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体会 >> 学习心得 内容页

听教育科研专题讲座有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或者明显标志,就是教育者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更为密切。因为现代教育不只是凭经验,更多的是按照发展规律,依靠科学决策,依靠创新。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个饭碗。如果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那么只要吃老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权且应付了事;如果你认为教师是一个艺术家,那么你应该首先是一个学者,其次是一个演员,最好还是一个导演,三者结合,才是教师的最佳境界。尽管后者一般难以企及,但它应该是我们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将简要探讨中学科研性师资培养的原则问题:
一、科学性
所谓“研究是最有效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教书”与“科研”二者之间,似乎在时间和精力上会造成一些冲突,但这只是一时的表面现象,从长远、从本质上看,“科研”只能是“教书”的动力而决不是阻力或负担。中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着盲目性、片面化、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等问题,传统思维中存在偏重求同、单向、演绎性思维,注重重复性、教条式、两元论(非黑即白)的积习,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即相当欠缺。因而应打破思维藩篱,珍惜奇思异想,似乎荒唐的并非没有价值,要消除保守、盲从,鼓励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保留独立见解,培养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充分发掘潜质,进而陶冶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
从指导思想上,科学性体现在要尊重科学理论和客观事实,在对它们有一定程度掌握的基础上来考虑研究方案。也体现在遵照和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手段,杜绝任何主观臆测性。还体现在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条件,实事求是地规定研究的目标、范围。
从方法上,掌握和运用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学研究的方法是很多的,诸如:课堂观察、问卷编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等。同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还应熟识和了解其它领域的研究方法,如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领等。
从中学科研的内容上要求,①时代感。能够反映和体现所处时代跳动的脉搏的,②内容新。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③角度新。对于比较热门的选题,要从新的角度去挖掘新意。
有些中学教师在教学上习惯于因袭以往套路,对于教育科研存在着消极被动观念,脱离了教育新理论,对从事教育科研不甚感兴趣。也有的尽管科研成果一大堆,但不注重推广更谈不上应用,教师们只能纸上谈兵,“为研究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无法继续得到检验、改进和运用。在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假问题”,一味贪大求多,一些所谓的研究和实验只注重“作秀”,注重外在的形式和短期效果,长此以往后果堪虞。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科研都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性,浮躁和功利是教育科研的大敌。科学性就是要“教学重创新、科研重规范、氛围重营造、整体重提高”的思路,着重从激发科研兴趣,树立信心、加强方法引导,确保数量与质量并重。
二、实效性
尽管大家面对教学变革已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目前教师现有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还不甚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主要表现为:(1)观念滞后,形成惰性,部分人受保守僵化的习惯势力影响,容易囤于思维定势、或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故靠“吃老本”,存在“怕、等、靠”心理,在教学和科研上无所作为。(2)方法呆板,就事论事: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盲目状态,教法落于俗套,出现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课内轻课外、重分数轻能力等弊端;对于教材和教参极其依赖和盲从,只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忽视学生的需求,使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或者热衷于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还有的课堂组织形式划一,节奏缓慢,容量过小加之个人魅力欠缺,且忽视情感性和趣味性的渗透,以致于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致;还有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把课外知识拒之门外,丧失了中学学科那丰富生动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害得自己教得又累又苦,学生穷于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导致怕学厌学现象丛生。(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爆炸致使不少观点、知识已经过时,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科学、人文常识等知之不多,书面和网上的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弥补。况且学历太低,半路出家的也不少。(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不足: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只得沿用老化的教学手段。这些已成为束缚教学的棘手问题,故“补课”已迫在眉睫。特别是随着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的潜能得到了空前的发掘,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获取的信息量更大,尤其在现代信息技术上让教师感到后生可畏,难免发生极大的困惑和尴尬,在指点学习过程中有些鞭长莫及,不知所措,倍感自己以往知识储备的不足、知识内容的过时、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疏远等“本领恐慌”,甚至产生“心力交痒”的焦虑。凡此种种,唤起了广大教师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
在教科研中要力戒偏差和走样,在动机上要克服“功利”,注重“内需”;在选题上要避免“跟从”,注重“创新”;在实施上要淡化“形式”,注重“内容”;在评价上要力戒“浮华”,注重“实效”。
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可以说新课程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一场根本性革命。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并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我们的科研就是要围绕着新课程中暴露的新问题而展开,密切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面对应试教育的痼疾,我们既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现行教育体制许可的范围里,力所能及的尽我们自己的力所能及加以改善。还是那句老话,我们改变不了社会,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不必怨天尤人,在改善课堂效果,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方面,只要千方百计想办法,还是大有可为的。
三、全员性
因为参与比成功更重要。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多层次、多渠道、多时空地贯穿教师教学生涯的全过程。着重从激发动机,增强兴趣,优化情感上入手,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读书沙龙、网上集体备课、论坛发贴或聊天等。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实践与摸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予每个人展示和进取的多元机会,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由此,教师急需充电以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研究表明,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异在于两者所具有的知识结构的差异。主要着重下列方面:1.深化本体性知识即特定学科知识;2、补充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心理学知识;3、拓展综合性知识即科学人文的通识知识;4、吸取实践性知识即教学技能、风格和智慧;5、关注前沿性知识以弥补教材的滞后;6、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知识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几个方面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同时,日积月累,逐步构建和扩充信息库、案例库、工具库,给教学改革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保障。
教育科研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教师,“一个也不能少”,在团队中积极扶植,创建共存共荣的密切关系,朝着教师如意、学校得意、社会满意的目标努力。
四、针对性
素质教育的起点应该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且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但高素质教师并非与生俱来,只能通过培养而形成。诚然,中学教育科学研究型教师,并不是要求一线教师像专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那样去追求理论、学术,而是要求教师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提升教师特有的“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智慧”。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是教师通过反思的方式,“激发一种反思性的智慧和情境的机智”,在实践中以正确的、良好的或恰当的方式从事教育活动。
教育科研中要因人、因地和因时制宜。先发掘现有条件,量力而行,斟酌自身具备的知识能力水平、时间、信息资料等主、客观制约因素,在此万不可淡漠、敷衍或浮躁,轻率盲目,若好高骛远,刻意追求大跨度、深分析;或贪多求全,大而不当,如此只会事与愿违。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找到“最近发展区”。教育科研并不是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它总是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出来的,教育科研成功与否,恰恰是以是否有效的解决了这些困难和问题为依据的。教育科研两者不能截然分开,本来就是一回事,本人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敏感和睿智发现问题探明方向,又以实践者的踏实与勤勉身体力行,要以一种极其平凡的方式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北京师大历史系的马卫东先生指出面对新课程,历史教师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缺失: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不适应历史课程要求,甚至偏离新课程理念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结构,特别是这种知识结构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教的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变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明显;历史教师的方法论水平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历史课程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现象也在其他学科中普遍存在,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有待于借助教育科研来解决。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自觉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原有基础上完善自己,以便于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扮演参与者、启导者和促进者角色。
教师从事教育研究就意味着教师能建构知识、创新知识,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专家的指导、迷信专家的权威。不仅能有力、迅速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能使教师的工作获得生命力与尊严,彻底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积极有为的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地位的根本。可以说“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是在教学中的研究、对教学进行研究、为了教学的研究”,教学与科研是共生互补的密切关系。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