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范文 方案 计划 总结 报告 体会 事迹 讲话 倡议书 反思 制度 入党

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日期:2020-05-22  类别:最新范文  编辑:一流范文网  【下载本文Word版

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本文关键词:之道,信仰,绝望

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本文简介: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班级:106班姓名:覃柳青学号:110233010105【摘要】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注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本文就列夫·托尔斯泰的文本《伊凡·伊里奇之死》,结合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一书,谈谈对死亡、绝望与救赎的阐述与理解。【关键词】死亡生命绝望致死的疾病

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本文内容:

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班级:106班

姓名:覃柳青

学号:110233010105

【摘要】克尔凯郭尔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注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研究。本文就列夫·托尔斯泰的文本《伊凡·伊里奇之死》,结合克尔凯郭尔《致死的疾病》一书,谈谈对死亡、绝望与救赎的阐述与理解。

【关键词】死亡

生命

绝望

致死的疾病

信仰

现代社会的死亡与永恒

(一)个体的死亡

在现代社会里,死亡成为一件与他人无关的完全属己的事情,个体生命的寂灭意味着世界的完全消失。所以,伊凡·伊里奇的同事们“一听到伊凡·伊里奇的死讯,聚集在办公室里的先生们的第一个想法是:他的死对于法官们本人或他们的熟人的调任或升迁有什么意义”,死者的死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情绪,他们在参加葬礼的时候谈论的是葬礼过后赌文特的事情,“兴趣盎然地询问伊凡·伊里奇死时的详细情况,仿佛死时只有伊凡·伊里奇才能发生,而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惊险趣事”,在他们看来,死亡是遥远而不确定的,几率极小。“死的是他而不是我”,既然别人碰上了,就没有我的事情了。而孀妇“想知道的是,能不能想什么办法取得更多的钱”。换言之,死亡是伊凡·伊里奇自己的事情,是伊凡·伊里奇个体生命的幻灭,其他人更关心的是世俗的利益,而不是伊凡·伊里奇的死本身。

(二)生命的永恒

不论他人做何想法,死去的伊凡·伊里奇“他的脸和所有的死人一样,比他活着的时候更美丽,主要是脸上的表情更意味深长了。他的脸上有一种表情,仿佛说,该做的事情他都做了,而且是做得正确的。”

按基督教的理解,死亡绝非最终的归宿,而只是永恒生命中的一个微小事件;并且,在基督教看来,在死亡那里比在生命那里有着更多的、更无限多的希望;不管这生命是人类意义上的生命,还是最健康和最有活力的生命。伊凡·伊里奇死亡之前经过精神的重重历炼,重新与上帝建立了联系,信仰上帝,并且依靠这信仰,忏悔自己的一生,以宽恕、爱和责任与世俗达成了和解,进入了生命的永恒。

人是一个综合体

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克尔凯郭尔在《致死的疾病》一书中一开始就对“自我”做了一个经典的阐述:“人是精神。但什么是精神?精神是自我(Self)。但什么是自我?自我是一种自身与自身发生关联的关系,或者是在一个关系中,这关系自身与自身发生关联(The

self

is

a

relation

that

relates

itself

to

itself

or

is

the

relation’s

relating

itself

to

itself

in

the

relation);自我不是这关系,而是这关系与它自身的关联。人是一个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的综合、自由和必然的综合,简言之,是一个综合体。综合是一种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这种方式思考,人就还不是一个自我。”人是一个综合体,而不是自我。以伊凡·伊里奇为例,伊凡·伊里奇与普拉斯科维娅·费多罗芙娜结婚,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爱她,而是因为普拉斯科维娅·费多罗芙娜“出身于贵族世家,长得漂亮;有一份小小的财产”,以世俗的眼光看,这是“一门很好的亲事”。出于这样的考虑,与普拉斯科维娅·费多罗芙娜结婚“对他自己是一件愉快的事,同时也是一件上司认为正确的事。”他的婚姻是建立在世俗认可、社会赞成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出于他自己个体的意愿。因此说,人是一个综合体,总要考虑社会等各方面的意见,而不单单是自我。婚礼上的那一声“我愿意”,不是真正的自我的意愿,而是夹杂了太多的其他的因素。

