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本文关键词:语文,上册,之二,课时,二年级
2010年秋季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本文简介:第一单元秋天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题课文《秋天到》、《火红的枫叶》和一个“语文天地”。主题课文通过描写秋天特有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语文天地”通过读、背古诗《山行》,自读诗歌《露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可
2010年秋季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本文内容:
第一单元
秋
天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秋天”这一主题,编排了两篇主题课文《秋天到》、《火红的枫叶》和一个“语文天地”。主题课文通过描写秋天特有的景物,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语文天地”通过读、背古诗《山行》,自读诗歌《露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可爱。此外,“语文天地”还安排了字、词、句方面的练习,指导学生抄写句子,认识字典等。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培养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能力,知道教师节是老师的节日,尊重、热爱老师。
2.认字24个,写字15个,学习多音字“转”。
3.复习巩固几种常用偏旁,感知字形、字义间的关系。
4.
练习抄写句子,仿照例子说句子。
5.读、背古诗《山行》,了解诗的意境。
6.独立阅读《露珠》,运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7.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继续学习观察。
8.观察字典,认识字典,为学习部首查字法做准备。
单元教学重点:
1.认字24个,写字15个,学习多音字“转”。
复习巩固几种常用偏旁,感知字形、字义间的关系。
2.观察字典,认识字典,为学习部首查字法做准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培养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和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1.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继续学习观察。
2.练习抄写句子,仿照例子说句子。
单元课时安排:六课时
秋天到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迷人景象的小诗。诗虽然短小,但却把秋天最美丽的一面呈现在了孩子们眼前:天气转凉的八月,丰收的九月,五彩的十月。诗中的景色更是色彩明丽,多姿多彩;诗中的每一行文字都像秋天充满激情,有静有动,点面结合,恰到好处。教学本课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品味小诗中掌握秋天的特点,并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让孩子的心和秋天一起飞翔。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补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qiū
tiān
chàng
gē
shoū
chéng
lián
máng
(
)
(
)
(
)
(
)
làng
huā
qiū
fēng
jiǔ
gē
hǎi
làng
(
)
(
)
(
)
(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放(
)
浪(
)
芒(
)
秋(
)
九(
)
收(
)
朗(
)
忙(
)
伙(
)
几(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课文,通过朗读认识秋天的特点,练习对对子。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课文,通过朗读认识秋天的特点,练习对对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补充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
(
)秋天到,(
)转凉,(
)变爽,蟋蟀把(
)。
2.
(
)秋收忙,(
)肥,(
)香,田野翻金浪。
3.
(
)寒霜降,枫叶(
),菊花(
),(
)排成行。
二、练习对对子。
鱼虾对(
)
枫叶对(
)
肥
对(
)
红
对(
)
天
对(
)
凉
对(
)
火红的枫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通过“我”在树林里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行为,抒发了小学生对大自然和老师的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补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组。
rán
ér
jié
bái
měi
lì
biǐ
yī
bǐ
(
)(
)
(
)
(
)
chéng
jiù
sòng
gěi
(
)
(
)
二、我会填。
一(
)枫叶
一(
)小手
一(
)小诗
一(
)白纸
一(
)大雁
一(
)贺卡
三、照样子组字再组词。
合
(
拾
)
(
拾起
)
占
(
)
(
)
寺
(
)
(
)
关
(
)
(
)
吉
(
)
(
)
加
(
)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小黑板
补充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枫叶
(
)的手掌
(
)
的纸张
(
)的贺卡
(
)的老师
(
)的秋天
(
)的朝霞
(
)的大雁
二、你会照样子填词吗?
