隶。当然,问题还得反过来看一看,读书也不能像猴子下山一样,见了玉米就丢了西瓜,有时也得耐下心仔细了解,了解之后仍觉无味,再放弃也不迟。不是也有人主张看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书吗,那滋味当是“别有洞天”吧!以前听人这样打比方,用在这里就非常合适:“你今天读的指不定哪天会有用,然而你得‘布云’,云积得厚了,就不愁下不了雨了”。俗话说:“谁也不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读了再说,免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悔不当初。
最后,以我喜欢的一句话结束吧,“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