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用心育才为中国田径腾飞奠基
我校地处长沙商业中心东塘地带,始建于1912年,前身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因长沙校舍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办学因此中断。在此之前,“田稻”荟萃了周世钊、周谷城、田汉、杨树达等一大批名师学者;培育了缪伯英、向警予、杨开慧、抗日女英雄刘守玟等一批巾帼女杰,刘英、刘昂等党政领导人,着名演员王人美、胡萍,着名作家谢冰莹、白薇以及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期荣、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等知名人士。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田稻中学,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于1995年恢复招生。目前,学校教职工206人,50个教学班,学生2700余人。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凝聚成了田稻一套独特的育人理念:教育的本质不在于淬炼出为数不多的所谓精英分子,而在于培养出一大批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合格毕业生。因此,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绝不会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体育、美育的培养。相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终极发展,把简单做到极致”的办学理念,并确立了“办长沙市最好初中和雨花区的精品高中”的办学目标。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湖南省绿色学校、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湖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实验学校、长沙市文明单位、长沙市示范性中学、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答卷装订无差错考点、长沙市体育运动先进单位、长沙市安全文明校园、长沙市先进工会等。
一、领导重视,思想育人
学校领导一贯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田径项目确立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学校为田径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保证。校长亲自蹲点体育教研组,专门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把田径队员的学习、日常管理、训练以及田径运动推广等工作落到实处。并在全体师生中树立“健康无价”的意识,亲自带动全校广泛开展师生健身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田稻焕发出青春亮丽的景色。
为了加强对运动员的管理,学校制定了《运动员守则》、《运动员奖惩制度》、队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运动员准时参加训练,促使他们在训练中刻苦认真,吃苦耐劳,按照教练的要求自觉苦练,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收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学校注重抓好队员的思想表现和文化学习,教练员经常与班主任联系,了解队员的情况,及时进行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田径队员的身体状况、技术状况、文化学习和其他资料,我们建立田径队员登记卡,把队员每学期的学习成绩、每学年的身体素质测试和技术测试、每年的体检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对不同的队员个案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科学训练的效果。
二、教练敬业,精神育人
要想把体育传统项目工作搞好,除了领导重视外,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工作责任感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我校有八名体育教师,八位的体育教师均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3位为田径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全面负责学校初高中田径队训练工作。他们中1名是高级教师,3名国家一级田径裁判,其余都是一级教师。他们事业心、责任感强,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乐意奉献。近三年来,他们坚持每天早晨6点30到7点、下午4点30到6点30进行课余训练,坚持星期六、星期天、寒暑假训练,在训练中,注重其强度与密度,合理安排训练的周期,根据实际比赛的要求,既练基本技术,也练身体素质,还通过教学比赛不断提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他们起早贪黑长年坚持摸爬滚打在运动场上,坚持和学生在一起,为了学校的发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人才,体育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肯吃苦,善动脑,体育工作有计划、有总结,2006年初,学校制定了5年体育发展规划。体育组还制定了各个时期的竞赛目标,检查训练计划,落实训练经费,协调训练场地,使我校的体育传统项目工作常规、有序地进行。同时,我校非常重视与长沙市、雨花区体校的联系、沟通,经常与他们召开座谈会,互相交流经验,充分利用业余体校场地好、教练强的优势,实行教体结合,互补长短,形成课余体育训练的网络,使我校的田径运动能蓬勃开展起来。
三、设施优良,环境育人
自2003年以来,学校先后投入了近500万元用于修建塑胶田径跑道及各样体育运动器材。目前,我校拥有800平方米体训房一个、400平方米练功房一个、环形塑胶跑道250米、室内球场一个、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2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6张、体育器材室4间。每学期开学前夕,学校依据体育组提出的要求,全部购回所需要的体育器材。而且,经过湖南省“两项”督导评估检查,我校的体育设施得到全新改造和充实,体育运动器材配备齐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器材进行课余训练,充分满足了我校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训练的需要。
学校的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每学年度学生人平均体育经费已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金额,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经费也远远超出了指标。为了确保体育传统项目(田径)训练、比赛的顺利开展,学校不断加大这方面经费的投入。近年来,每年投入超过5万元来开展学生的群体活动和体育传统项目的比赛。如参加全国厦门马拉松赛、省市区中学生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