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来引导学生价值观
发布者:魏晓红
很多教师都感觉到,现在的学生的价值取向令人担忧。这与社会、家庭造就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很多消极观念和不良风气,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又一重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价值观的含义和特征不同的社会科学领域,对价值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重点。如: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价值,伦理学研究的是道德价值,美学研究的是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等。作为教育者,我们要研究的是:人生价值。教育者所要研究的人生价值,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它并不是局限于那个单独的学科里,而是广泛地存在各个社会学科中,并以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主要表现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评定。这就不但反映着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者要研究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普遍而特殊的哲学表达形态。它既有一般价值的共性,也有自己独自的特点。二、价值观的内容人生价值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几乎涉及到人生的所有重要方面。但是,无论价值观的涉及面如何广,它总是以物质价值或精神价值二者之一体现出来。物质价值是根据人对物质的需要而决定的,所以比较具体。比如一个西瓜,在瓜地里和在不产西瓜的地方,其价值就有很大的差别。由于物质价值比较具体、形象,学生易于领悟接受。精神价值则不同,它比较抽象,衡量精神价值的标准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由于抽象而多变,学生难于理解把握。三、价值观的评价价值观的评价是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用什么样的标准作为衡量物质、精神的价值尺度,直接反映出人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同时,价值观和评价尺度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孪生体。也就是说:价值观就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合体,而评价尺度就是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价值观与道德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道德观就是通过价值的评价展现出来的。四、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一定的质和一定的量的统一体。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必须从质和量两方面入手。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以家庭背景作为相互攀比的资本。这种攀比造成学生强烈的虚荣心膨胀,其后果不一定在短时间内表露出来,但是,会埋下可怕的隐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凡是对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无论他站在什么岗位、处在什么样的环境,“质”是同等的。记得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价值观在“质”上的统一。不同的人,由于所处环境、条件和生理因素不同,由于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造成他们对社会、对人类所做贡献在“量”上有所不同。比如:搞科研的科学家和卖产品的推销员。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变为产品后,必须通过推销员向社会推广普及。从“质”上讲,没有科学家的研究,就没有推销员这份职业。所以,科学家的“质”比推销员的“质”重。但是,没有推销员的推广宣传,科研成果就成了“仓库里的存货”。所以,科学家和推销员是相助相互的职业,他们在“量”上是等价的。综上所述,价值观评价必须从“质”上分清善与恶,从“量”上掌握差异因素。这样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才能使价值观健康发展。2、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不管做任何事,人们都会先产生动机。行为发生后,都会得到一定的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动机和效果是对立的统一。动机是一种主观愿望,效果是一种客观结果。一般来说,积极的主观愿望产生积极的客观结果,反之,结果就是消极的。但是,物质世界的复杂性又决定了特殊情况的存在,如“好心办坏事”、“好心没好报”等,这就是矛盾。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区分动机的层次。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具有积极的动机,却没有恰当的行动,是不可能达到预定结果的。具有消极的动机,却因“歪打正着”产生了有利于社会的结果,也不能说是得到了“价值”。例如:甲、乙两个人看到另外两人落水,甲采取打电话报110的办法救人,乙则与落水者商谈金钱报酬后救起了人。甲的动机是积极的,但他使用了不恰当行动,结果没能得到预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