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一种疾病”,“人是精神”,可见,绝望来源于人的“精神”、“自我”,只有个人才能在体验中领会到和意识到,并且只有这个存在于个人心中的主观体验才是人的真正存在。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没有同自己发生关系时,人就还不是一个“自我”。就人而言,表现出的就是绝望。绝望来源于人本身而不是外部,所以具有内向性。绝望作为来自于人本身的东西,就生存论的内向性而言,更多显现出个人在当下对自己的关系,是在意愿和情感作用下对自己的关系,是一种具体的把握,是非概念的,不是将其作为外在于生存个体的对象来把握,而是用人自身的“在体”情感和意志去体验到的,是在生存个体自身存在,在“去成为”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以伊凡·伊里奇为例,伊凡·伊里奇在没有生病之前,他与家人的交流总体说来是和谐的,他拼命的工作以满足自己对金钱和权利、虚荣的渴望,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社会性的,不是他个人的。但是,此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绝望,没有真正感到绝望。因为此时的他还不是一个“自我”,他还没有同自己发生关系,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更没有信仰,不相信上帝。

在克尔凯郭尔那里,人只有处在绝对孤独之中时才是一个个体。社会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罪恶,是限制人的力量,是一种与人为敌的力量,它压抑并消灭人的个性,人之所以依赖社会,并不是由于人的自然需要或人性需要,而是为了逃避恐惧,逃避自己,逃避内在的责任。人只有处于精神的自我孤立绝缘状态中,只有在独自面对上帝时,作为精神性的自我才能理解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当伊凡·伊里奇生病了之后,他的家人及仆人忙于自己的事情,对他应付了事,疏远了他,他自己只能呆在家里,或者躺在床上。这个时候,他是孤立绝缘的,他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开始忏悔自己,并且认识到“他的公务员,他的生活安排,他的家庭,这些社会兴趣和对公务的兴趣,都是不正当的。”这样的认识让他害怕,让他恐惧,他不敢肯定。但是“当他早晨看到仆人,后来又看到妻子、女儿、医生时,他们的每一个工作,每一句话,都对他证实了夜里展示在他眼前的可怕真实。他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看到他以前赖以生活的东西,并清楚地看到,这一切都‘不对头’,这一切都是掩盖生活和死亡的一个可怕的大骗局。”

此时的伊凡·伊里奇就是一个个体,一个处于绝对孤独之中的个体。

绝望是罪

“罪(Sin)意味着:在上帝面前

(beforeGod)或具有上帝的概念,在绝望中不要是其自身(not

to

will

to

be

oneself),或在绝望中要是自身(to

will

to

be

oneself)。”“这里的重点在于‘在上帝面前或具有上帝的概念’”,绝望的本质就在于自我不与他的建立者(God)发生实质性的关联,而导致自我的失衡。伊凡·伊里奇在没有与上帝建立联系之前,当他意识到“问题不在于盲肠,不在于肾脏,而在于生命……在于死。是的,生命存在过,现在正在离去,逐渐的离去,可是我不能阻止它”的时候,他是恐惧的:“他感到浑身发冷,呼吸停止了”;他是矛盾无助的:“蠢货。我早死,他们晚死,他们也会这样的。可是他们还高兴。畜生!”;他是痛苦的:“他感到痛苦,难过,简直难以忍受”。此时的他意识到了恐惧、无助、痛苦,但是由于他下意识的逃避,不敢面对自己,没有与上帝建立联系,不具有上帝的概念,没有信仰,所以他无法获得救赎和解脱。

绝望的拯救——信仰

拯救绝望的途径就是信仰上帝、依靠上帝,通过上帝来达到对绝望的拯救和消除。

绝望的对立面是信仰,对上帝的信仰是“对抗绝望的永恒安全的抗毒剂”,是摆脱绝望的唯一出路。因而克尔凯郭尔把信仰称为人的第二次革命和终极真理,是人最高层面上转向自我。这时候,我们如果把绝望置于信仰之下,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自己的内心,那么也许希望就因此滋生。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终极信仰的维度,在处于绝望的时候,我们不会把信仰置于绝望之上,从而往往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继续处于绝望之中;一条是选择死亡。所以,信仰是绝望走向希望的一条道路。

信仰是走向希望的第一步。信仰上帝的人拥有对抗绝望的东西,因为对于上帝而言,一切在每一瞬间都是可能的,即瞬间的是永恒的,一个人可以在其中得到拯救。只有基督徒知道致死之病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基督徒,他获得了自然人所不知的勇气,而且是通过学会害怕某些更恐惧的事情来获得这种勇气的。这永远是一个人获得勇气的方式,即:当他害怕一个更大的危险时,他就总有勇气面对一个较小的危险;当他极度惧怕一个危险时,别的危险就好像不存在了。但基督徒已经知道的最可怕的危险就是“致死的疾病”。

