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十四五”规划要求,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城镇化水平力争从目前的60%提高到65%,这意味着年增长率必须保持在1%左右。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GDP增速要保持在7%以上;二是每年新增农业转移人口不得低于“十三五”期间的水平,即至少新增农业转移人口800万以上;三是非农就业占80%以上的城镇化农村地区,按城镇社区管理。结算支持。
同时应该看到,按照“十四五”规划要求,城镇化的一个重点是解决质量提升问题。也就是说城镇化率计算公式,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的同时,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要进一步提高,而且速度要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为此,要确保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即全面放宽城镇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以下城市落户政策;逐步减少和取消特大城市的落户数量;
虽然“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城镇化率达到65%的目标。但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指导性目标,而不是所谓的“性能要求”。这一目标的重点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使进城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不是单纯追求城镇化率达标,而是通过行政转移,一些仍以农业就业为主的村庄和集体经济组织,虽然已纳入中心城区市辖区管理,但直接转移到城市街道和居委会。,
另外,对于外来人口绝对数量多、外来人口比例高的城镇,要防止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偏高,但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仍然很慢,甚至落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速度情况。
公共服务均等化值得关注
有观点认为,中国城镇化率的峰值只能达到65%,在一些发达国家还达不到80%以上的水平。提出这些观点的人主要是基于中国的人口规模,也基于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并参考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他们持有相对审慎的观点,这是合理的。当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城镇化率计算公式,可能会出现增长率边际递减的现象。毕竟,中国有14亿人口。目前,按60%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计算,已有城镇常住人口约8.5亿。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外出务工农业转移人口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此外,部分城市和地区依靠行政转移方式将农村划定为城镇化地区,农业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但实质性就业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还没有达到城镇水平,对村里的外国人进出实行严格封闭和管理。如果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城镇化率泡沫被消除,实际城镇化水平和增速可能确实出现放缓迹象。
中国的城镇化率最终要达到80%,确实很难。也就是说,在现有8.5亿城镇常住人口的基础上,将转移2.7亿农业人口,其中劳动力仍接近2亿。即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考虑到未来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影响经济增长。中国能否最终实现80%的城镇化率,取决于未来10-15年年经济增速能否保持在7%-8%,农村劳动力年转移能否达到8-1000万人人们。这并没有考虑到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否完全一致。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核心问题不是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能否最终达到80%,而是2.8亿流动人口能否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待遇,包括2亿多农业转移. 人口,包括8000万城市流动人口。也就是说,要考虑基本公共服务能否均等化,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差距能否消除,25%-30%的农业转移人口能否算作城镇常住人口可就业。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能否按市场方式顺利出让。
如果能够成功突破体制约束,稳定通过有利的城镇化政策,农民进城的各类消费和投资潜力将得到发挥。届时城镇化率有望进一步提高,至少15年达到7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影响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速,而影响经济增速的外贸、投资、消费等因素目前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外贸取决于当前国际关系的变化,包括疫情演变的趋势,尤其是中美贸易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影响国内消费的主要因素是如何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增加人均收入来拉动消费增长。当前许多政策着眼于高质量和创新发展,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重视在创新增长中提供更多就业空间;城市。实现这样的政策激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挖掘和激活隐性增长潜力,通过城镇化进程中各项政策的实施,稳定整体经济增长水平。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镇化速度能否达到一定的预期,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也是中国实现双循环发展,通过内循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作者为独立经济师,原中国城镇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