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科吧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 >> 工作总结 内容页

学校工作报告范文之二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意见。一、两年来工作回顾自xxxx年4月,我校召开了第二届“双代会”第一次会议以来,我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在校党委领导下,始终把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以进入大学城为契机,以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导向,推动了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转变,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基本建设突飞猛进,办学规模继续扩大,依法治校和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加强,学术地位和办学声誉日益提升,学校走向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1.抢抓机遇,进入大学城,校园面积大幅增长,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构建了广阔而坚实的平台。在省委省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我校成为首批进入广州大学城的10所高校之一,而且是10所高校中占地面积最大和学生规模最多的学校。进入大学城,不仅解决了我校长期以来校园面积小、办学资源不足的困难,更重要的是为我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整合优化人力和物力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后勤社会化,创造了条件;为学校长期稳步持续发展、真正做大做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大学城,充分体现了校党委战略性思路的明晰和战略性决策的正确、果断。学校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明确提出将大学城校园的规划和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成立了大学城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相关的工作小组,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专业和学科发展规划,严谨慎密地进行大学城校园规划工作。自大学城校园建设启动以来,在不足一年半的时间里,共召开了大学城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18次,其他专门、专题会议近100次,有效地保证了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2003年10月18日我校大学城校园奠基后,学校及时成立了施工现场办公室,派出专门人员进驻工地,并根据工程进度,指派专业人员进场工作,严格检查、监督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并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工程造价,定期出版了《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园建设简报》(已出版10期)。我校大学城校园一期建设项目是整个大学城一期项目建设中最大的一个标段,由公共教学楼东、中、西楼、化工环境材料学院综合楼、基础实验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等17栋多层建筑组成的建筑群体,总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工程概算约8亿元。各建筑单体已按计划2月20日全部封顶,目前,各建设项目已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房建、内外装修、市政、消防、机电安装等工程已全面铺开,教学、实验、生活等相关设备的招投标工作也按计划推进;同时,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也已基本定型。一年多来,在每一阶段,学校通过定期的工作会议、通报会、座谈会、展示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组织有关部门和二级单位认真编制、审核和修订规划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设计图等,广大教职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等都主动积极地为大学城校园建设献计献策。学校重视控制我校大学城校园建设总投资,提出了“重质量、重功能、重效益、重细节”的原则,充分行使我校作为投资方和使用方的职责,切实加强质量监督,注重使用功能,不忽视工程细节,务求建设总投资控制在政府批准的贷款额度内。当前,学校正为迎接xxxx年9月第一批新生进入大学城校园进行全面的准备工作,确保按时开学。与此同时,两年来,学校完成了龙洞校区二期征地422亩的有关手续,基本完成了二期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报建等相关工作,可容纳2000余名学生的学生公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初步实现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学校进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在“双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学校提出了调整学校定位,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转移;第二届党代会上,更是明确地将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列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年来,学校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为导向,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及时完善和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方向发展。在扩大教育规模,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列入校院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快速发展,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根据有关评估,我校已连续3年被“中国大学排行榜”列入百强之中,初步实现了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两年来,我校主动适应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挖掘潜力,持续扩大办学规模,扩展了学科门类,现已拥有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6个学科门类的本专科专业设置权,新增法学、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13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52个,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达到28000多人,比xxxx年增长49.5%;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领域不断扩大,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由3个增加到5个,硕士点由19个增加到31个(含MBA),工程硕士领域由5个增加到8个。目前我校有在校研究生(含工程硕士)1600多人,比xxxx年增长168%;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达到15000人。