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指的是分两种去解释,解释一: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解释二:“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
克己复礼,是孔子对当时的时代提出的一种观点,约束自己的行为,思想等,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一定的落后性。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希望平民可以和贵族一样享有教育的权利,人们接受教育是平等的。其中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教无类名词解释教育学?
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教育主张。《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东汉马融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是人们有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种类,都可作为教育对象。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他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及于庶民,因而他的学生很多,其间不少是平民。这个主张对传播文化有积极意义。
(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指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阶级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