《俄狄浦斯王》强调“认识你自己”,要面对自己,而不是像“直接性生活”中因绝望而不敢面对自己。面对自己是为了“去成为自己”,面对自己,就是承认上帝,信仰上帝;《约伯记》强调生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受苦历练的过程,要接受苦难,“在绝望中要是自身”,即使在一无所有的状况下,也要充满爱和感恩,信仰上帝;《伊凡·伊里奇之死》侧重于以宽恕与仁慈之心,正确对待他人,正确面对死亡,相信上帝,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上帝,以实现生命的永恒。从以上的论述和获得救赎的各个例子,我们都可以发现,所有不知道去信仰、不愿意去信仰的都是处于绝望之中而无法自拔,绝望的拯救之道就在于信仰,也就是成为永恒之下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索伦·克尔凯郭尔(张祥龙

建军

译).致死的疾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9

2、

列夫·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刘志权译).[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08

3、

约伯记.[

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82101.html

4、俄狄浦斯王.[

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286678.html

篇2: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关键词:儒家,养成,高校学生,信仰

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简介: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关键

儒家“信”与高校学生信仰的养成 本文内容: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去追求探索新的、积极的,正确的东西而不消极、保守没有进取精神。

关键词: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养成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政治信仰。这个信仰的养成一方面要求我们在理论上对其进行系统教育并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向学生证明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与传统文化思想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拥有历史文化的支持。

一.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与儒家“信”具有共同基础

不论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信仰”还是儒家的“信”其形式上是不同的,但是本质上确具有共同的基础,均可分为内在的政治修养与外在的政治环境。即是内在的以德为根的个人修养与外在的条件、时机。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联的,不可或缺的。

信的内在的基础,从儒家的角度讲就是要中正、诚慎。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讲就是坚持真理纯洁思想。所谓的中正,就是指要能客观辩证的看问题,即是“不偏之谓中”。那么什么是正呢?古人认为正是指正道的意思,这个正道,在现代的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共同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按规律办事。所以说,客观辩证的看问题,按照规律办事就是中正。所谓的诚慎,就是指要能坚持不懈,心诚意实,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与思想。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要求学生在对政治信仰的追求上,能够意志坚定,心诚意实,无私念,无私利。儒家的诚是指要坚持不懈,心诚意实。即“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一个人不是被迫的而是是自觉自愿的去始终不渝的做事情,客观规律是实在的,而人心在实在的客观规律面前,由于一些原因或许有虚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客观辩证的看问题,这么看问题就是符合人性,同时也要按规律办事,来完成我们的工作,即是孔子所讲的天之道。反之,一个人不是自觉自愿的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会始终不渝。要想始终不渝就必须依靠追求,将一些道理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并在实践中不断的认识和丰富他们,用这些来固执我们的追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人之道。

所谓慎,就是谨慎的对待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中庸》中有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谓之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情其独也。”

儒家要求人按着理,修成仁、义、礼、智、信的美德,这种修成的美德就是人性。顺着这个人性去作事情就是道。圣人把提炼出来的理具体化,即是我们所见到的德,他将这种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拿到人们之中去去推行,按照人性的自然差别制成等级,用这个等级来对人加以限制。使过分的收敛,使不及的仰慕并企图达到,这就是圣人对天下人的教化。这里的道见于我们平常所见的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之中,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能体会道的人,对于这个道即使是在众人看不见的时候也要谨慎敬戒,不敢松懈。就是在众人的耳朵听不见的地方,也恐慌畏惧,不敢怠慢懒惰。这是君子的存养功夫,是很严密的。既然要存养,就要省察自己。虽然幽暗的所在是别人所不能见到的,但是我的心应该认为这是天下人才能看见的,是不可能隐藏住的。细微的事情,虽然别人不能觉察到,但是我的心应该认为这是天下人才能觉察的。所以体察道的君子,在处于独知、独见时要小心谨慎的省察。儒家的这个修养要求与现代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修养养成是一致的,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文中也借用过儒家“慎独”观点。

所谓的外在的基础就是条件与时机。圣人说:“上焉者,虽善无争,无征不信。不信民勿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就是说,有德的人又有位,但是时机不成熟,人民不能理解他所推行的东西,就不能使人民信任他。有德的人但是没有位,即使是时机成熟了,但是他的话因为没有位的原因也是不能让人民信任的。更何况无德的人呢?这段话的主旨就是说时机与条件与内在的信是对立统一的。这些要求与培养学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修养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尤其是加入党团队伍的学生,不仅仅在思想上走在前列,更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积极主动,利用自己的政治修养,组织给予的社团地位,利用各种社团活动的机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实在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信仰”与儒家“信”的相近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将学生

