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关键词:儒家,养成,高校学生,信仰
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简介: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关键
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内容: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
关键词: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与传统文化思想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拥有历史文化的支持。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
不论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还是儒家的“信”其形式上是不同的,但是本质上确具有共同的基础,均可分为内在的政治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环境。即是内在的以德为根的个人修养与外在的条件、时机。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不可或缺的。
信的内在的基础,从儒家的角度讲就是要中正、诚慎。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讲就是坚持真理纯洁思想。所谓的中正,就是指要能客观辩证的看问题,即是“不偏之谓中”。那么什么是正呢?古人认为正是指正道的意思,这个正道,在现代的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所以说,客观辩证的看问题,按照规律办事就是中正。所谓的诚慎,就是指要能坚持不懈,心诚意实,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与思想。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要求学生在对政治信仰的追求上,能够意志坚定,心诚意实,无私念,无私利。儒家的诚是指要坚持不懈,心诚意实。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一个人不是被迫的而是是自觉自愿的去始终不渝的做事情,客观规律是实在的,而人心在实在的客观规律面前,由于一些原因或许有虚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客观辩证的看问题,这么看问题就是符合人性,同时也要按规律办事,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即是孔子所讲的天之道。反之,一个人不是自觉自愿的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会始终不渝。要想始终不渝就必须依靠追求,将一些道理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认识和丰富他们,用这些来固执我们的追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之道。
所谓慎,就是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中庸》中有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谓之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情其独也。”
儒家要求人按着理,修成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这种修成的美德就是人性。顺着这个人性去作事情就是道。圣人把提炼出来的理具体化,即是我们所见到的德,他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拿到人们之中去去推行,按照人性的自然差别制成等级,用这个等级来对人加以限制。使过分的收敛,使不及的仰慕并企图达到,这就是圣人对天下人的教化。这里的道见于我们平常所见的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能体会道的人,对于这个道即使是在众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要谨慎敬戒,不敢松懈。就是在众人的耳朵听不见的地方,也恐慌畏惧,不敢怠慢懒惰。这是君子的存养功夫,是很严密的。既然要存养,就要省察自己。虽然幽暗的所在是别人所不能见到的,但是我的心应该认为这是天下人才能看见的,是不可能隐藏住的。细微的事情,虽然别人不能觉察到,但是我的心应该认为这是天下人才能觉察的。所以体察道的君子,在处于独知、独见时要小心谨慎的省察。儒家的这个修养要求与现代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养成是一致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文中也借用过儒家“慎独”观点。
所谓的外在的基础就是条件与时机。圣人说:“上焉者,虽善无争,无征不信。不信民勿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就是说,有德的人又有位,但是时机不成熟,人民不能理解他所推行的东西,就不能使人民信任他。有德的人但是没有位,即使是时机成熟了,但是他的话因为没有位的原因也是不能让人民信任的。更何况无德的人呢?这段话的主旨就是说时机与条件与内在的信是对立统一的。这些要求与培养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修养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加入党团队伍的学生,不仅仅在思想上走在前列,更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利用自己的政治修养,组织给予的社团地位,利用各种社团活动的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实在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
详细地址:dtlz291.cn/362yl/
dtlz291.cn/adlyylc/
dtlz291.cn/amdc/
dtlz291.cn/amdc1/
dtlz291.cn/amhjcdc/
dtlz291.cn/amyhgj/
dtlz291.cn/bc/
dtlz291.cn/bcylc/
dtlz291.cn/bjylc/
dtlz291.cn/bmhylc/
dtlz291.cn/db/
dtlz291.cn/ddhylc/
dtlz291.cn/djylc/
dtlz291.cn/dlylc/
dtlz291.cn/dshylc/
dtlz291.cn/fbsylc/
dtlz291.cn/g3gj/
dtlz291.cn/gefylc/
dtlz291.cn/hcgjxsylc/
dtlz291.cn/hcylc/
dtlz291.cn/hfgj/
dtlz291.cn/hfgjyl/
dtlz291.cn/hggj/
dtlz291.cn/hggjyz/
dtlz291.cn/hgyl/
dtlz291.cn/hhgj/
dtlz291.cn/hjdcxsyl/
dtlz291.cn/hjgj/
dtlz291.cn/hjjbylc/
dtlz291.cn/hjylc/
dtlz291.cn/hmylc/
dtlz291.cn/hpgj/
dtlz291.cn/hptx/
dtlz291.cn/hqylc/
dtlz291.cn/hygjylc/
dtlz291.cn/jcgjylc/
dtlz291.cn/jdgj/
dtlz291.cn/jdgjyl/
dtlz291.cn/jgddylc/
dtlz291.cn/jhdc/
dtlz291.cn/jhgjylc/
dtlz291.cn/jjylc/
dtlz291.cn/jlhgjylc/
dtlz291.cn/jmgj/
dtlz291.cn/jmtyl/
