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时间飞逝,“课改”已跨越时究的秋冬、春夏,“周六研讨日”始终伴随着课改,如期进行,不曾因风吹雨打而褪色。作为“周六研讨日”这个大集体中的一员,参与其中的研讨,感受颇有几分。“周六研讨日”为老师们提供互相学习的平台,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克服“单兵作战”带来方式方法的单一,达到资源共享。老师们充分利用这个“大舞台”,展示自我,进行心得交流、集体备课、总结经验,观摩课例,“教学反思”以及“个案”的交流等活动,这些都能为老师们改变以往的“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学习的被动转化为学习的主动提供帮助;为老师们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思想”来源。成功的背后必定存在着艰辛,每一次的“周六研讨日”都要风雨无阻,按时到指定的学校进行教研,下午还要回到自己的学校进行研讨,这样就要牺牲宝贵的休息时间,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看到学生在咱们的教导下,变得思想活跃,乐于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再是原来的“死气沉沉”而是充满生机,活泼可爱。心中的那股“厌言”荡然无存。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当然,在“周六研讨日”的过程中,还存如“走形式”、“持着观看的态度”等现象,这些不足都有待于今后大家共同去解决,想念,有你有我,有他的不懈努力,凭着对“周六研讨日”的执着,“课程改革”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结出胜利的果实。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在这近一年时间里,我已参加了三十多个周六的教学研讨,在此谈谈我的一点心得体会。俗语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意思是单单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进行教前教后的教研,不管是从教师的“教”或者从学生的“学”这两个不同的立场来说,这种教学效果只能用“浅”字形容;另一方面,单单有教学研讨而没有教学实践,这样的研讨只能是空洞没有效果的,因此如果不使“教”和“学”都“浅”而“空”的话,我们只能边教边研,又教又研。如果没的持之以恒的周六教学研讨活动,每个教师都“各忙各的”,相互之间没有学习和促进,要想完成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这是不可能的,而雷打不动的周六教研则为广大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搭起了结实的平台。同科目的老师坐在一起尽情交流已完成的教学内容和即将要上的新课,每位老师都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感想,反思及绝妙的点子。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不但可以从中找到好的资讯为己所用,有时还会有属于自己的灵感迸射出来,从而弥补原先所考虑的不周之处。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每一位学生。有一位北京的教育界行家这样描述自己的学生:我不敢奢求学生能100%地掌握好我所传授的知识点,希望100%的学生能拥有健康的心理。如果我的学生爱讲话,我就把他当作演说家;如果我的学生很好动,我就把他当作运动员;如果我的学生很顽皮,我就把他当作不听话的小布什;如果我的学生爱打架,我就把他当作不守纪的泰森;如果我的学生爱胡思乱想,我就把他当作小时候的爱迪生。是啊,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明天。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虽然为站上三尺讲台而磨炼了十几年,但社会无时不刻在发展,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总之,变是不变的真理,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通过种种途径特别是每周六的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学会揣摩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以便能“对症下药”,从而事半功倍。一直以来,教师中的很多人总是缺乏一双善于捕捉孩子优点的慧眼,缺乏一颗真诚的赏识孩子亮点的心。总之,与新课程健康成长,不仅包含着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为了共同的发展,让我们将周六教研活动进行到底!在教学中我们要求老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教育不是“铸模”不是“克隆”,把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素质的重点来培养,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思维,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重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成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讨论、释疑解难的点拨者;创设情境,唤醒情感的激发者。真正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去塑造完善成功的自我。v2、优化教案设计——共享资源,狠抓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