1.火红
(
)红
(
)黄
(
)绿
(
)白
2.它比朝霞还红,比玫瑰还红。
它比(
)还(
),比(
)还(
)。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这是一次语文综合能力训练。根据新课标的特点,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及教材、生活实际,在区别、改写、辨析中学习汉字、提高说、写能力;在讨论、背诵中训练表达能力、扩大积累,进而使学生的积累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左右结构的汉字。
2.交换部首复习生字
3.正确搭配词语。
4.仿造例子说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交换部首复习生字。
2.争取说词、说句,训练表达。
补充练习:
一、照样子,写一写。
例:
拾
_(
)+
(
)→(
)→(
)
1.忙_(
)+
(
)→(
)→(
)
2.叫_(
)+
(
)→(
)→(
)
二、连一连,给词语找朋友。
火红的
手掌
洁白的
枫叶
小小的
秋天
美丽的
纸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愿望。
2.读、背诗句。
3.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文,激发对秋天的热爱。
2.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补充练习:
一、出示下列字,练习查字典。
继
偶
晓
款
建
最
二、积累描写秋天的词语,古诗。
篇2:20XX年秋季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10单元海底世界
2010年秋季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10单元海底世界 本文关键词:上册,课时,秋季,海底世界,单元
2010年秋季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10单元海底世界 本文简介:海底世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3.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宁静”“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
2010年秋季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时计划之10单元海底世界 本文内容:
海底世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宁静”“窃窃私语”等词语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海底世界的一些图片。
补充练习
1、
看拼音写词语
qiang
lie
qi
guan
wei
xian
hou
tui
dao
da
(
)
(
)
(
)
(
)
(
)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微弱——(
)
模糊——(
)
前进——(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2.能够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能抓住重点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
体现海底物产丰富的图片、生字词语卡片。
补充练习
1、
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句话。
2、
本文主要围绕那一句话写的?
——————————————————————————
圆圆的沙粒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沙粒决定变珍珠的决心。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沙粒。
补充练习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坦然——(
)
真诚——(
)
赞美——(
)
愉快——(
)
猛然——(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沙粒变成珍珠的快乐以及变化的过程。
2、
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沙粒变成珍珠的快乐以及变化的过程。
2、领悟“只有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沙粒变成珍珠过程的资料。
补充练习
比较组词
棵(
)
份(
)
摇(
)
坦(
)
钻(
)
颗(
)
纷(
)
谣(
)
担(
)站(
)
语文天地
课时划分: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完成“日积月累”的教学。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文字幻灯。
补充练习
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窃窃(
)
(
)收脸底
分(
)日丽
海(
)天空
四(
)为家
(
)想天开
2、
用下面的词语写一句话
有的……有的……还有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开卷有益——《海底村庄》《海底漫步》。
2、
畅所欲言——介绍你所了解的海底世界。
教具准备
有关海底的图片
补充练习
搜集你所感兴趣的有关海洋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10
奇妙的海底世界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奇妙的海底世界”这一主题,编选了《海底世界》《圆圆的沙粒》两篇主体课文,两篇自读课文《海底村庄》《海底漫步》和一个“语文天地”。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海底世界的迷人风景,可使学生了解有关海洋的更多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海进行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编排了选字填空,指导学生进行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分;继续积累与海洋有关的古诗和带有海的成语;仿写句子;“畅所欲言”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初显身手”指导学生学写一段说明的文字,编写手抄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金钥匙”了解报刊的主要栏目,学习迅速捕捉、筛选信息的方法。
单元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会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进行说话练习。了解有关海洋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海进行探索的欲望,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认字16个,写字17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3、
理解“强烈”“危险”“窃窃私语”“异想天开”“坦然”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练习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并背诵有关海的古诗,了解有关还的词语。
4、
自读《海底村庄》《海底漫步》;通过“畅所欲言”等活动,进一步体会海底世界的奇妙。
5、
学句子,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成果。
本单元建议教学6——7课时
篇3: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本文关键词:教研组,教研活动,初中语文,记录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本文简介: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活动时间:2011年3月1日活动地点:语文组主持人:参加人:初中语文教师活动程序。(一)教研组长谈话:说明本次活动的背景。在期初的教学工作检查中,发现我们学校的老师设计的语文课堂作业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基本达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目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布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本文内容:
初中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2011年3月1日
活动地点:语文组
主持人:
参加人:初中语文教师
活动程序。
(一)教研组长谈话:
说明本次活动的背景。
在期初的教学工作检查中,发现我们学校的老师设计的语文课堂作业形式多样,各有特色,基本达到了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的目的,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出现重复、机械地抄写、内容单一等现象,不仅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针对以上情况,今天我们再来研讨一下“语文预习作业和课后拓展作业的设计”。
(二)隋春红老师:主要谈预习作业和拓展作业应注意什么?