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抓好教风学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编制了教师手册,规范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责权;切实推进网络化管理:实现了研究生非学位课和本科生公选课网上自主选课,开发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网上评教系统;健全教学督导制度,落实学校各级领导的听课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注重充分发挥督导员、学生信息员的作用,及时掌握教学第一线信息,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定期出版《教学工作简报》,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改革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试行了英语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分级教学,取得了明显效果;开展了双语教学,启动了实验课课程化的相关工作;坚持教学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两年来,我校新增省名牌专业2个,省精品课程4门,组织4个专业参加新一轮省名牌专业评估,四级英语通过率连续两年较上一年增长5个百分点,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003年比xxxx年增长了96.55%,xxxx年预计比2003年又有大幅度增长。教师积极参与教改研究,获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5项,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项,省“151”工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项目试点课题2项。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我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期检查,获得专家一致好评,被称为“全国最有成效的基地之一”。学生大众性、普及性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参加全国第八届“挑战杯”的5项获奖作品中有2项在首次全国大学生科技成果拍卖会上拍卖成功,1项签署了转让合同;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及广东省英语写作、“芳华园”班级网页设计、中南六省港澳特区首届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等竞赛中我校学生充分体现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参加省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取得甲组团体第四名、乙组团体第七名,获得“体育先进单位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学校将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作“民心工程”,加强对学生就业观教育,不断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确保了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就业率维持在95%以上。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第一年,我校本科毕业生比xxxx年增长34%,就业率仍达到了96%以上。在继续教育方面,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加强了管理,实现了管理的网络化;不断探索新模式,将科类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统一名称、统一学分、统一学时,构建起专业教学大平台;实施专业导师制,强化专业,淡化年级行政班,加强教与学的沟通,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年我校继续教育学院成为考生追逐的目标,显示了品牌效益。学校加强对科技工作的服务和管理,制定了科技工作手册,开通了科技论著网上申报系统,编制了《科技工作简报》和详细的、全面的《科技年度报告》。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2003年实到科研总经费4200多万元,比xxxx年增加1000多万元,增长了33.7%。尤其在承担纵向科研项目方面凸现了2个特点:一是承担高层次

项目的能力在增强,所获经费增长幅度在加大——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比xxxx年增长了28%,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经费增长了44%;二是获得基金资助人员中,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了大部分,55%以上为第一次获得资助的新人。一批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显示了我校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也反映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定得准确,定位调整得及时。学校横向科技合作也有较大发展,2003年签定合作合同396项,合同金额3100多万元,比xxxx年增长85.7%;申请专利50项,授权专利14项,分别比xxxx年增长117%和250%。两年来,我校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2000多篇,已收入三大索引的论文180余篇。成功承办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03全国学术大会”、“可拓学创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暨“中韩智能系统学术研讨会”、“中国——欧盟生物能源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盛会,展示了学校研究成果,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高了学校的声誉。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在xxxx年的“双代会”第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学校将“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校内体制改革,全面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作为学校3年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中的第一条。两年来,学校利用大学城校园建设的契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把严了进人的关口,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中心工作的要求,修改和完善了师资引进聘用的相关规定,对引进人员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新录用教师必须具有重点大学的本科学历或有国外留学经历,并符合对学位和英语水平的要求。两年来,学校重点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重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引进。已调入200多人(含接收毕业生),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有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有21人。与此同时,学校重视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和使用,鼓励并支持教职工在职进修。两年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职工有51人,选派了一批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或研究单位进修、访问、讲学、考察、合作等。实施了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合作交流计划,首批进修教师已学成回国。我校现有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了5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0%;高级职称中45岁以下的达到了50%。继续加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的培养和考核工作,推荐了44人进入新一轮培养。