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社区是随着社会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文章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机制。 在此基础上,笔者重点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教学设计、学习环境构建、学习活动评价三个方面。
【关键词】学习型社区; 学习机制; 教学实践; 灵感
人们接受社会和文化情境的影响,并通过与他人的直接互动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人类的学习活动是群体活动。 因此,强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等方面在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使得“学习”与“社区”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成为人们学习与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学习型社区的学习机制
学习社区主要是指由学习者和助手(包括教师、专家、辅导员、家长等)组成的群体。 他们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持环境中一起学习,并分享各种学习成果。 资源,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经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促进的人际关系,对此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认同感。团体。 归属感。 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同时交叉的过程构成了学习共同体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
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接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通过与他人的直接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观点和知识。 个体认知活动的结果——知识是个体在他人存在的共同体场域中,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思考、检验自己的经验的结果,使自己的知识处于流动状态,流向他人。 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 学习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不断进行的参与性实践。 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社区是个体学习和建构知识的场所。 个体知识是通过“合法的边际参与”和“充分参与”来建构的。
学习共同体中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存在着认同和协商两个过程。 当与他人的交往中存在相互认可的意义时,个体利用他人的经验来巩固自己已有的经验; 当与他人的互动中存在模糊的意义时,个体学习者和社区其他参与者利用意义协商的过程来解决个体经验中的冲突,实现个体学习实践。
当学习者构建个人知识并与学习社区中的其他人协商意义时,他们的个人身份也在发生变化。 学习者作为社区新参与者从外围、部分参与到全面参与的过程,以及学习者从新参与者的参与到老参与者参与的转变过程,是社区中个体学习者身份的形成。 这个过程是参与者之间意义认知、协商、形成共识的过程。 学习者在社区的学习实践中获得身份发展,在社区中形成自我,实现个体知识与人性的双重社会建构。 伴随着个体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这三个相互交叉、互动的过程,学习者实现了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启示
由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过程组成的学习机制理论不仅给当前的教育理念带来了新的冲击,也对当前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新的影响。小学和中学。 它还可以产生重要的启示。
一、学习共同体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安排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创建学与教系统,以优化教学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在运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设计学习者和助教者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设计学习者和助手参与学习实践时的互动程度; 学习者和助手将形成的共同职业的设计; 学习者参与身份转变过程的设计; 学习者和助手共享的记忆库的设计(即物化过程中形成的资源、工具等)设计等。
目前,我国教学领域开展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微观层面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的设计,而学习共同体的另外两个层面的学习活动设计,即学习社会和实践社区,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应发展其他两个层次学习共同体的学与教设计,并合理嵌套三个层次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地进行连续的活动。社区。 学习实践。
二、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学习环境构建的启示
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动态结合”。 学习资源是指学习共同体中个体之间意义协商的“物化”过程中形成的结果,即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各种规则、规律、概念、工具、计划、程序和各种抽象概念。 、一般经验和其他知识。 人际关系是学习者与助手之间的关系,也是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参与这些关系,学习者实现了自己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和身份形成。 。
目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在营造学习者的学习环境时,过于依赖学习资源的作用。 它通过各种严谨细致的知识、系统等来构建学习者的学习环境,希望学习者能够遵循已经设定好的外部设定。 内容逐步实施自己的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国教学实践领域的工作者已经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和主体性作用,但两者之间仍需要设计生动、开放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的建立。 学习者与教师以外的助手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习者在参与关系过程中身份形成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被忽视。
因此,在教学实践领域为学习者营造学习环境时,应平衡学习资源与人际关系的设置,避免非此即彼的误区,并关注参与人际实践的学习者部分。在构建学习环境时被忽略。 ,使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和身份形成三个过程都能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顺利进行。
三、学习共同体理论对学习活动评价的启示
基于学习社区理论对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中学习实践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助理对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方面的评价。
在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方面:首先要评价学习者通过建构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避免只注重评价建构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在检验了知识的有效性之后理论学习总结,评价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上,即评价“学习者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了解学习者在建构知识时做了什么。 改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的优势和障碍。
在学习者意义协商方面:需要了解学习者与助手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冲突、产生冲突的原因以及每个个体如何协商以达到目标。 从达成共识的角度进行评估。 此外,还应评估个体之间的意义识别,使意义协商和意义识别相互作用,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
在身份形成方面:在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时,必须对学习者身份的变化、发展和形成保持清醒的认识。 处于身份发展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活动。 参与学习实践 参与程度也不同,不同参与程度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影响很重要。
三、结论
随着社会导向的建构主义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兴起,学习社区的研究也随之兴起并逐步发展。 这一理论的出现和发展是教学领域研究的创新。 。 在学习共同体这一新型开放的学习者组织形态中,个体学习者通过知识建构、意义协商、身份形成三个过程参与自己的学习实践,促进了个体学习。 笔者相信,未来对学习社区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将对我国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产生更加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
[1] 薛焕宇. 学习型社区理论与实践初探[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
[2] 钟其全. 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论及其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06,(8).13。
[3] 何克康理论学习总结,郑永柏,谢友如。 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0。
【学习共同体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启示】相关文章:
构建跨境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论文04-12
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论文04-24
浅谈学习层次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05-28
实践教学酒店管理论文08-0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高校武术教学模式重构的启示论文01-17
大学物理实践教学论文08-29
生活实践教学初中物理论文10-16
声乐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论文10-13
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