谈到作业,我们当老师的话题很多,因为都知道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一份好的作业,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而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更倡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所以从教研组长通知了本次活动主题以后,我留心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关于语文预习作业和拓展作业设计方面的资料,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
1、课前的预习作业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要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要针对本课所涉及的一些相关内容来布置预习作业。让预习作业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课后的拓展作业要有创新性和趣味性。
拓展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创意的作业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创新性。另外趣味性也非常重要,它能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作业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学法。
(三)教研组长过渡:
过渡:隋春红老师带来的信息真好,下面就来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说说你是如何设计预习作业和拓展作业的?主要遵循了作业的设计的哪些特点?
(四)各组员进行案例交流。
1、连艳娇老师发言。(谈预习作业的设计)
在前一段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会预习,只要布置预习课文,学生就是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再有就是对生字词的认读,把不认识的字,通过各种方式读对,会认,会写。通过对学生的预习调查来看,课前的预习往往浮于表面。由于没有对预习的明确指导和书面作业的落实,学生预习的实效性也就自然不大。针对上述情况,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预习作业纸。(出示投影:学生的预习作业纸)。
我把预习的各个方面大致梳理了一下,归纳为四点:读、查、思、记。
①读。读就是读课文。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在我们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放声朗读,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可以用笔标注出来。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二遍读时可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两遍读下来,相信学生都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这时再来读几遍课文,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的。
②查。查的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而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最好是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查,这样对理解课文更有帮助。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查的内容也各异。如《白杨礼赞》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需要了解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那在预习指导时,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资料,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③思,即思考。思考不是孤立的,在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等。
④记。记就是记录下来,把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真正把课文预习搞好,作业纸的设计还是一个关键。
明确了预习的各项要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预习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实处呢?我广泛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预习作业纸。
2、于朝燕老师补充发言,也谈预习作业的设计
我认为预习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可操作性,利于学生完成,还要注意预习的方法。我指导学生预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读课文。划出课文中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完成。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在学生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写这样几个问题。
3)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质疑可以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质疑可以让学生从课题、字词、句、课文内容和表达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
4)查阅资料。(怎样查资料?)
3、田春苗老师补充发言。
连
老师精巧、系统的作业纸设计,于老师结合农村孩子搜集资料的方法介绍,都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关于语文作业的预习,我补充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先请大家看我班学生的语文书(投影仪出示),每本书上都留下了学生预习课文的痕迹:
1).读课文可以读给家长,请家长签字,以便落实。
2).课文中所有出现的多音字可以让学生用〔〕标识出来。{怎样解决?}
3).段落多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标出自然段;
4).对于不懂的地方、不懂的问题,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只需在课文的相关词句旁边打问号就可以了,没必要课课都摘抄下来。以便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家对他预习作业提出置疑,
田老师说明这样设计的好处。)
(组长小结上述发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最敏感的话题,
殷
老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能考虑到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预习作业至关重要.)
4、刘英红老师发言。
以上几位老师分别从自主设计作业方面和自主选择设计作业方面谈了自己课外拓展作业设计的具体做法,他们作业设计的共同点是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特色性的课外拓展作业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给不同个性的学生以自我表现的机会,进而发挥学生的特长,凸显学生的个性。
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除了以上两种课外拓展作业的设计外,还应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课外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初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后设计调查家乡变化的课外拓展作业,从村容村貌、娱乐设施、道路、交通工具、住房、家电、家具、衣着、饮食、人的精神面貌了解家乡的变化等。我要求学生通过访问,调查等形式。此项课外拓展作业的设计符合了作业设计的发展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增强学生实践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