学校取得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3个学科教授评审权,增强了我校学科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我校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数量,急需增设的岗位则以校内招聘为主,适当引进高素质、高学历人员;并通过多种渠道对管理干部特别是中青年管理干部进行培训和提高,两年来,有计划地输送了处级以上管理干部参加国家或省级党校、行政干部管理学校的短期脱产学习64人次;强化了对干部队伍的考核和民主监督,开发并启用了“广东工业大学管理系列工作人员考核电子评议系统”,对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通过竞争上岗、考核聘任、考察任命相结合的选拔任用方式,充分体现“靠得住,有本事”的选人用人理念,顺利完成了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的换届及培训工作。新一届中层领导干部已全面履新,并结合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工作规划、可供检查的量化目标及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措施,表现了新一届中层领导干部为学校做大做强、实现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目标作贡献的决心和信心。学校已将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规划汇编成册,在校内发行。4.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与时俱进,取得新的进展,校内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公开化,民主监督得到加强。为了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效益、促进观念转变,切实提高后勤社会化程度和后勤产业经营与自我发展能力,学校组建了后勤产业集团,理顺了关系,统一了管理,为全面规划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组建了新的实验中心,统一了全校基础性实验的设备和人员管理,为大学城校园基础实验室建设做到统一规划、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和实施“少台套、多品种、高效率、全天候”的实验室运作和开放原则创造了条件。通过合并调整,组建了网络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使机构设置符合学校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对基建、设备采购的招投标的管理,严格执行各级政府有关规定,并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和健全了相关制度,规范了招投标程序,实现了由学校纪检、监察、审计及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实施的全程监控。严格控制基建、设备投资,切实注重投资的效益。建立并实施了“校情通报”、“院情报告”、“规划报告”等制度,进一步推动了校务公开、院务公开,加强了民主监督。使学校及各部门、各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在数据对比中,看到成绩,找出不足,提出目标和措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开源节流,严格预算及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与质量,确保学校正常工作经费,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和财力,增加对发展项目的投入,逐步增加教职工收入,逐年偿还基建欠帐及基建自筹贷款本金,保证了收支平衡,学校财务运作状况良好。办公自动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支持省电子图书馆建设,做好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镜像站点工作,开展了网络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建立并不断完善财务信息查询系统;改变传统的学生交费方式,采取了管理电脑化、收费银行化的方式,尽可能减少了现金缴费,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款项收缴的准确性;按照国家标准,对原有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制开发了学校学生管理系统和管理系列工作人员考核电子评议系统。这一系列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促使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5.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两年来,我们引资兴建了东风路校区的学生宿舍,自筹资金兴建了龙洞校区学生宿舍和番禺校区的实验楼,改造了东风路校区旧学生宿舍和番禺校区的教学楼以及学生宿舍。利用国家贴息贷款和自筹资金,加大了对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各学院的教学及实验条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至2003年底,全校教学科研设备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55亿元;总台件数近19000多台(件),基本能适应教学的需要。xxxx年~xxxx年,实验室建设共投入4400多万元,其中贷款3500万元;2003年贷款3000万元,准备与大学城实验室建设一并使用。两年中新增一般图书约36万册,电子图书6800多片;完成了东风路校区、五山校区教工宿舍宽带网络的接入工作。继续抓好各校区的综合治理工作,修建校园广场,增设或改建体育运动设施,促进师生员工群体活动开展。在各校区开展大范围的绿化美化活动,治理卫生死角,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6.依靠科学,做足工作,取得防控非典的胜利。2003年,我们经历了一场非同寻常的考验,那就是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学校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地方,人群密集,接触面广,是抗击非典的重点地区。我校坚决贯彻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指示,把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放在第一位,把师生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在每一个阶段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全校各方通力合作,认真负责,不懈不怠,严防死守,注意每个细节,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最终未出现1例非典确诊病例,校园人心稳定,工作生活秩序良好,成功打赢了一场校园保卫战,取得了抗非典斗争的重大胜利。这一场硬战,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的决策水平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体现了学校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反映了学校中层干部、医务工作者、学生工作者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7.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其精神实质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党委的指示,制定了“关于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实施方案”,在全校兴起宣传、学习、贯彻、实践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举办了处级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以“三个代表”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学校定位,振奋精神,主动迎接挑战,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但是,对照第二届“党代会”和第二届“双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目标和要求,我校还存在诸多不足。随着今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住大学城校园,新校园开始运作,各项工作将面临更多的挑战,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观念,以更高效和高质量的工作去适应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的要求,精心计划落实每一项工作,任务非常具体、非常艰巨。我校的四级通过率和考研录取率等重要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

