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教师培训反思也谈培训提升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与友人书》中则更为直白:“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愿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道理总是相通的。
我是“培训者”,虽然离一名优秀的培训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终究是背负理想前行,真心想把培训作为一项事业来做。因此,不敢让自己苟安于当下,做“面壁之士”。
于是,责无旁贷,首先,从读书做起,让读书成为我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培训专业的书,毋庸置疑,是一定要读的,比如《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从“培训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课程开发”、“培训方法选择”到“培训绩效评估”都有详细的阐述。教育方面的书,《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正面管教》系列、《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给新教师的建议》等等,还有其他诸如《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信》、《小故事大智慧》等,甚至《放风筝的人》、《母爱的羁绊》《撒提亚冥想》等等,读书是会上瘾的,好书总会让人相见恨晚,欲罢不能,在此,真心感谢领导给予我们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同事的分享和帮助,这让我们愈来愈喜爱读书,并从中收获很多。
读书,让我们对“培训者”的身份有了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对“培训师”的期待更加热切,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亦有了更强的信心!
埋头读书是必要的,但“行万里路”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感官的综合体验,能带给我们的成长,是我们终日“闭门造车”而无法企及的。
也因此,我很珍惜每次的“行路”机会,当然,相信大家也是跟我一样的。
还记得3年前的华南师大培训之旅,在千里之外的羊城广州,10天短暂而充实的培训者课程,让我至今回味无穷。原来培训者和学员之间,也可以亲密无间的分享交流,原来进修学校,也可以成为老师们心心念念的“提升自我的加油站”,原来我们的教师培训,也可以更加精彩,让学员享受其中,流连忘返……
说实话,并不是每一次的“行路”都让我们有惊艳的感觉,必须承认,单位上至领导,下至同事,每次“行路”之后,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的认真总结,让我们看到了学员们越来越多的笑脸。我们能感受到,我们的辛苦努力,是很值得的。
也因此,我很庆幸,自己是这样一个团队中的一份子,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我们期待我们的培训,能够紧跟时代,并有所创新。
浙大之行,出发之前,大家就卯足了劲儿,想多学几招回来。
不愧是知名大学,一周的培训,用四个字总结:“不虚此行。”
在作为学员接受先进的知识和教育理念的洗礼的同时,我们也在观察我们的培训者,观察这个中国一流的学府,是如何有条不紊地组织他们的培训,从接车到住宿,从培训资料袋的设计到培训课程的安排,甚至桌子上摆放的小小的桌签,都被我们默默地记在心里……
记得这样一段话:面对一班成年学习者,培训导师的任务即不是“教”别人学,也不是“迫使”学员学习,而是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条件”,以帮助学员学习,促进每一个人在他的个人发展道路上都能进步。
浙大在这方面,可以说做到了极致,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连教室的安排,灯光的设置,都被他们提前列入影响培训效果的考虑范围。
浙大的培训者在细节上都如此用心,就更不用提他们对于培训课程的安排。浙大作为中组部和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首批设立的13个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的高校基地之一,有着大量的优秀的学者专家储备。
茅育青教授的《“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培训问题研讨》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颠覆;孙元涛教授的《当代教育变革的问题和走向》,站在综合的高度,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启迪和思考;周俊的《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则为我们如何开展教育研究指明一条道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跳出教育看教育”,马良教授的《转型期中国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析》、李育新博士的《国学智慧与现代管理》、曹嘉飞老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都让我们对于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角色的社会性和时代性有了新的认识。
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碰撞和内化,才能更加牢固地变成自己的东西。而每天晚上的研讨,就像是白天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我们小组的成员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讲感悟,谈策略,分享心得……浙大培训之旅,小组研讨---亦是收获满满。
浙大培训之旅已结束,可还有很多话,依然回荡在耳边……
“教师应该是有自己的专业自尊和自信的人……”
“教师是富有研究性的工作者……自己是个研究者……同伴合作研究……”
“马云说:‘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是我的母校’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