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的“破冰”到20世纪90年代的崛起,再到抽象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艺术家数量、活动频率、社会影响力,上海已成为抽象艺术的中心。中国当代抽象艺术。重要的地理模板。
上海抽象艺术精致、内敛、沉稳、活泼的审美特征,以及兼具文化底蕴和时尚情怀的都市气质,与上海的都市文化息息相关。
评论家、策展人李旭从历史渊源入手,勾勒出上海抽象艺术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以及其生生不息的原因。
周长江补签66
布面油画,200X280cm,2015
由此看来,上海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中心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上海是当代中国抽象艺术实践的重要区域典范。近20年来,抽象艺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总体格局中上海的标志之一。对于这座久负盛名的东方国际大都市,抽象艺术作为一张文化名片的地位早已为艺术界所肯定。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开埠最早的港口之一,曾对地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第一所艺术学校,第一所人体写生,第一所现代艺术社团,第一届全国美展,都在这个新兴的大都市中出现。
由此看来,上海成为20世纪末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中心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历史
明清以来,以文人趣味为主的江南文化,始终崇尚高雅、古朴、恬静的内在气质。以昆曲、苏州园林、明式家具、宜兴紫砂茶具为代表的审美风格,一直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文艺创作,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历史优势。
这样的历史人文渊源造就了江南文化讲究细节、讲究品质、讲究形式技巧的传承规范。对于生长在斯里兰卡的艺术家来说,这已经是融入骨血的基本气质和品格。
陈强作品15-45
综合材料 80x60cm 2015
1919年以后,在东西方各种“主义”的争论和实践过程中,上海人争论的少了。符合国际潮流。
1931年,“决澜社”在上海成立。其主要成员庞薰琹、倪一德致力于“为艺术而艺术”的实验,反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主张艺术的纯洁性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他们虽然还没有创作出纯抽象的作品,但形式至上的观念已经提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确立了特殊的价值取向。
1934年,鲁迅在上海提出著名的“拿来主义”思想,鼓吹“新兴版画运动”,新文艺风气大行其道。
黄元庆无题
130×150cm 布面油画 2015
当时,上海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传媒体系。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等行业在亚洲最为发达。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再加上全国最优秀的文化人空前集聚上海,让这座国际化城市充满了创意精神和艺术魅力。
抗日战争的爆发,引起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重大转折。形式主义艺术实验的正常发展轨迹被打断。整个艺术界都转向了救国的动员和宣传。,显然不合适。
1949年后现实主义逐渐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大量艺术家在艺术形式和语言探索方面被边缘化。吴大羽、林风眠、关良、周碧初等人的艺术史情况说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同时代人中,吴大羽堪称这一时期中国现代艺术的开创者和开拓者。他在默默无闻中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抽象美感的表现主义作品,虽然这些作品的绘画象征意义比较明显,不能算是纯粹的抽象艺术,但他的努力为后来的上海树立了独特而深刻的标杆艺术家。
1980 年代:抽象主义的先驱
1979年后,随着国内艺坛对形式美的关注和讨论不断升温,上海的现代艺术开始逐渐被重新认识,原本处于边缘的个体探索也浮出水面。整个80年代可以称为上海现代艺术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抽象艺术的破冰期。许多后来成为代表人物的艺术家的风格都是在这一时期得到启发和熏陶的。
丽蕾金陵花重25
布面丙烯 100x80cm 2017
值得注意的是,相对而言,上海艺坛的题材创作并不强烈,但对形式主义的探索却一直比较超前。80年代的整个上海抽象艺术的特点,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以前卫、开拓的态度参与抽象实验。
这一时期涌现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于友涵、李山、张建军、周长江、陈创洛、苗鹏飞、仇德树、戴衡阳、王洁银、查国军、陈真、胡向成、刘亚平、许龙森、于继勇、童建英等
1989年,周长江抽象风格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抽象艺术发展的一件大事。
1990 年代:全面崛起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1992年前后,上海的抽象艺术界经历了一段沉寂期。事实上,在如此安静的出现之后,很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恰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成熟起来。
1993年,来自上海的抽象艺术家丁乙入选威尼斯双年展,这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