标仍没有质的飞跃,xxxx年报考我校研究生的我校学生共382人,上线为101人,上线率为26.43%,其中数学平均成绩低于全校平均分。我校的教学规模与科研规模还不平衡,科研规模偏小,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规模与水平与国内同类先进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由于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目标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在数量和整体素质方面还不能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数量不足,缺乏在全国范围内的冒尖人才;学校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质量与数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科毕业生数逐年增加,确保就业率的难度愈来愈大。学校负债迅速增长,对财政运行提出了新要求等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学校事业在稳定的基础上,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发展目标。二、今后一年内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后一年,正好是我校第一批学生已进入大学城校园,而第二期工程仍在紧张施工、校园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展开的特殊时期,也是我校主体进入大学城的过渡时期。如何做好各项建设规划并按时间表实施,维持各校区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xxxx年是学位点申报、我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年,所有准备工作都应当在今年启动,因此,这一年是我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可以说是学校建设的大年。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人为本,提高质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地推进我校的各项工作,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实现学校做大做强的目标。1.认真研究、探索和实践我校大学城校园运作模式。从大学城校园建设之日起,我校就明确学校主体进入大学城校园;进入大学城校园的学院包括: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轻工化工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应用物理学院。xxxx年9月,工科、理科类约6800名新生将进入大学城校园,上述学院也将陆续整体搬入;经管、文法和外语类2630名新生将进入龙洞校区,艺术类370名新生进入东风路校区,原番禺学院更名为商学院,今年开始招收专科生;xxxx级本科生仍按原来的作法在各校区搬迁。但我们还须进一步做好调研和论证,综合规划各校区的功能、学院、专业及学科设置,做到统筹兼顾,资源合理配置,运作有效,避免出现资源闲置的状况。要充分利用大学城条件,确定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计划,实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按大学科类别设置,全面实施英语分级教学。切实搞好实验室建设,坚持资源共享、不搞重复投资、严格控制投资的原则,既建设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实验室,又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各自为政、争资源而造成资源使用效益低下的现象。要做好周密规划,按教学进度和大学城校园建设进度确定现有实验室的搬迁计划,把搬迁与建设和补充完善结合起来。确定第一批进入大学城校园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学生工作队伍、保卫和后勤队伍等,做好学生的课程教学、生活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以及其它日常管理等工作,确保稳定有序的校园生活学习秩序。按期完成大学城校园教室、实验室、图书、学生宿舍、食堂、运动设施等教学及生活设施的配置,保证迎新工作的顺利进行。要认真总结大学城校园第一期工程建设的经验,归纳共性问题,使二期工程规划与建设更能体现质量与效益。按时完成第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确定及设计、施工图的审查工作,尽快启动第二期工程。从学校整体出发,坚持勤俭办学,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搞花架子。将财力物力用于学校发展最需要的方面,严格控制大学城校园建设总投资额,使建设总投资控制在政府批准的贷款额度内。重申“重质量、重功能、重效益、重细节”的监督原则,发挥学校作为投资方和使用方的作用,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效益。2.借xxxx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东风,深化教学领域的各项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要增强教学水平评估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全面启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准备工作,检查教学秩序,加强基础建设,规范教学管理。xxxx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关系到我校的办学声誉和地位,关系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全校师生员工都要关心和参与这项工作,要使评估相关的指标成为大家自觉追求的目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一项相当艰巨但又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是一个大机遇,要把评估作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重要的动力。各学院及教学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评价指标,严格对照指标开展自评,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从而有目的地进行整改和建设,“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以达到进步和提高。尚未做到的要加紧建设;条件不够要抓紧改善;要注意资料的整理、保存和积淀。评估重在建设,重在进步,重在特色和亮点。抓住进入大学城校园的契机,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紧密结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适应广东省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形势,建立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和学校长远发展为导向的专业学科调整机制,优先发展理工类、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扩展专业和增加专业方向设置,高度重视经济、管理、文法、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要提高这几大类学科对学校学科建设整体上规模、上层次的贡献度,不失时机地组建文法学院等新学院。调整学科专业或设置新专业时,要对社会需求开展认真地调研,进行仔细地分析,要对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有前瞻性认识,既要针对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又要注意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避免短视行为。建设好已有省级名牌专业,鼓励更多专业参加今年底将启动的新一批省名牌专业评审,各个学院都应该至少建设1个省名牌专业。推行实验课程化。从进入大学城校园开始,全面实现实践教育的课程化,建立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遵循教学大纲,优化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实验室全天候排课和开放。实验人员按能力水平和岗位需要进行分类,能承担实验教学的,按教师对待。