详细地址:dtlz291.cn/362yl/

dtlz291.cn/adlyylc/

dtlz291.cn/amdc/

dtlz291.cn/amdc1/

dtlz291.cn/amhjcdc/

dtlz291.cn/amyhgj/

dtlz291.cn/bc/

dtlz291.cn/bcylc/

dtlz291.cn/bjylc/

dtlz291.cn/bmhylc/

dtlz291.cn/db/

dtlz291.cn/ddhylc/

dtlz291.cn/djylc/

dtlz291.cn/dlylc/

dtlz291.cn/dshylc/

dtlz291.cn/fbsylc/

dtlz291.cn/g3gj/

dtlz291.cn/gefylc/

dtlz291.cn/hcgjxsylc/

dtlz291.cn/hcylc/

dtlz291.cn/hfgj/

dtlz291.cn/hfgjyl/

dtlz291.cn/hggj/

dtlz291.cn/hggjyz/

dtlz291.cn/hgyl/

dtlz291.cn/hhgj/

dtlz291.cn/hjdcxsyl/

dtlz291.cn/hjgj/

dtlz291.cn/hjjbylc/

dtlz291.cn/hjylc/

dtlz291.cn/hmylc/

dtlz291.cn/hpgj/

dtlz291.cn/hptx/

dtlz291.cn/hqylc/

dtlz291.cn/hygjylc/

dtlz291.cn/jcgjylc/

dtlz291.cn/jdgj/

dtlz291.cn/jdgjyl/

dtlz291.cn/jgddylc/

dtlz291.cn/jhdc/

dtlz291.cn/jhgjylc/

dtlz291.cn/jjylc/

dtlz291.cn/jlhgjylc/

dtlz291.cn/jmgj/

dtlz291.cn/jmtyl/

dtlz291.cn/jnhgjylc/

dtlz291.cn/jrgj/

dtlz291.cn/jsczx/

dtlz291.cn/jsczxylc/

dtlz291.cn/jsgj/

dtlz291.cn/jsgjylc/dtlz291.cn/bc/

篇3: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关键词:关羽,兴起,信仰,原因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简介: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1.外在因素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统治者的推崇历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本文内容:

关羽信仰兴起的原因

关羽从一介武夫到成为关帝——中国民众普遍信仰的大神,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神格之高,在中国古代人神中罕见。

作为一个绵延千年的宗教现象,关羽信仰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仍可粗略分为外在和内在因素两种。

1.

外在因素

从上文可看到使关羽成为神的外在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一)统治者的推崇

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封赐,目的明显是利用关对民众的影响,以巩固他们的统治。为强化自己的管治威信,不少帝王甚至编造出关羽显灵庇护的故事,以确立自己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23]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特点是重现实人生和人伦道德,政府向有「神道设教」的宗教思想和政策。[24]对於民众,关羽是忠贞的化身,是正义的代表。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勇武惯战的形象,正好符合封建王朝所推崇的道德典范,尤其是强调君臣关系的「忠」的方面。故不断为关羽加封,以起教化百姓之用。

由於帝王的不断推波助澜,使关羽的地位变得无比显赫,成为国家祭祀的神只和皇家的保护神,与「文圣」孔子齐肩而为「武圣」,而且奉祀的规格和顶礼膜拜的程度更甚於孔子。

(二)儒道佛的拉拢

关羽信仰的盛行在某程度上是得力於儒道佛三教的争夺,关羽甚至如郑土有所言:「成了三教合一中的网结点」。[25]

历史上关羽的人品和行为,虽然并非人人称许,[26]但儒教却因「神道设教」的思想,颇愿接纳民间不断神化的关羽形象,并视之为「忠孝仁义」的道德规范,又甘愿与道教合作,利用其劝善文书,以教化「下层民众」。[27]

道教除了尽力抬举关羽为大神外,为迎合历代统治者「神道设教」的宗教观念,道教以关羽的名义,藉扶乩方术杜撰了许多劝善书,大事宣讲忠孝节义、礼义廉开。[28]游子安认为,善书的出现有助关羽信仰的普及。[29]张志江也持相类看法,指出这些通俗道德教科书流行民间,起到了正统儒家经典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故深得历代统治者赞赏,为关羽信仰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30]

至於佛教的拉拢,张志江指出,一定程度上也使关羽的地位提高了:「脱离了染祠淫祀的行列,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佛教的殿堂,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邪神厉鬼,其神格日益趋向於善」。[31]另外,藉著佛教势力,关羽信仰也便能迅速向全国扩散。

(三)民间文人的塑造

英雄崇拜是古今中外任何地方都存在的现象,从魏晋南北朝起,关羽在荆州等地老百姓心中,便已是勇武威猛的化身。至宋代,随著三国故事的流行和皇室的推崇,关羽的事

更为全国上下所熟悉。元朝时,由於受外族统治,汉人备受歧视压迫,渴望英雄的出现,以解救民间疾苦,这种思想便藉著杂剧戏曲表达出来。关羽这个早被传颂,又为元政府接纳的传奇人物,便更为杂剧作家所喜用。[32]至明代罗贯中笔下的关羽,除了作者妙笔生花的描述外,更是集千多年来民间创作之大成,成功使关成为中国史上独一无二的武神。[33]

2.