dtlz291.cn/jnhgjylc/
dtlz291.cn/jrgj/
dtlz291.cn/jsczx/
dtlz291.cn/jsczxylc/
dtlz291.cn/jsgj/
dtlz291.cn/jsgjylc/dtlz291.cn/bc/
篇2:读《儒家十三经--孝经》有感
读《儒家十三经--孝经》有感 本文关键词:孝经,儒家,有感,十三经
读《儒家十三经--孝经》有感 本文简介:我读《儒家十三经——孝经》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体制怎样变幻,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题记有人说,读国学,特别是国学入门,不可不读《孝经》。“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
读《儒家十三经--孝经》有感 本文内容:
我读《儒家十三经——孝经》
孝,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中国体制怎样变幻,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孝道,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
——题记
有人说,读国学,特别是国学入门,不可不读《孝经》。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与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而《孝经》这部书,它在唐代时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整部书都以孝为中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孝经》都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孝文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根植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孝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印度文明的重大文化之一。以前听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现象,如今有一些在美国定居的华人,当他们初到那里的时候都恨不得自己的英文比中文好,可当他们的子女在那儿出生、成长,英文说得可以与当地人一样好的时候,这些父母们却反过来要求他们学习中文了。这是为何呢?他们解释说:“如果我的孩子只会英文,变得和美国人一样的话,我将来老了大概就只能去住养老院了。我始终还是一个中国人,还是有大家庭的观念,希望老了还能与子女共同生活,所以让他们学中文,希望从中文里面学习孝顺的道理。”这种说法虽然比较极端,但也没错,小孩学中文之后确实会比较重视自己的孝顺责任。说来也挺有趣,西方人谈孝顺,连一个专有名词都没有,外国学者介绍中国文化时,对“孝”这个字一般采取两种理解方式:一是强调“服从”,就是子女对父母要服从,但是服从或者听话实在不足以把握孝顺的真谛,甚至有所偏离;二是突显中国人对孝顺所特有的宗教情操,将它译为“子女的虔诚”。西方人谈“虔诚”,常含有宗教含义,他们介绍中国宗教时,常会提及“祖先崇拜”一词。两者搭配来看,倒是可以言之成理,但总还是感觉没有触及“孝”真正的文化内涵。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服从”太过表面化,未必可以涵盖敬意与爱心;“虔诚”太过宗教化,又忽略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密互动关系。由此可见,肯定孝顺之德,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一项特色。
说了这么久,那么,究竟“孝”为何也?我没有去查找过有关书籍上的权威解释。但是,汉字的结构组成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孝”字就是“老”与“子”的结合:上半部为“老”字的半边,下半部为“子”字,两者结合即为“孝”。从意形上看就是儿子背老子。由是观之,我们也不得不惊叹先贤的聪慧与睿智啊!当然,这只不过我望文生义的理解。在《孝经》中,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认为这一段话中,孔子就对于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从基本内容到最高表现形式,从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应尽孝道重点做了说明。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孝是“德之本”,是“教之所由生”。德之本,就是人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教之所由生,乃教化之源泉。接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现在很多人认为孔子的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照这种说法,那去理发店理个发,爱美的人去做个整容,难道就是不孝之举了?但我认为,孔子想表达的其实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不过是用发、肤两个具体的东西来代替人的生命,告诉人们最宝贵的是生命,一个对自己生命都不负责的人怎能去对父母负责怎能去尽孝?那么,孝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所谓立身,是以德行立于社会,属于道德、知识、思想修养方面的储备;行道,就是运用这些储备去社会上实践的过程。做到了立身行道,就自然名扬后世,被后人说称道,这是光宗耀祖的事情,行道者的每一个亲人都会以此为荣,这是孝的最高境界了。而这种境界主要是给父母、给亲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说物质财富上有多大的惠泽。另外,关于“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行孝道的方面是很广博的,首先从侍奉自己的父母开始,其次是侍奉自己的君主,最后是修身济世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孝,不仅仅是如今我们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孝顺父母,这只不过是孝的基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孝如果不和国家的事业结合起来,这种孝就是很狭隘的,大孝必事君,这也就应了前文所说的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的孝之所终。
综上所述,也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孝文化可以视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了,同样也能够说明为什么孝文化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可以起很大的作用了。可是,我们看现代社会上,有多少人心灵受到污染,沉溺在物质欲望中,迷失自我;为了追求感官的享受,以摄取金钱为人生唯一的目标。而为了摄取金钱,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欺、诳、诈骗、偷窃、抢夺,以至于绑票勒赎等事件,充斥于社会之中。由有甚者,有的人为了金钱,可以亲族反目,兄弟成仇,骨肉相残,以至于儿子杀害父母。这些事件,可怕啊!人类的堕落,为何以至于此?这就是因为孝道的泯灭啊!
孝是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孝是人类延续之本,孝是一切爱心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