同年,他的抽象作品还入选了在柏林世界文化宫举办的“中国前卫艺术展”和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的“首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
鼎一世
32x43cm 粉笔和木炭手工纸 2015
其实,丁乙的品位和价值取向在上海并非孤例。与他同时代的有沉凡、秦一峰、陈鑫茂、宋海东、徐宏、阮杰、沈浩鹏、赵宝康、潘伟、龚建清、陈强、曲丰国、黄元庆、李磊、王南明、王源、谭根雄、宋晓峰、卢云华等众多艺术家,虽然这些艺术家的形式和风格大相径庭,但他们的内在精神是相似的。
90年代可以说是上海抽象艺术全面兴起的阶段。多年的浸润与修炼,让许多个体的身手丰满,而这座大都市的独特性格,让生活在这里的艺术家们在形式上和作品上都具有独创性。这一时期,上海抽象艺术精致、内敛、沉稳、活泼的审美特征,以及兼具文化底蕴和时尚情怀的都市气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确立。
另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上海抽象艺术团的基本阵容是本土化的教育背景,这与以“海归”为主体的北京抽象艺术团恰恰相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梁铨、马可鲁、沉晨、伊岭、冯良鸿等抽象艺术家,虽然今人不在上海,但他们都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边缘。
陈强作品16-4
综合材料 80x60 cm 2016
1996年1月,“看不见的存在——上海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这是上海首次大型纯抽象艺术群展。同年10月,丁乙作品入选首届“上海(艺术)双年展”,周长江的半抽象风格同时入选。
1999年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举办“都市抽象——上海抽象艺术家沙龙邀请展”。同年,曲丰国获“99上海市青年美展”一等奖。2000年入选“上海双年展”。这一事实标志着抽象艺术已经被当地官方展览所接受。
新世纪:抽象之都
以1997年地铁一号线正式开通为标志,90年代末上海的城市改造基本完成,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出现了上海地图每六个月就要更新一次的现象。
外资的涌入,高度发达的商业体系给城市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视觉刺激,超大型的商场,林立的酒店和写字楼,巨大的广告,霓虹灯,各种喧嚣随处可见。媒体,生活在这座城市的艺术家们感受到了意象的惊人过剩,具体创作前提下的失语,有的转向内心,转向精神表达,这其实是抽象艺术产生的重要心理原因。异常繁荣的上海
余友涵2015.10.18
196x260cm 布面丙烯,2015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上海美术馆连续举办了四届以“形而上学”为主题的大型抽象艺术展。
2002年在刘海粟美术馆举办“抽象的新世界——上海抽象艺术联展”。2004年和2006年,上海明园文化艺术中心连续举办了两届“上海抽象艺术展”。
2007年,“线——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在苏河艺术中心开幕。2011年,“道法自然——中国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2015年“时空书写——中国抽象艺术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
这些展览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抽象艺术的基本阵容,也不断稳步拓展“中国抽象”的可能性。
余友涵 抽象 20101101
143x178cm 布面丙烯,2010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抽象艺术的格局与80年代相比,进入了成熟稳定的正常轨道。
上海的抽象艺术家和评论家经常应邀到国内外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抽象题材的个展和联展也在美术馆、画廊等各类艺术空间展开。专营抽象作品和抽象题材的画廊拍卖也在上海开始试水,初见成效。
展览活动的增多抽象艺术的特点,不断激发抽象新人的崛起。闫飞翔、王燮达、丁涉、胡伟达、吴军、陈东杰、杨牧石等人可以算是新人的代表。随后的学术态度非常认真,作品的内在精神也相当纯粹。
在上海,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横跨抽象和具象两个领域。除了于友涵之外,还有王洁寅、卢治平、孙亮、杨东白、王天德、何赛邦、薛松、蒋正根、李向阳等,他们在具象方面都有成就,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抽象创作中。时不时地,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抽象与具象的并存,以及断断续续、交错的创作。难得的是他们两种风格的并存非常有表现力。
余友涵 抽象 1986-28B
78x108cm 纸本丙烯 198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活跃于上海抽象艺术理论研究和展览策划的人物有李晓峰、李磊、龚云彪、吴亮、赵川、王南明、吴晨荣、徐德民、何普林( Lorenz Helbling,瑞士)和乐大豆(Davide Quadrio,意大利)等。
这个人数有限的小团体,为抽象艺术进入上海艺坛的主流,进而成为上海当代地域文化的象征作出了重要贡献。
/
如今,上海已成为广受抽象艺术家欢迎的交流中心。海内外艺术家中,赵无极、朱德群、萧勤、陈正雄、江大海、苏小白、梁铨、谭平、张浩、杨舒、陈光武、白明、陈若冰、尹戈、雷虹等都曾在上海成功举办过个展,也有不少艺术家在上海参加过抽象群展。群先生创作的作品。
从艺术家的数量、举办活动的频率、抽象艺术所享有的社会影响力来看,上海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抽象艺术之都”。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类民间艺术机构的成立和艺术市场的复苏与繁荣,抽象艺术将在上海当代文化景观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文字 | 李旭
评论家、策展人
编辑| 潘欣欣庄彦霖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