统一调配管理、维护设备的人员,打破“一人一室”的旧模式,建立专业的实验室管理和维护队伍,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承担教学辅助工作。全面整合各类课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注重学科专业交叉”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工作实践的能力。进入大学城校园后,把相关的专业、学院的课程按大学科类别进行整合,开展大平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育。“以学生为本”开设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追求和提高学生专业兴趣的高水平专业选修课程,组织高水平教师授课,多讲解与现代科技、学科发展等相关的内容。精选、组织一批全校性的有关文学、音乐、美学、思想教育、心理或者其它对学生成长有益的人文素质教育精品选修课程。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在本科生规模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我们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就业市场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是衡量我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xxxx年全国高校有毕业生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68万,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我们不仅要继续做好毕业就业的指导工作,细化相关措施。更重要的是做好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前期工作,这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优质的人才产品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要加快建立更加科学化、透明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充分发挥学生和同行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中的作用,完善网上评教系统,实行学生全员评教、同行评教,以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指标。建立以教育质量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使之制度化。强化考试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监考人员的责任教育,完善监考制度和巡考制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利用新的方法和技术革新,特别是要把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手段,不仅是把硬件系统建立起来,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起来,把它作为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加强学生在英语、数学等方面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争取四级、六级英语统考通过率和研究生录取率特别是考研数学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扩大双语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使我校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创立我校本科教育的品牌。3.加强学科建设,突出优势和特色,力争在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方面取得突破。xxxx年,将进行国家重点学科和第十轮学科学位点的申报和评审,我们必须抓紧建设,力求有较大突破。要加大学科建设力度,改革重点学科管理模式,制定xxxx~xxxx年学科建设整体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与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

体系。结合进入大学城,重点投入和建设若干优势和特色明显的重点学科,形成我校学科建设的龙头。在建设好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在优势学科领域实现突破,争取建立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的等级和数量有较大提高。xxxx年及今后几年,将是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大发展期,我们要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就有赖于我们在博士点、硕士点方面有较大的扩充。我们要认真做好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尽早确定申报学科,定出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切实组建学科队伍,明确学科方向,多争取大项目,多出高水平论文、专利以及获高层次科技奖,以充足实力去争取下一轮学位点评审时,获准5个博士点,硕士点有大幅度增长,在尚无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门类取得突破。同时,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使大多数学院都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两种形式。要努力争取科研经费上规模,科研成果上水平,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xxxx年科研到校总经费同期比增长30%。纵向科研方面,要瞄准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项目。横向科研方面,要依托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背景,主动参与珠江三角洲专业镇建设,加入地方科技发展计划,争取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双重经费支持。鼓励学科交叉团队合作,组建2~3个跨学科的、能攻关、有战斗力的团队,提高承接大课题、大项目的能力,培育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要促使科技成果转化进入良性循环,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技论文,支持科技成果奖励和专利的申报。积极邀请校外科技专家来校为师生做学术报告和组织学校科研人员外出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目标的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迫在眉睫。学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人才旺,学校才会旺,人才强,学校才会强。我们要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各类人才。要道配合省里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并完善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继续培养的有关制度,增强我校吸纳人才、凝聚人才的竞争力,争取近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大的突破。进一步推动我校师资队伍的“千百十工程”。即引进1000名左右具有重点大学本科、研究生毕业的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组建拥有100名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的队伍,引进、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名师。学校各级领导、从事人事工作的同志和学科带头人,必须以广阔的胸怀、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和超常规的举措吸引拔尖人才、留住优秀人才、用好各类人才,培养杰出人才。