内在因素

关羽信仰的形成,不能忽略的是关羽本身拥有的内在本质,使他成为中国人甘於膜拜的人物。

(一)关羽的勇猛

关羽的勇猛是众所皆知的,《三国志

关羽传》有这样的记载:「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上文已说过,英雄崇拜的中外皆有的现象,每当乱世,民间总寄望英雄出现,保家卫国。勇猛如关羽,便成为动荡之中,民间的膜拜和供奉对象。

(二)关羽的忠贞不二

关羽对刘备的忠贞不二,使他成为「忠」的典范。刘备与关既有君主关系,又是朋友,《三国志

关羽传》记述关羽身在曹营时,仍心怀故主,得知备在袁绍那里,便「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这种既忠於君,又忠於友的行为,符合社会各阶层的道德要求,更是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忠」的美德,故关羽能成为社会所共识的楷模,并最终被推上了神位。[34]

(三)关羽的义气

郑土有和黄华节都不约而同的认为,「义气」是他成神的最主要原因。关羽对刘备不单有君臣之忠,更有兄弟之情和朋友之义。这种「情义」正是社会各阶层都需要的一种团结力量,对无权无势的下层社会民众,尤为重要。经《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大肆渲染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便成为「义气」的典范,关羽更是集合了勇、忠和义,成为典范中的典范,故备受统治者、上层士大夫和下层百姓的崇拜。[35]

从上述研究,可清楚看到关羽信仰是中国古代上层和下层社会共同创造的一个造神运动。当时,除了一般敬鬼祭神的因素外,不难看到关羽的被升上神位,是充满人的实际需要,就如黄华节所说,关羽是「被后人拿完美的伦理质素,黏傅在不甚完美的本有人格上,成为一种崇高德性的象徵,才跻于帝位成圣的。」而这项成圣工程不是出於一人之手,而是「许许多多的所谓『下流社会』的人物,都来参与这一项巨大的雕塑工作。」[36]

在上层强调忠君,下层强调对朋友的义[37],双方各取所需的情况下,关羽便被摆放在神的行列,而且越捧越高,成为一位香火特盛的高级神只。

关羽信仰所强调的「忠」和「义」,对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伦理体系,是有一定的安定团结作用。这种影响甚至远至海外华侨群体,关羽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种精神支柱。[38]

然而,这显而易见的、充满人为因素的造神运动,却大大减低关羽作为神的真实性。这种人造的民间神只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信仰本身的轻视,对鬼神的膜拜是出於现实考量,多於对生命终极的追求。故此,纵使我们多不愿接受中国人宗教观淡薄的看法,关羽信仰的出现又却在某程度上支持了这观点。

另一方面,关羽信仰也反映出中国人对完人的渴求。就如黄华节所言,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把心里完美的伦理质素,加在关羽身上,并把他建立成自己膜拜的对象。[39]纵然知道这种完人难以在现实中出现,却又不愿在无望的现世中放弃希望。在这里,却又表达出中国人对宗教的坚持。关羽信仰让人看到中国人的宗教观是充满矛盾,徘徊於现实与理想间的追求。

历代皇朝对关羽封赐简表:

朝代

时间

封号

东汉

景耀3年(206年)

壮缪侯

北宋

崇宁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大观3年(1108年)

武安王

宣和5年(1123年)

义勇武安王

南宋

建炎2年(1128年)

壮缪义勇武安王

淳熙14年(1187年)

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天历元年(1328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万历22年(1594年)

神宗朱翊把关羽进爵为帝

万历42年(1614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

顺治元年(1644年)

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历嘉庆、道光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以上《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范文由一流范文网精心整理,如果您觉得有用,请收藏及关注我们,或向其它人分享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流范文网»最新范文»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
‖大家正在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范文吧 - 返回顶部 - 手机版
Copyright © 一流范文网 如对《绝望的救赎之道——信仰》有疑问请及时反馈。All Rights Reserved