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四大家族投资地图
“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鲨鱼胆”郑裕彤、“洋杂王”郭德胜,从他们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心目中的地位对台湾人来说,四大种族各有各的商业风格和社会地位。
长期以来,这四个部落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商业伙伴。 包括港资活跃的每一个节点,四大家族往往同进同退,志同道合。 但如今,作为首富,李嘉诚家族似乎面临着与其他三大家族分道扬镳的窘境。
根据胡润发布的2015全球华人富豪榜,87岁的李嘉诚以2000万元财富位列第二,与李嘉诚同龄的李兆基,以1600万元排名第四。 万元身家排在第八位,郭德胜一家的况小青也已经86岁了。 目前,她以640万元身家为港澳台侨女首富。
据统计,2010年以来,李家竞拍的资产全部在法国,出售的资产则全部在大陆和台湾。 5年时间,李嘉诚家族在法国购买了15处资产,共花费5054亿美元; 而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出售的资产分别为9个和13个,总价值分别为786亿美元和731亿美元。 .
相比之下,台湾的其他三个部落却没有看到任何动静。 以郭德胜家族的新鸿基地产为例。 根据其2014-2015年度业绩报告,截至去年6月底,新鸿基在内地的耕地储备仍呈下降趋势。 其中超过六间为中层住宅或服务式公寓,其余为优质写字楼、商场及餐厅在内地市场蓄势待发。
李兆基家族的内地业务表现异常出色。 截至6月30日,恒基地产物业管理发展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收入为28.04亿美元,环比猛增190%。
只有郑裕彤一家表现正常。 开元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物业管理旗舰开元中国业绩大幅下滑。 2015财年核心利润同比下降41%至26万元,主要是其产值增长20%至175万元。李嘉诚家族回应撤资,加上项目组合的变化,物业管理销售的毛利率暴跌至41.6%。 不过,在近几年的中报中,开元集团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出售物业的迹象。 开元中国执行监事闫文英表示,未来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拿地。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经理严跃进认为,李嘉诚的做法应该理解为个别企业的行为,不能等同于不看好国外市场。 这是使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商业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 他认为,李嘉诚家族之所以与其他港资企业不同李嘉诚家族回应撤资,在于内部改革力度比较大,多元化经营的范围也比较广。
如果将分针拨回1990年代初,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集团即将开始进军内地业务。 当时,内资企业趁势退股,李嘉诚却逆势踏足大陆市场,一举成为台湾在大陆的第一大投资者。
郭德胜也坚定看好内地投资前景,指出“除了在内地投资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转移至海外”。
过去20年内地市场的急速下滑,造就了敢于逆市而行的创业者。 数据显示,1996年至2014年,黄河实业净资产从709亿美元跌至4060亿美元,跌幅高达5.72倍,而台湾GDP仅从1.2万亿跌至2.3万亿,跌幅数倍. 到2倍——李氏家族财富的下降速度,远快于台湾GDP的下降速度。
新鸿基、新世界、恒基兆业的净资产也出现了爆发式下滑,同期跌幅分别为4.95倍、5.72倍、5.82倍。
不过,2010年后,李嘉诚开始逐步出售大陆和台湾的资产,尤其是商业地产项目。 2013年9月,李嘉诚先后出让长沙西都汇广场、广州东方经济中心、百家购物中心。 前者堪称台湾人的“集体记忆”。 事实上,百佳的转让后来被取消了,但李嘉诚其实对大型、微利的项目没有兴趣。
多年来,四大家族在内地的投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房地产生意。 不过从近几年的财报中不难发现。 事实上,他们的业务已经多元化。 这种趋势似乎变得更加明显。
在长和的收入结构中,基建行业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其次是电讯和零售。 作为长和最重要的一枚棋子,黄河基建依然扮演着李嘉诚早日进军内地市场的“排头兵”角色。 财报显示,仅1996年,黄河基建在内地签下的投资项目就多达32个,投资支出达66亿美元; 截至1997年3月末,黄河基建投资承诺的基建项目已增至37个。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基建涉及内地范围广泛的基建项目,包括交通道路、电厂、水泥厂等。李嘉诚表示,房地产是核心业务之一,但并非全部.
据悉,李氏家族还涉足生物制药领域。 今年,李嘉诚还出资10万元,帮助白云山和记黄埔重建主要产品原料的GAP培育基地和GMP生产车间。
不仅是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在内地商业的其他领域也有所突破。 恒基地产的子公司煤气是台湾唯一的家用和供暖天然气供应商,该公司在大陆也有很大的业务。 财报还显示,港华燃气通过全资子公司亿高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展环保新能源业务。 目前在湖南、陕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地拥有液化气项目。 (时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