引进人才,要坚持从优原则,从政治思想素质、人品道德、业务素质、发展潜力等方面综合考察,坚持新录用的教师应毕业于重点大学并符合学历条件和外语条件,特别要重视引进在国外有学习和工作经验的、学科方向新、有较好学术基础和水平的留学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教师继续教育,落实在岗培训,提倡学历提升,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和环境,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加大优秀青年教师的项目资助和培养力度,对有潜力的年轻人才,要给予重点培养,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和职务聘任制度,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抓住第二十个教师节的机会,开展系列活动,表彰一批优秀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要不断开拓对外交流的渠道,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合作,派出教师要实行目标管理,既要重视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又要有计划地安排与教学相关的任务,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熟悉高等教育规律和具备现代管理知识,责任心强,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群众满意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和真正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的辅导员队伍,落实精简机构、优化队伍的工作,将分流和补充结合起来,严格控制管理队伍的编制。对新调入人员,要有学历、专业、外语、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有些岗位还可考虑应聘者的专长。支持中青年干部通过进修学习和实际工作锻炼,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适应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将先进的现代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文科学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将重用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新一届中层领导干部的作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5.坚决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继续大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我们要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社团、进学生公寓工作,培养学生爱国心、社会责任心、历史使命感和科学、人文素养。继续建设好大学生文化素质中心,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和公益活动,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有效地解决新时期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落实助学贷款制度,做好经济困难学生自助、互助、资助工作。要切实关心学生生活,提高服务质量,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健全和落实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和放火责任制,严防火灾、食物中毒、伤害等事件发生,确保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6.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实现我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是改革观念,要跳出事业性管理的圈子,全方位进入市场。要强化企业观念、市场观念、经营观念、效益观念,真正建立我校行之有效、按企业化运作的后勤社会化模式。要抓紧研究落实后勤和产业合并后的资源整合、人员调配和聘任,尽快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思想,切实搞好现有经营项目并扩大经营范围和能力,尽快盘活国有资产和校有资产,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要以我校进入大学城为契机,调整经营策略,在竞争中争取后勤服务项目的经营权。大学城所有经营性项目,都必须向学校交纳国有资产占有费,所有经营事项由承担经营权的企业自负;后勤产业集团除按规定留足发展基金外,学校不再从赢利中分成。后勤产业集团承包的经营项目,要争取服务质量、经营效益双突破,形成对内保障有力,对外拓展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7.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认真调研,深刻思考,调整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路,做好“十一五”规划。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在“求深、求新、求实”上下功夫,以此来指导办学实践。我们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立足于长期的努力和奋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信念,充分把握建设大学城新校园的契机,以做大做强为目标,制定更加开放的、更具前瞻性和特色的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专业学科发展规划,并付诸实践。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不断认识、掌握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增强领导和驾驭现代大学的能力。重视制度建设,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要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科学民主决策。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加大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力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共参与度。坚持公开原则的确定性和公开步骤的渐进性、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和公开形式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校务公开的工作制度,规范校务公开的程序,确保校务公开健康有序地进行。校务公开要围绕学校工作中心,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努力对学校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实行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抓好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大张旗鼓地反对学术腐败,杜绝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发生。健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大兴学习之风、实干之风和团结之风。进一步加强机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工作规划报告制和校情通报、院情报告制度,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报告、有检查、有对比,“为大事,抓小事”,推动学校发展。关心教职工生活,逐步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倡健康文明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继续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管理和服务;继续抓好计划生育等工作。同志们,现在我们已迎来了广东工业大学发展历史上的最佳时期,我们要万分珍惜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全体教职工都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齐心协力把学校各项事业推向一

个新高度,使学校事业重点突破,整体提升,而且自身能在学校的整体发展中不断得到提高与进步,成为广工大的中坚与骨干,为广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TAG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